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田晓光仍然会想起2005年,穿越大半个广州城,到状元坊一间小店录音的数个下午。那是《月亮之上》和《不得不爱》流行的年份,爆发着超级女声式的群体狂欢,终以《大长今》里“呜啦啦”的歌谣收尾。
小店只配备了最简单的麦克风和音响,没有玻璃窗,没有海绵墙,音质差得让人听着心情毛躁。可尽管如此,来录音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大多是大学生,在奋力的吼叫中试着记录青春,相对于15元一首的录歌费,声音的永久留存显然更为珍贵。也是那时候,在星海音乐学院就读的田晓光第一次嗅到录音房的商机,“要是有录音房,就好了,可以移动,就更好了。”
手机的风靡带来了新的想法,田晓光搞了个计划表,试着创立手机卡拉OK。当时还是清一色塞班系统,手机网络离3G很远,计划还没进行就夭折了。多年后,另一款软件实现了田晓光当时的谋划,软件名叫唱吧。
又过了几年,互联网千军万马奔涌而来,手机市场地裂天崩,线上线下活动日渐频繁,田晓光辞了工作,翻回年少时的梦,组了个15人的团队,凭着近十年音乐制作人的功底和对音乐器材的敏锐感知,移动录音室横空出世。
到今年5月,移动录音室已经更新到第十多版了。目前内室为2米X2米的封闭空间,最多可供4人同时录歌。正面有堵玻璃墙,路人可以看录歌的情况,录歌的客人也有对外表现的机会。其余三面为海绵墙,呈菱形凸起,内有不同成分的鸡蛋棉等收音、隔音器材。一面墙上有电视,作提词器用。外观通体洁白,长方体,戴一个大型的红色耳机,整体可拆卸,可移动。和从前的版本比,这次的设计“更为时尚”。
移动录音室通常放在商场的大堂,借商场人来人往,吸引顾客。最初,合作的商场希望录音室用全玻璃设计,看着通透,放在大堂里效果极好。田晓光测试了一下,玻璃隔音效果很好,但消音能力差,移动录音室空间密闭,关上门说句话,声波在几堵玻璃墙上来回撞,每句话都有回声,录音效果如同灾难。他决定改用木头,木头吸音效果好。
木头房更像电话亭和衣柜的合体,半遮掩的门又像是即将开业的桑拿房。路人很难明白这个木头箱子用处何在。除非走进去,碰到墙面贴的鸡蛋棉,才能隐约感觉到这是个录音室。田晓光并不满意。
录音室基本要求是隔音,在隔音的基础上追求吸音、各设备的配合与耐用性。真正达标的录音室,一个人走进去,就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心跳声发出的那一刻你是听不到的,因为这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到耳朵里,那移动录音室也要具备这个功能。”田晓光说。每个版本的录音室,在墙面凸起的棉花内,埋了多种不同的声学材料,低频棉吸收低频杂音,高频棉吸走高频杂音,鸡蛋棉打乱声音散射,减少与人声无关的音频。最终的目的是让麦克风只吸收人声,尽最大可能还原最好的声音。
“每一个点都需要测试,反射值多少、吸引值多少,在不同的商场声场有什么变化,都需要细细打磨。” 目前这个印有牡丹花图案、戴着红色耳机的移动录音室,田晓光团队磨合了两年多。塞满了材料的录音室个头不大,但足足有两吨重。之前的木头房,重量超过三吨。
录音师最宝贵的就是耳朵,现在听到一首歌,田晓光马上能条件反射似的分析出录制的地点、设备的档次。“我们的耳朵很厉害,你骗不过我们。”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田晓光的耳朵拥有常人所不及的天赋——这是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必备条件之一——听力好、听音准、敏锐。
有了天分还需磨砺,磨砺耳膜的过程也是繁复的。在音乐学院有个广为流传的例子,录音师教徒弟,棚里摆一把吉他,告诉他,你把吉他拿走,声音就不好听了。徒弟每天去测,吉他放着,录一段,拿走,录一段,终于发现吉他可以改变人声。田晓光琢磨了很久,也感受到了。录音时,声波四射,撞到了吉他的琴弦,会发出微弱的泛音,这个声音被麦克风收进去,丰润了人声。类似的还有钢琴,琴键按下去,内部波动会触及周边的琴弦,发出泛音,让琴声更饱满。
毕业快十年,什么声场他都见识过:山林幽静,江水浩荡,悬崖阴冷,荒漠杳渺……“用过很多设备,听过很多声音,你就会知道这个是黄瓜,这个是西红柿。”在声音的分辨上,没有什么能难倒他。
开业两年多了,来玩的客人不少。工作日里大多晚上来,周末饭点前常人满为患。各个年龄段都有,年轻人稍稍多些。录制时功放水平不一的声音总会吸引不少围观群众,有可能就会冒出下一位客人。
客人里极端的不少。光彩照人的帅哥,自信地点了歌,昂首阔步走进去,声一出,所有人都吓到了。极端总是容易惹人注目,极好的受人欣赏,极烂的被人笑话。帅哥的声音引来了一两百名观众,把录音室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笑得嘻嘻哈哈。帅哥不以为然,面部表情丰富,神情极度投入,时不时做些手势,透过玻璃和观众互动。“他的表情像在说,诶,我就是这样子的,你看我有这么多观众。我多棒。”田晓光笑着说。观众也友好,帅哥走出来挥挥手,大家还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多人一开始是在看笑话,但是看着看着就被这种精神感动了。”
也有另一种极端,一位相貌平平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能不能进去录首英文歌,好不容易迈向了录音室的门,又踌躇着不敢进去。音乐一响,整个商场的人都震惊了。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好,情感丰富,催人泪下。
在田晓光看来,把歌唱出感情是好声音的首要标准。见多了音乐学院毕业的“技巧型高手”,田晓光的耳朵偶尔会麻木。他们不会走音,节奏很准,气息也稳,可就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唱歌是为了抒发感情,像劳动时喊的号子,嘿呀嘿呀,就是振奋人心。当你没有把感情表达出来,我认为就是失败的。”他从不觉得《我是歌手》之类的歌唱节目现场观众被唱哭是演出来的,好的声音就是会让人有反应,内心被震撼了,情不自禁就流下眼泪了。
一次一家三口来录歌,排队等了两个小时,田晓光以为是高中生模样的儿子录歌,没想到妈妈和儿子把爸爸推进了录音室。那是首童安格时代的歌曲,爸爸一句句唱着,田晓光听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他总结了下,四五十岁的人,有了丰富的社会阅历,歌声里充满沧桑,音符里写满了故事,“这些声音,虽然个别音不太准,但是感情真的很丰沛,你仔细听,会流泪的。”
遇上客人声音出了些问题,他还会上去指点一番,哪些地方可以加些颤音,哪里需要真假声转换,高音如何去放松……
歌录好了,传到田晓光设计的网站,对接的录音师在后台评分后发布,有新歌榜,有评分排名,供客人互动,分享转发。他想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在他眼里,可移动的,不仅仅是录音室,还有整个录歌的平台和声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