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宁
2011年盛夏的一个夜晚,电视上正在直播大连消防官兵扑救烈火的紧张场面。那不是普通的火灾,而是储油罐失火。数十个装满原油的储油罐在冲天烈焰的炙烤下,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现场险象环生,令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为之紧张。而在沈阳一户普通居民家,一对老夫妻不仅为消防官兵悬心,还迅速召开了“分析会”,商量出对策来。为了告知远在大连现场的消防官兵,他们拨通了110:“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接通现场指挥部!”电话接通了,他们立即提示现场灭火指挥员:“既然油罐阀门关不上,就把油罐的进气口堵上,罐内形成负压,油就出不来啦!”
这对爱“管闲事”的老夫妻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人们常常向社会呼唤正能量,而我却十分幸运,从小到大受到父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熏陶。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最终成就了我们这个幸福而又独特的家庭。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发明,全国发明协会会员只有1800人,我家就占了4名。
责任催生“发明之家”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他们热爱读书,家中藏书数千,甚至连洗手间的坐便器旁边都有一个迷你书架。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个由来》等科普读物。中学阶段,虽然学习任务繁重,但我仍然广泛涉猎了中外名著。阅读培养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练就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当我对一些事物产生奇思妙想时,父母不但不像其他同学的家长一样轻易否定我的想法,还认真倾听,深入分析,甚至鼓励我亲手一试。不为别的,他们自己就是“发明狂”。
父亲认为,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而是一切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副产品。父亲在工作期间看到体育场工人手搬肩扛每捆重达一吨多的地胶,有感于工人们的辛苦,发明了超长重物搬运车,帮助工人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父亲到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作后,又因地制宜,为博物馆添置了不少发明。工业博物馆内的展品大多数是大块头、大分量的机床,展示这些以“吨”来计算的工业机床是个不小的工程。父亲反复研究,设计制作出他的专利产品——模块化超重展品展台。根据展品重量,每个展台下面对应不同数量的模块,模块内是一定数量的梅花桩,这种模块组合可以承载的重量不低于5吨,解决了重量级展品布展难的问题。
母亲有一项叫做流食辅助器的专利发明,更是因爱而生。去年年初,父亲住院做口腔手术,术后的进食成了问题,纵使流食也很难吸到嘴里。母亲心疼父亲,反复思量,用身边的几件日常用品制作出一个简单实用的进食工具。善良的母亲还为病房里的病友做了几个。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的爱人也是个爱发明的人,也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召开家庭发明研讨会的场景,通常由父亲提出思路,我爱人绘制图稿,我撰写文稿,母亲申请专
利。在这个特殊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既是亲人,也是有着共同追求的“革命战友”。如今,我们一家四口人人有专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发明之家”。今年9月3日,我的父母还作为辽宁省“最美家庭”代表,受邀进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
爱心成就“发明狂”
我正式走上发明之路始于2003年“非典”蔓延时期。当时我正在读大学,由于疫情严重,学校不得不停课放假。我在家里每天收看疫情报道,得知很多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期间受到感染。为了减少病毒的吸入量,医护人员只能不断地增加口罩的层数,但却无济于事。“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新型防护设备,减少医务人员被传染的机会呢?”我的想法得到父母的肯定,我们一家人反复研究,觉得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口罩的材质入手。于是,我动手制作方案、绘制草图,将面罩的进气通道口设计在身后腰间。几经修改后,终于设计出医护人员专用面罩。我们将设计方案发给国家非典防控指挥部。在“非典”后期,报纸上报道了医护人员专用的新装备,我惊喜地发现,头套部分与我的设计非常相似。这件事令我倍受鼓舞,也成为我发明道路的起点。
与父亲一样,我的许多发明设计都与工作密切相关。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国家图书馆工作。刚上班时,我看到工作人员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决心通过技术革新改变劳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此后,我发明了图书馆专用吸尘器吸头、梯形车、电动车等。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发明的最大动力就是社会责任感,这份责任感,往大里说,就是常怀悲天悯人之心,往小里说,就是心怀善念。创新的灵感就蕴藏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之中,只有贴近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才能设计出有温度的发明。
看到公路上经常发生超限车辆刮倒限高杆的事故,我发明出红外线电子限高监测仪,代替实体限高杆,既能查处超限车辆,又可避免事故发生。
2008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山东德州一名儿童跌落深井,消防队员动用数台挖掘机,数十人参加,耗时30个小时,仍未能将孩子成功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这件事激发了我的灵感,最终研制出深井智能救生器。我相信,先进的工具一定能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自2003年开始,我在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2项,目前仍有十余项正在审评当中。
执著方能行得远
发明创新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享受发明创造的过程。从发明中我获得知识和快乐,通过发明更好地履行一个普通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我也非常希望能把我的发明贡献给国家和社会。自2008年起,我将几年中积累的想法进一步整理、细化,准备申请专利。
第一次申请专利时,我一共向专利局提交了7个申请,但申请文件一个接一个被退回,要么是图画得不合格,要么就是文字表述不够标准。这时我才发现,将想法转化成专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利法》对申请文件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不但要求文件内容上要有所创新,文字表述、图纸描绘也必须符合规范。有一个申请专利获得成功的朋友告诉我,个人申请非常困难,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不如请专业机构代理申请来得容易。我知道朋友出于好意,也深知个人申请专利困难重重,但我仍然坚信,难并不等于不可能。我认真研究专利局网站上的成功范例,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一遍又一遍按照专利机构的要求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摸清了专利文本的写作要领。当我将自己精心修改的申请文件上交到专利局,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惊讶地问我:“你是找人代写的吧?”我自信地回答:“都是我自己写的。”这位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收下了我的文本。
不久后,我的专利申请获得了授权。这段经历为我以后申请专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很多申请文件都是一次就获得授权。我个人拥有22项专利,父母、爱人拥有4项专利,所有的专利申请文本制作都由我独立完成。
哲人说得好,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多年来,在“品读书香、乐享发明、润泽社会”的家风引导下,在一次次全家总动员的创新过程中,我享受着发明创造带来的快乐。我也感谢我的家人,陪伴我走上这样奇妙的发明之旅。 责编/张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