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凤苓
台达电子董事长海英俊今年66岁,在大陆,这已经是退休的年纪。3年前,台达电子创始人郑崇华把董事长的位置交棒给了原执行长海英俊,今天,海英俊依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11月初,在上海举办的工博会上,海英俊亲临现场观展,并主动与来询客户交谈,态度保持一贯的“温和、谦逊”。不了解他的人也许很难猜到,在加入台达之前,他曾是西装笔挺,于多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金融机构,如JP 摩根、花旗银行等担任重要职务。1999年,50岁的海英俊给自己来了一次职场大转弯,毅然从金融界投身到产业界,加入当时全球最大的电源供应器厂商——台达电子,从监察人做起。
“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走一条少有前人走过的路)”是海英俊很喜欢的一句话,他认为,人生应该多做些不一样的东西,多看些不同的风景。在这一点上,他与台达创始人郑崇华也是不谋而合。从上世纪70年代创办台达起,郑崇华就总结出一个信条:“勇于变革,永续经营”。
继任者海英俊在实践自己人生信条的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贯穿到了整个台达的运营发展上。
从代工转向品牌,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从电子电器到多元化布局,台达电子这一切动作背后,都是受这种未雨绸缪、勇于改变的理念推动。
与此同时,台达业绩也持续增长,市值从海英俊上任时的20亿美元飙升到120亿美元以上。无论大的经济环境如何,在海英俊眼里,未来的台达依然有大量的机会。
《21CBR》:2010年是台达电子的品牌元年,开始从ODM(原始设计生产模式)向DMS(设计、制造、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台达如何为这次转型提供支撑?
海英俊:做得不错,根据Interbrand的鉴价,我们品牌的价值一直在提升,2015年品牌价值约1.99亿美元,较2014年成长17%。
在内部体制上,要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原来我们只有单向的产品或元件,看不到品牌露出,是每个事业部自己在市场上做生意。现在要有更多的跨事业部的平台,要让市场了解到台达的能力是整体性的,前后串接起来,可以完成智能制造、智能生产。如果能够越来越被消费者、被客户(不管是2B,还是2C)认识到这个品牌,将来可以带动更多生意的机会。
我们整个系统解决方案和品牌的路线是同步进行的,在每个市场要有更完整的销售团队,必须有跨事业部的能力。例如从某一个专精的领域如通信电源出发,它又可以整合到相关产品上,让市场更认定台达。
《21CBR》:就营收来看,这次转型给台达带来了什么变化?成绩如何?
海英俊:台达现在有三大块营收:电源及元器件,能源管理和智能绿生活。以今年9月份的营收为例,电源及元器件约占50%,能源管理大概占24%,智能绿生活19%。
现在虽然产品的营收最大,但解决方案和自有品牌这块会越来越大,因为重心都摆在这儿了。而且产品这一块,比如跟个人电脑有关的业务,一直在萎缩,世界大势就是这样,做得再好也没用。
《21CBR》:近些年,台达积极布局生物医药、LED和机器人等新领域,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海英俊:一个产品总有它的生命周期,这一点在我们第一次转型的时候就很清楚。台达是做黑白电视零部件起家的,当初郑崇华先生创办台达的时候,做梦都想把产品卖到一个叫RCA的公司去,这是一个黑白电视机品牌,你可能都没听过。当时黑白电视第一品牌是美国的RCA,第二品牌是增你智(Zenith),第三品牌叫飞利浦,今天,前两个品牌都不见了,飞利浦还在,但基本上不做电视了。
所以,这给郑先生一个很大的启示:不管你多么厉害,假如你没有走在市场的前端,也会被淘汰的,即使是第一、第二名也没用。
对台达来说,一个最基本的企业理念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比如我们看到医疗设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目前仍是欧美日厂家占主流。中国大陆的医疗体系还有很多可改善的空间,这就留给我们机会。
《21CBR》:进入新的领域,台达有哪些已有的优势可以发挥作用?
海英俊: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帮美国公司做的超声波的仪器。这间美国公司创始人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对声波很有研究,他们的技术非常先进,产品主要用在诊所和救护车上。
我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在救护车上有了检验结果后,要到了医院才把结果给医生看吗?台达有一个部门叫达创,是做无线网络通信的,我说如果做无线的装置,在车上就可以先把检验结果送到医院,医生最起码有半个钟头的准备时间,这对心脏病或者是脑疾病的病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30分钟就是影响生死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需求跟达创的工程师讲,他们说这个东西简单,每天都在做,放一个小的电路板进去就可以。以前超声波仪器都很大,现在我们把它做小了,手提式的大概3-5公斤,照心脏或身体其它地方都很方便。产品现在已经用到了美国的救护直升机上。
《21CBR》: 台达如何系统性地发现并抓住新领域的机会?
海英俊:我们有一个项目叫New Business Development(新业务拓展),最上层的还是策略规划,比如说要涉足医疗了,下面就有团队去执行业务。再往下做,也有专门的团队在实验室里面把想法落实。
研发也分两层,一层是像医疗这种以前没做过的,就在实验室里做;另外一层,比如X光是现有的业务,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了,如果要再改进,就会拨一部分人过去做这方面的事。
《21CBR》: 在新领域的布局,除了自己一点点推进,有没有更快的方式,比如兼并收购?
海英俊:台达最近一个策略上的大转移就是并购。今年5月,我们成功收购了挪威的电信电子公司Eltek,它一年营业额约有5亿美金,我们花了差不多5亿美金去买的。这个案子对我们帮助很大。Eltek是全球通信电源的第二名,艾默生是第一名,我们是第三名。收购它之后,我们就变成第一名了。此外,它的客户与我们重叠很少,所以我们相当于马上获得了5亿美金的客户。如果靠自己去发展一些市场,像在美国,我们依然打不进去。Eltek已经发展了十几年,最大的客户是AT&T,我们把它买下来,AT&T就顺理成章变成我们的客户了。
《21CBR》:对于在这些新领域的市场占比,台达有怎样的预期?
海英俊:边做边看,都希望做到第一名。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曾说,如果你不是前三名,我就会把你关掉、卖掉。现在这个世界,大概只需要第一名、第二名,或者只能是第一名,第二名都没办法继续生存,可能被并购掉。
《21CBR》:长期以来,台达把“环保 节能 爱地球”作为自己的经营使命,为什么?现阶段,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很可能只是一句口号。
海英俊:这听起来好像是在讲大话,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愿意做,对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前大家不觉得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大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了。这是一个切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节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很多人觉得环保就是花钱,其实不是这样的。节能环保也是生意,这并不冲突。
《21CBR》:如何把它变成生意?
海英俊:不久前,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在台北开会,参会者都是电力专家,他们认为,现在全世界的电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建议把能源的使用效率提升1%,大约就可以节省100个电厂(一个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是10兆瓦)。
而在台达,2009—2014年,我们生产网点用电密集度(万度电力/百万产值)减少了50%,节省上亿元的电费。以前只是算工厂,今年我们再设一个目标,就是把数据中心和办公大楼统统算进去,未来5年再省30%。
那些电力专家看到我们的结果后,都吓了一大跳,觉得1%的目标太保守了。其实当时我们定50%的目标,所有工厂的厂长都认为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坚持定在50%,在赋权和制度调整之下去做,现在那些工厂自己都很讶异。
把节能环保变成一门生意,我们刚刚开始,最直接的就是帮供应商做节能方案。在台湾,我们刚帮一家工厂做完,节省了38%的电能;在泰国,我们也在帮一个油厂做节能方案。
《21CBR》:现在很多节能的家用电器售价昂贵,节能不节钱。在2B领域,台达为企业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时能做到吗?
海英俊:当然要省钱。比如大商场,人流量大,电梯使用频次高,我们的电梯能源回生系统能省电30%,大概两年就可以把投资成本省下来,之后是纯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