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 技术宅火星自救指南
作为科幻小说,《火星救援》里面幻想的成分很少,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点以及火星探索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根据现实中各种版本的NASA火星计划来的。这也是其打动人的地方,因为这是触手可及的未来。作者就曾在脸书上感慨过,二三十年之内,人类必然登陆火星。Andy Weir(专职程序员,曾在暴雪工作,参与过魔兽争霸2项目)是一位业余科幻作者,按第一部长篇标准看,本书可以说是精彩得不像话,“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比起原著,是越看越有意思,不仅涉及到主角一个人在火星上游荡,还倾注了许许多多地球人对他的关注和救援——结构很好,不是独角戏,而是独角戏和群戏之间的碰撞。在这个满地蠕动着神棍龙傲天都自称科幻的时代,大部分反乌托邦、反思技术最后可能还反智的“科幻”让人疲软。单纯为了投身科学,多棒!
午夜之子
近六百页的大书,魔幻现实主义。莫言得了诺奖,这词便流行开。本书之所以震撼,是吸收了塞万提斯、米兰·昆德拉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精髓,既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特征,又运用了拉美的创作手法。作者使用印度神话材料将魔幻现实主义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萨曼·鲁西迪生于印度孟买,在英国接受教育,与石黑一雄、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午夜之子”是这本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在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刻生下的孩子,共1001个,活下来的有581人。孩子按照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获得不同的法力,距离午夜越近,本事就越大。作者如一个强迫症患者创造了大量的巧妙比喻、双关语和预言,如果有一个东西在A处出现,肯定也会在B处出现。另外有趣的是有关“被看见的渴望”,无论是私生子还是富商儿子,都渴望出人头地成为主角——个人命运、家族兴衰,本就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
《奇葩说》第二季有一期辩题是“长生不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实际情况是,我们都无法做到长生不老,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安宁地离开人世。很多心灵励志类书籍教我们学习如何年轻,但身体机能的衰退终究不可避免。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变得容易摔倒、视力衰退、关节疼痛、血管壁越来越硬、皮肤出现黄斑、血压升高、脑容量萎缩,我们要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养老院,选择何时不再治疗……这些坚硬的现实问题,是医生作家阿图·葛文德新书关注的主题。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本书英文名“Being Mortal”,直译为“凡人有死”,中文名为了让读者更明确,语气也更温和。衰老和死亡总会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身体健康时我们发现想要更多,疑惑生命的意义;当年老或者触及到生命的脆弱感时,会倾向于不再追求高远的目标,更渴望近在眼前的亲情。通过葛文德对优秀疗养院的探访、对健保制度的思考,探讨如何让老人重获价值感。有时医生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只能提供慰藉。
不在他方 私人弹唱
比起林夕、周耀辉等人的书,简直良心。撇除歌手的身份,陈绮贞还可以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今年40岁,无论言行抑或写画,仍像17岁的少女。“我对纯粹的事情很容易上瘾。纯粹的东西都带有伤害,都有毒。譬如酒精、毒品、糖,都是提炼过的东西。”她在你耳边说。又譬如爱。很多非粉往往忽略第一本书《不厌其烦》,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而又全部交待出来的她。不再是作为符号,而慢慢地将她的思想、惶恐、疑惑、爱恶展现出来。在旅行中看见的:贫穷的国度,潮湿的城市,寂寞的老人,单纯的小孩,热爱舞蹈的人民,生病的夜晚,昏暗的街道……没有对名胜的膜拜,也没有对景物的追逐,留在字里行间的,是“我看见”。每段文字都仿佛要停下来思考一阵,用意象或者疑问来表达叙述,并不流利直白。但她对物质又那么敏感,喜欢采用事无巨细的描写手法:一个街道的形状,一次早餐的内容,一个书架的摆设……思想在物质上升腾,物质在思想具象,变成独属于陈绮贞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