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勇士军事技能竞赛纪实

2015-09-10 07:22
轻兵器 2015年13期
关键词:军校文化课伤员

翻越13m高的云梯时不慎直接摔下来,在刺鼻的催泪瓦斯环境下转运伤员被呛……这不是电视剧画面,而是中国军队“魔鬼式”的高强度实战化竞赛现场实景。

2015年5月26日~27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在合肥陆军军官学院组织全军首届“勇士杯”学历教育院校学员军事技能竞赛。此次竞赛参照桑赫斯特等外国军事院校的训练模式,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陆军军官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等11所全军院校的451名“90后”男女学员,编组成41个战斗班,在这里进行实战化淬火。

“仗怎么打,训练就要怎么训,我们要的就是把学员训活,考验他们的综合能力”,总参军训部副部长唐宁介绍说,竞赛难度高、强度大,为的是解决军校学员分配到一线部队“水土不服”的难题。

两天的竞赛中,从学员口中说出最多的词就是“贴近实战”。

事实上,不仅在学员中间,“贴近实战”也是近两年军校教育改革领域的高频词。军校新型训练方式的推广,见证了近两年军校教育进一步向实战化转变。

2013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要求军事院校面向战场、面向部队,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

2014年初春,总部下达决定,借鉴西点军校“桑赫斯特”竞赛(“桑赫斯特”竞赛始于1967年,后来这一竞赛发展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军事院校间的军事技能比赛。竞赛内容均为美军校学员常训科目,主要围绕船只机动、通过障碍、索降、战场伤员护理、射击、武器操作、定向越野、决策能力挑战、绳桥、总转场时间等10个项目——编者注)的训练方法和规则,首批组织3所军校集训试点,不久,参训院校扩大至6所。为配合训练,总参军训部还组织力量,翻译整理出包括西点军校在内的全球优秀军事院校的书籍资料,供教员和学员参考。

2014年11月,总参在南昌举行全军首次陆军军校学员战斗基础技能集训考核,220多名学员体验了堪比西方军事院校强度的实战化训练。

2015年,考核范围首次在全军院校展开。据了解,举行全军性质的军事技能竞赛,一方面是检验过去两年改革举措的成果,展示成绩,暴露问题;另一方面,该项竞赛也有望被打造成品牌化、常态化的项目,成为进一步推动部队院校教育向部队实战靠拢的试金石。

“贴近实战”的设计,首现体现在训练形式、考核方式上的实战化。

5月26日中午,在一片滩涂上,解放军理工大学5班在完成登陆后,将要对岸上的“伤员”进行包扎救护,并合力帮助“伤员”翻过4m的高墙,完成战场条件下的伤员救护转移。过去,这项考核的标准是以“快”为主,谁最快完成包扎,并全队通过4m高墙就算优胜。现在,对于伤员救护,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又快又准”成为此项考核的决定因素。

据介绍,模拟伤员的是高仿真材料制成的“假人”,这种专门用于训练的“假人”造价不菲,具有和人体一样的机体骨骼结构,甚至瞳孔都会因为“受伤”程度的不同而进行收缩或放大。

在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注意到,每个队在完成这个环节时,“伤员”模拟受伤的部位也不同,学员需要在发现“假人”后,尽快找到不同的受伤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救治过程中,如果包扎稍有不当,“伤员”就会发出阵阵惨叫,并伴随伤口持续出“血”,进而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

“战场上,快是需要的,但没有精确的完成质量,快就失去了意义”,项目裁判员介绍,过去训练模拟伤员救治,只是教会学员如何做人工呼吸、三角巾包扎止血,为了抢时间,一般就是直接在“伤员”胸口缠上纱布,不会区分受伤部位、包扎方式等细节,而在实际战场上,不同受伤部位对包扎的要求不同,因而在训练中就需要精准到位地训练。

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员来讲也很新颖,学员感叹,这种模拟不同战场环境和伤病员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才是真正的战场“救护”。“真到了战场,救人本来就在高危环境下开展,且伤员伤情不同,如果只顾速度,包扎不当,极可能直接葬送战友生命,也就失去了救护的意义。”

除了项目设置与考核,学员的休息、吃饭、项目间隙转场,具体到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实战化。在手枪射击转场间隙,记者注意到信息工程大学一位大三学员气喘吁吁,显得有些狼狈。经了解得知,竞赛期间,他们每天早晨5点钟就要起床开始任务,直到晚上完成任务,全程无休。由于时间安排密集,单个竞赛项目结束后马上就要集体转场,这同样是考核项目,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到达。每个学员携带的行李中,都有单兵自热食品,却几乎没人顾得上吃,打开睡袋就更不可能。

对于15项竞赛科目,有关人员评价:“每一项科目都很难,接近人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每一项科目的侧重也不同,是对学员体力、毅力、耐力与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

然而,科目只是实战化的外化表现,外在的东西好理解。冲破既有观念,实现大脑上的“实战化”,在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中更是考验。

有参加竞赛的学员坦言,最初了解设置的竞赛科目时,就充满担心,一方面怕“练得太狠容易受伤”,另一方面则忧虑抓体能训练过多影响文化课成绩。

这种担心,凸显了综合性军校学员培养的难题——长期以来,重文化课、轻军事训练。那么,这类军校中,体能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怎么安排,将来从事科研的学员,如何开展体能训练?

但实际上,文化课学习与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相冲突的一对矛盾。过去,学员认为,在军校就要学好文化课基础,毕业到一线部队后,再进行高强度军事训练。这种“先当学生,再做军人”的思想,直接导致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只注重文化课学习,疏于军事训练,走上一线基层指挥岗位后“水土不服”,和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解放军信息大学大四学生王蓉蓉就读于信息工程专业,这个典型的“搞科研”的学生,今年刚刚考研成功。参加这次竞赛,是她自己报名经选拔后入围的。“如果不参加这个竞赛只搞科研,很多训练项目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碰到”,她坦言,参加贴近实战化的竞赛,经历苦和累的磨炼,在体能、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上都有很大锻炼。她认为,在破除观念障碍上,关键是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有军训专家表示,军校中力推高强度军事训练,革的就是“先当学生,再做军人”这种陈旧、惰性思想的命。

总参军训部陆军建设局负责人介绍,加强对军校学员的体能教育,事实上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也将是今后中国军校教育的方向。他介绍,西点军校为了加强体能训练,把寒假和暑假缩短至各一周,挤出时间用于强化体能。平时每天都保持两小时以上的体能训练。

参与裁判工作的年轻军官表示,从本次竞赛来看,学员的整体素质高,但同时某些项目成绩不够理想,这说明当前军校教学当中对一些项目训练强度还远远不够。

“这些都是改革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受邀观摩的军训专家认为,结合此次竞赛结果,未来学历教育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也有可能进行适时调整。他解释,一方面,射击、投弹、识图用图、战场救护训练的难度强度、标准要求需要进一步贴近实战化;另一方面,军校学员训练应该有新内容,未来应将学员的组织指挥能力、情报侦察、引导打击、绳索垂降、克服信心障碍等科目内容增加到教学大纲。

据了解,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将吸纳本届竞赛经验,“实战化”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也将推广到全军更多院校。

编辑/刘兰芳

猜你喜欢
军校文化课伤员
伤员呵护队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