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璇
怀庆梆子,简称为怀梆,是起源于河南焦作所属沁阳及各县的古老地方戏曲艺术,广泛流传于沁阳市一带,为当地百姓所喜爱。怀梆在其最鼎盛时期,据说是当地老百姓祭神演出、婚丧嫁娶等各类活动的主要娱乐形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怀梆曾经生存、活跃的民间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老百姓的娱乐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怀梆的发展与流传陷入了低迷与危机。但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5月,怀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怀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希望。
一、怀梆的历史渊源
怀梆历史悠久,其繁荣期大致始于明末清初。但是对于其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原因,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经过研究人员的多年研究及探访,对于怀梆的历史渊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怀梆的起源与形成和民俗活动关系密切。有学者称,怀梆是由隋唐时期的名为“踏摇娘”的歌舞小戏逐渐发展至金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社火”,再演变到明清时期的“海神戏”,最终形成了怀梆。可以说,“社火”和“队戏”等民间活动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演唱基础。而在明清时期,多年的旱涝灾害让怀庆府的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就产生了求“海神”保佑的“海神戏”,表演者采用民歌小调演唱,一时风靡于民间。经过长期的流传,就形成了怀梆。
第二,怀梆的形成与明初的山西人迁入有关。历史上,豫西北地区一直属于兵家必争之地,长久以来的战乱与饥荒让这里变得荒无人烟,于是朝廷发动了迁民,从山西迁来怀庆府的山西人在文化娱乐上仍然采用原山西风俗,再经过与怀庆府的民俗、娱乐方式的加工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似有山西中路梆子影子,但更具备怀庆当地民间特色的梆子,即怀庆梆子。
第三,有关怀梆的起源,还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据传唐朝贞观年代,丞相魏徵曾为编戏外出考察,在他坐船横渡沁河去武陟县的路上,觉得船上艄公们所哼唱的小调耳不能闻,于是决定教这些艄公唱戏。魏徵利用船篙当作梆子教戏,艄公们学会以后便口口相传魏徵教的戏,同时以怀庆府当地的方言演唱,就逐渐演变成了怀梆。
综合以上几种说法,我们可以认为,怀梆的形成与怀庆府地区民间流行的各种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这一地区的移民也推进了怀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一些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怀梆艺人的传颂,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怀梆至少在明末清初已经初现繁荣,并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
二、怀梆的艺术形式及特点
怀梆作为河南地方戏曲中较为经典和稀有的古老戏种,无论在唱腔、对白、音乐,还是打斗、表演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总体来说,怀梆的艺术特点可以用质朴、豪放、粗犷以及激越等词语来形容。怀梆的念白采用了当地的方言,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音乐唱腔也主要来源于怀庆府地区方言的表达特色。因此,整体上说,怀庆话的特点在于给人硬朗、快直的感觉,这种特色正塑造了怀梆豪放、激越的艺术风格。
怀梆的节奏形式,一般是以曲调特色为基础,在速度上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慢板、散板、二八和流水等。一板三眼节奏的属于慢板,考虑到旋律、速度等的关系,慢板又可以细分为慢板、金钩挂、迎风的板式。在演唱低落、悲伤的曲调时,通常采取散板的结构演唱。在进行故事的叙述或是抒发激烈情感时,通常选用二八的结构演唱。二八包括二八连板、紧二八、慢二八、快二八、三板扬簧、铜器二八等具体形式,二八的节奏是一板一眼。流水的节奏形式为一句一板,可以细分为慢流水、快流水、中流水、两锣流水等。这几种板式在不同的唱段中拥有丰富的表现力。
怀梆的伴奏,有“文场”和“武场”两种。在位置上,“文场”通常在上场门一角处,而“武场”则坐落于下场门前侧位置。“文场”主要用于为演唱者伴唱,而“武场”的主要功能是在武打表演过程中通过较为激烈的节奏和声响给表演营造紧张气氛。随着后期怀梆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伴奏已不再是过去的一鼓二锣三弦,而是由20人左右组成的中型乐队的规模出场。“文场”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大弦(又可称为尖弦)、二胡还有板胡等弦乐器,还包括弹拨乐器琵琶、月琴等,另外还有吹管乐器笛子或唢呐。“武场”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檀木手板、单皮鞭鼓、大小锣、二锣和梆子等。
三、怀梆的发展与抢救
怀梆的发展可以归纳为起源期、发展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期等几个阶段。起源期与发展期主要指怀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阶段,其中包括前文所述的明末清初时期。本文主要介绍和探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怀梆的发展与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在河南焦作地区,许多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怀梆剧团开始在各乡村演出。当地政府也开始正式发展怀梆,并组建了专业的怀梆演出队伍,可以说,怀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时期,大多数的怀梆剧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被迫停止演出,或是改换门庭。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热爱怀梆的艺术人员重新组建业余剧团,开始恢复怀梆的演出。目前,据调查数据显示,共有几十个怀梆剧团在进行着怀梆的排练和演出。这些剧团努力宣传怀梆文化,不断改进怀梆,参加各类戏曲演出和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2005年的河南民间艺术稀有剧种会演中,怀梆《穆桂英下山双射雁》更是获得了四项金奖和两项银奖的好成绩。可以说,怀梆如今已成为河南沁阳一带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006年,怀梆被列入国家级发掘、抢救和保护项目,由沁阳市申报,经国务院的批准,正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为传统戏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怀梆的保护和开发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进一步推进怀梆的发展,重现往日的繁荣与辉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四、怀梆的保护与传承
(一)怀梆的自身改革与创新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商业性、功利性的经济演出,使得怀梆越来越被当代人的审美边缘化。为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戏曲的传承,怀梆自身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怀梆在唱腔上应更注重演唱技巧。总体来说,怀梆的“唱念做打”虽然属于狂放、粗犷型,但这不应该与粗糙的唱腔画等号。目前的怀梆表演,大多数存在着音域狭窄、旋律过于简单、缺乏抒情等缺点,许多演员的基本功较差,不能利用怀庆府方言进行正确发音,跑调现象严重。在保持怀梆特色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演唱技巧,使“唱念做打”不仅更加精致,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点。
其次,怀梆应该加强对于服装、舞美等方面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现代舞美技术理应为怀梆演出增色添彩。对服装和舞美进行创新能够大大提高观众对于戏曲故事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增强时代感,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最后,怀梆应该加强对于剧本的创作。在怀梆的繁荣时期,剧本内容主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容易被民间百姓接受和喜爱。然而时至今日,怀梆的剧本却越来越缺乏时代感,许多传统怀梆剧本虽然经典,却不再适应人们对于艺术时代化的需求。因此,加强怀梆剧本创作,结合社会生活,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怀梆在当代的生存能力,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怀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
(二)营造适于怀梆发展的艺术环境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营造适于怀梆发展的良好文化艺术环境。
首先,当地政府应适当增加对于怀梆发展的经济投入,为其保护和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引进优秀演员,对服装、舞美等演出设备进行更新,还是加大对怀梆的宣传,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
其次,重视怀梆艺术学校的建设。建设怀梆艺术学校,能够大大提高怀梆的生存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怀梆,投入到怀梆的保护与开发中来。学员在怀梆艺术学校内,不仅能学到怀梆表演知识,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优秀的怀梆人才。另外,通过建设怀梆艺术学校,也能够为研究怀梆艺术的学者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再次,保护与传承怀梆艺术,应当广泛收集怀梆资料,编纂相关的怀梆历史资料、剧目集合,深入民间,发挥民间艺人的能力,为后续怀梆的完善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
最后,不断加大对怀梆的宣传力度,发挥媒体作用,通过更多的戏曲表演、电视节目以及相关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怀梆,接受并喜爱怀梆。
五、结语
作为一种优秀的、历史悠久的稀有民间戏曲形式,怀梆的发展理应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支持与保护。在文化种类纷繁复杂、中西文化融合越来越强的今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的研究和保护,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的研究、保护与传承的伟大事业中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