孙越
1943年,苏联各地的战俘劳改营出现人员大批死亡现象,概率高达52.5%,引起苏联高层的不安。1944年12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一份报告中承认,摩尔多瓦共和国境内一个有着9.7万名战俘的劳改营,在1943年10月至11月因病患和劳累死亡的人数达到近一半。随后,各地劳改营纷纷报告,冬季战俘肺炎大流行,死亡率持续攀升。内务人民委员部连忙采取增加野战医院和医生的数量,同时在劳改营内建立医务室和诊所,提高战俘伙食标准等措施。
1941年,苏联劳改营伙食标准为每人2000卡洛里,1946年春夏提升到每人3200卡洛里,食品种类主要有面包、玉米糁子、大米、肉类、鱼类和蔬菜等。1946年苏联粮食歉收,农业集体化经济危机频现,不久引发全国性饥荒,全国的口粮下调,战俘劳改营也不例外。1946年秋季,劳改营不管战俘从事的劳动强度程度如何,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首先减缩了所有战俘的机动粮份额,接着又下调了基本口粮比例。至1946年11月,苏联劳改营战俘伙食标准,从1946年春夏季的每人3200卡洛里,降至秋冬季的每人2368卡洛里。
1947年初,苏联内务部致函苏联部长会议,由于紧缩口粮,战俘营养不足,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伤病员康复日趋缓慢,严重影响了劳改营的生产进度。据内务部档案记载,1947年与1946年同期相比,劳改营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4%。苏联黑色金属部致函内务部部长克鲁格洛夫,要求退回失去采矿能力的德国老弱病残战俘7000人。黑色金属部抱怨说,为战俘所供应的伙食和服装鞋帽,均由国家统一调配,但是拖延现象严重,配给亦不到位,最后导致冬季来临,战俘的棉衣棉鞋还未上身,出现患病者增多和死亡人数上升现象。那时,共有21680名德国战俘在黑色金属矿场作业,但只有15000人尚可出工,其余6680人均患病卧床不起。
苏联内务部称,为保证战俘的健康和促进生产,减少病患和死亡,希望部长会议批准全国劳改营于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重新实施1946年11月之前的伙食标准,假如不能长期维持此标准,至少应坚持到1948年4月1日,再重新实施现行标准,以确保战俘平稳渡过1947-1948年寒冷的冬天。由此看出,至1947年,无论是战俘的组织管理机构苏联内务部,还是战俘劳动力使用机构——各部委的厂矿企业,都已无力负担战俘生活成本,国库也捉襟见肘,斯大林甚至想到,让战俘原所在国家,支付他们在苏联的生活费。再有,由于战俘劳改营生活缺乏保障,管理涣散,事故频发,战俘不满,群体抗议和消极怠工事件多发,导致劳改营战俘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1950年秋,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贝利亚,听取内务部部长克鲁格洛夫关于苏联战俘劳改营工作汇报,报告指出,全苏战俘营支付给一个战俘劳改人员的费用,远高于支付给苏联一个普通工人的费用,战俘工资也水涨船高,甚至高于国内普通工人。因此,全苏所有战俘劳改营均亏本,除非延长战俘的工作时间和提高其薪酬。
根据俄方披露的资料显示,早在1945年7月4日,苏联部长会议就曾颁布8921号决议,拟中止国库给内务部各劳改营的财政拨款,令其自负盈亏。内务部长克鲁格洛夫指出,战俘劳改营的劳动虽然创造效益,可还得养活不干活的军官和卧床不起的伤病号,再说,劳改营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挣钱,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高效益。
1949年1月,苏联内务部正式宣布,关闭全苏战俘劳改营并开始遣返战俘。莫斯科学者利特维坚科指出,1941-1944年期间,战俘劳改营的产值为142亿卢布,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4.9%,1947年内务部投入的战俘成本为48亿卢布,而产出则为100亿卢布。即使在衰落的1949年,战俘劳改营还创造了全国生产总量的10%,由此,俄国专家认定,战俘劳改营为苏联战时和战后经济做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