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广泛涵盖世界各国和经济体之间关于贸易、跨国投资与资本流通的协议框架、制度安排,是国际经贸关系、金融秩序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政经环境变迁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传统国际金融体系受到一系列挑战和质疑,但时至今日,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依然主导着全球经济,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把持着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的规则与惯例,依然垄断着全球性与区域性的金融机构的权力,依然掌控着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
正因如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承受着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但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却与此极不匹配。2015年8月24日,中国股市震荡,上证指数大跌8.49%,构成1997年以来A股历史上的第四大跌幅。同日,全球股市暴跌,堪称全球资本市场的黑色星期一。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称中国股市拖累了全球股市,《经济学人》甚至说“中国是这次震荡的传播源”。实际上,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施量化宽松使得大量资本流出,带来了资本泛滥,市场在这段时间里适应了这种宽松的流动性,而美国流出的资本大多流向了新兴市场。但是,美国于2014年11月收紧,资本回流使得包括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新兴市场受到了很大影响。
国际金融体系需要变革,一方面要求各国加强对金融活动的跨国协调和监管,另一方面要求国际金融体系重新分配各国、各利益集团的话语权。主流国际金融体系试图在体系内进行改良,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和国家的阻力,体系内改良或许不足以及时有效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体制性与结构性的不公正还依然广泛存在。随着中国内部金融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金融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金融秩序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与建设性的改革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积极倡导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等机制和主张,是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与竞争,并构成了未来由新兴经济体所主导的新型国际金融体系的雏形。中国的参与提高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极大地确保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无疑是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更是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做出的重要贡献。在该体系中,国际货币体系日益多元化,国际金融权力格局更加均衡,国际金融机构功能凸显发展导向,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今天,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基本面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潜力巨大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同时还是处于经济转型期、面对诸多重大国内经济挑战的国家。中国无疑将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与影响,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外交技巧,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合作实现国际货币与金融治理改革。一方面需要向国际金融体系的资深玩家学习经验,一方面也要借助目前国际上的变革诉求,努力争取对中国有利的外部环境。
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虽然难以精准预测,但大的趋向定位还是有路可循的。首先,在对传统金融格局不做根本颠覆性的前提下,必须对现存金融系统、机构,按照民主、平等、对等原则加以完善和补充,特别要倾听和尊重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关切和利益。其次,就中国而言,以开放融入的姿态融入世界金融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其从周边性、区域性货币华丽转身为国际基准货币,从而取得国际金融秩序治理的主导权,这应是顶层设计和学界思辨的核心所在。那么,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看,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经验与规律?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又将如何?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将在国际金融新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应做出怎样的战略安排?针对这些问题,本期“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专题策划集中遴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新近研究成果,做出深刻分析,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