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奥运冠军:从男神到女神

2015-09-10 07:22畏德
看世界 2015年13期
关键词:卡戴珊詹纳变性

畏德

亚马逊跨界投资美剧的试水作《透明家庭》(Transparent)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洛杉矶一个典型白人中产家庭中有一个名叫莫特的单身老头,已经年届七旬的他一辈子抚养了莎拉、乔希和艾莉三个孩子。

大女儿莎拉嫁了个有钱老公衣食无忧,每天只需接孩子上下学,不过最近好像发现了深埋内心多年的“蕾丝边”情愫——嗯,他们都说女人没有遇到合适的女人之前,都是喜欢男人的;二儿子乔希则是典型的西海岸花花公子,整天光顾着到处留情却不知道搞大人家肚子是要负责任的;小女儿艾莉嘛,厌恶朝九晚五的工作好像也没有找工作的打算,早上起来约个炮嗑个药继续睡个回笼觉……

嗯,如果你看到这里以为这是一部狗血剧情版的《摩登家庭》的话,那就太小看野心勃勃的亚马逊了——本剧的核心人物可是莫特老头子,人家某天突然决定跑出来跟三个已然生活一团糟的孩子表示:从今以后请叫我妈。

就如同Transparent(原意是“透明的”)这个词的另一个拆解含义一样:你爸不一定是你爸,你爸有时候也会变成你妈。

铺垫这么一大堆某部美剧的剧情介绍是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位美国名媛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再度成为了狗血剧情的当事人:她的继父布鲁斯·詹纳(Bruce Jenner)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宣布变性,成为卡戴珊的继母。

当然,“布鲁斯”这个和李小龙同名的男性名字也是不能要了。在詹纳对外放出消息的《名利场》杂志的封面,大字标题写到:“请叫我凯特琳”。

为了拍摄这个封面,《名利场》专门派出其首席摄影师莱博维茨为詹纳拍摄写真。照片中,詹纳身着白色紧身衣,长发垂肩酥胸半露,女人味十足。有意思的是,变性之前的詹纳曾经以阳刚的男性形象登上过美国著名男色杂志《花花公主》——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和专门卖女色的《花花公子》打擂台的娱乐杂志。

这番《透明家庭》的现实版大戏随即引爆了美国网络。

《名利场》杂志的官方推特账号发布的杂志封面很快便转发过万,而凯特琳·詹纳(Caitlyn Jenner)的新推特账号更是刷新了社交网络账号最短时间内粉丝数突破百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官方推特账号宣布开通,这个账号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粉丝就突破百万,但新任“美国丽人”凯特琳·詹纳显然比奥巴马更有噱头,从0到一百万,她只花了4个小时。

到6月12日,詹纳的粉丝已经达到253万,单条推文的平均转发量超过10万,宣布“成为女人”的变性宣言则有超过27万的转发量。

在讲究政治正确的好莱坞,舆论一边倒地为詹纳的“新生”而喝彩,并迅速演变成一种谁不出来表态支持谁就有歧视嫌疑的立场划分。

首当其冲的金·卡戴珊说:“我真为她骄傲,这是她表达自我的好方式,人人都应当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八卦度上和卡戴珊有得一拼的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则连连称赞“真是美丽”。

长期奋斗在LGBT(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平权运动前端的Lady Gaga等明星自不必说,就连奥巴马这位快要离开白宫的总统也罕见地介入这种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他说:“我认为这一举动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我鼓励那些为了LGBT权益而奋斗的斗士都站出来并勇于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

专注名人八卦的网站TMZ分析认为,凯特琳·詹纳的这场网络公关至少能为她带来5倍的身价暴涨。据悉,凯特琳没变性前每次演说仅要价25000美元,但目前已抬高至13万美元。“许多热衷于邀请励志演说家来演说的公司在社交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凯特琳在变性前厌恶与社交媒体打交道,相比之下现在能很好融入社交媒体。”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高龄的变性人究竟为什么能够在美国社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浪?

实际上,尽管大部分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喜欢用“金·卡戴珊的继父”来指代詹纳,但其实詹纳本人就已经拥有足够的知名度给自己代言——作为曾经的奥运会金牌得主和红极一时的娱乐明星,他曾经是一代美国少女心中的男神偶像。

换句话说,詹纳变性背后的这颗“网络炸弹”的舆论爆炸性其实就好比几十年后中国人突然看到当年那个赢了110米栏的刘翔突然摇身变成了刘晓庆那般的炸裂。

为什么要用刘翔比呢?因为詹纳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赢得的那块男子十项全能竞赛金牌的标志性意义的确和“亚洲飞人”有一拼。

在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70年代,美国深陷于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的泥潭不能自拔。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在那个年代,美苏两国间的竞争几乎是全方位的,在体育赛场上当然也不例外。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不仅在金牌总数上以50比33的大幅度优势击败美国成为当届第一,还赢走了美国人传统强项诸如篮球、百米跑以及十项全能等项目的金牌。

到了4年后,美国人抱着“复仇”的心态来到蒙特利尔。在1975年泛美运动会上夺得金牌的詹纳在男子十项全能这个项目上被寄予厚望——在早前的美国代表团选拔赛上,詹纳就已经凭借8538的高分打破了世界纪录。

因此,在当天正赛中詹纳以8616分打破自己的纪录并勇夺金牌的那一刻,美国全国上下都沸腾了,其间蕴含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言而喻。

“就在詹纳快要迈向终点线的那一刻,一个小男孩跑过来递给他了一面小小的星条旗,你就知道那一刻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得梅因记事报》的莫瑞·怀特写到。

在媒体的采访中,詹纳被塑造成一个用尽全力为国争光的大英雄,他说自己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非常辛苦。“我每天都觉得体力透支,感到身体很难受,但我又想,奥运会结束我就有时间休整了,所以我就坚持了下来。”

作为一项考验人体生理极限的比赛,十项全能需要运动员在三天时间内完成4项径赛、3项跳跃和3项投掷,是真正意义上的“铁人项目”。

于是乎,整个1976年几乎成了美国人记忆里的“布鲁斯·詹纳年”。美联社将他评为“年度男性运动员”;广告合约纷至沓来,比赛后不久他就登上了著名麦片产品的盒子,广告语为“给冠军吃的早餐”;詹纳那时候的妻子克里斯蒂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詹纳1977年确保可以到手50万美元的广告费;就连1978年版本的《超人》都曾经考虑过让他来出演……

当时的《纽约时报》记者托尼·科恩赫尔(Tony Kornheiser)对于当年的“詹纳狂潮”如此描述道:“詹纳之于美国人民就好像指挥棒之于一个乐团一样,他似乎已经在美国人民心中封了神。”

布鲁斯·詹纳与金·卡戴珊

变性引发的美国党争

不过,已然这般炸裂的“刘翔突变刘晓庆”似的剧情可不是故事全部。关于凯特琳·詹纳,不得不讲的还有她的另外两个标签:基督徒和共和党人。是的,这位在60多岁高龄勇敢选择变性的前奥运冠军不仅是上帝的子民,同时还投票给长期以来阻碍LGBT权益的保守派共和党人。

于是乎民主党和共和党人都感到了一丝尴尬。虽然民主党的现任老大奥巴马以及潜在的未来老大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都已经公开表示赞赏,但还是有党员以遗憾的姿态表示说:“你这样真的不太好。”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力挺凯特琳·詹纳,称她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立场。“是啊,她是个变性人,但那又怎样?她就不能要求更低的税负和更少的政府管制了吗?”该杂志的苏珊·米丽根(Susan Milligan)如此说到。

相比之下,共和党内部的裂痕就大了许多——尽管距离2016年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该党目前已经涌现出超过10位表态参选的竞选人,可见内部厮杀程度之激烈。正因为如此,就连像名人变性这样的话题也可以成为政治斗争的话题。

由于当下美国民调中支持LGBT群体比例日渐看涨,而最高法院也正在就是否将同性婚姻合法化推广到全美范围作激烈的辩论,因此对原本强硬反对LGBT平权的保守派共和党人而言,就“詹纳案”的表态等于宣告他们在这个议题上的真实态度:表示支持则可能激怒铁杆的保守派,表示反对则无异于是在向“60%的美国人宣战”。

前任奥巴马团队的民意顾问丹·菲佛尔(Dan Pfeiffer)认为这个议题的确让共和党人很为难,“现在年轻人的观念都很开放,你可以在其他议题上坚持保守,但你要是在LGBT的包容性上出了问题,选民就会认为你根本是上世纪来的候选人。”

正因为如此,已经有诸如林瑟·格拉汉(Lindsey Graham)这样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表态“支持凯特琳·詹纳到共和党来”——“我自己的确是个来自南方的保守派人士,我反对堕胎,支持传统家庭模式,但你知道我竞选的是全美国的总统。”这位前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如是说。

另一位共和党候选人、前阿肯色州州长迈克·哈克比则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的草率而惹了大麻烦。不久前他在一场演讲上用略带歧视性的发言调侃了变性人群体,他说:“要是我高中那阵也觉得自己内心里住了个女孩就好了,我肯定得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往女生的更衣室里窜啊。”这段发言被扒出来过后,哈克比陷入了媒体的集体讨伐,以至于他已经拒绝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认为,今夏的这场“变性论战”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在LGBT议题上的日渐两极分化。保守派人士认为这样的“反歧视政策”实际上损害了部分人的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但自由派人士却认为这根本就是基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正确做法。

有意思的是,这场政治斗争居然已经扩展到了海外。英国《镜报》报道称,凯特琳·詹纳已经得到了据称是叙利亚反对派人士的支持。叙利亚Kafranbel小镇的叙反对派人士声称如果他们能逃离阿萨德和IS的魔爪,他们就会以纪念凯特琳(Caitlyn)的方式,把小镇的名字改为Cafranbel。“我们需要自由,就像布鲁斯改名凯特琳一样自由。”

猜你喜欢
卡戴珊詹纳变性
双重救赎
“有毒”!卡戴珊成了亿万富翁
一件小事
征兵“惊艳”
见义勇为也要以人为本
对职场暴力说“不”
美国式特价
“变男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