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勇
2015年6月1日夜,“东方之星”游船翻沉,400多人不幸罹难,如此严重的船难令无数国人悲痛不已,但是,当一个“蛙人”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时,人们在悲凉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这名“蛙人”名叫官东。
一时间,官东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把最美的赞语奉献给他;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并高度称赞他;海军工程大学将一等功授予他。回顾官东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官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功臣,其实取决于他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是在“历艰险”还是“求安稳”的选择中,官东选择了前者。1990年11月,官东出生在安徽省宁国市,因为大伯和哥哥都曾经是海军,所以,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军人。17岁那年,他光荣入伍,成为海军某部一名新兵。不久,部队在新兵连里挑人进行潜水员培训,一旦挑中就意味着要去接受更加严格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谁都知道,做潜水员,既艰苦,又有风险,远没有岸防兵安稳。但是,对于官东来说,这次挑选则是极好的消息。他特别崇拜那些身手不凡的“蛙人”。他知道有个名叫马贝托·皮利兹里的意大利“蛙人”,能够屏住呼吸达7分2秒之久,曾一口气下潜至150米深。能够成为像皮利兹里那样的超级“蛙人”,一直是官东的追求。所以,在接受挑选时,官东表现特别积极,按照要求认真完成每一个测试项目,最终顺利通过挑选,进入潜水员训练队。2008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结束训练,被分配到青岛海上防险救生队;2012年1月,进入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这支分队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在这里,官东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他决心当一个响当当的兵,为部队再立新功。
第二次,是在“向前冲”还是“往后躲”的选择中,官东选择了前者。“东方之星”翻沉后,官东所在的潜水分队接到命令必须火速前赶到事故现场集结,执行水下搜救任务。6月2日上午11时20分,官东和战友们抵达湖北监利大马洲水道救援现场。根据救援指挥部部署,在现场集结的200多名潜水员将采取分批次轮番下潜的方式,不间断搜救幸存者。那时,江面风高浪急,雨大雾浓,江水流速高达1.8米/秒,通常情况下,1.5米/秒的流速才是潜水作业安全条件。尽管下潜条件恶劣,但是,官东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坚持要求第一批下潜搜救。带着无数人的期盼,官东穿戴好潜水装备,和战友们一起潜入冰冷江水中,在沉船的舱室间艰难摸索。尽管冰冷的江水将头皮刺得生痛,使得身体发凉,但是,官东全然不顾,他只想着赶紧救人。中午12时许,官东在沉船的一个舱室欣喜地看到一点亮光——那里有一个气穴,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一手紧抓水管,一手握着手电,正在等待救援——在战友的配合下,官东顺利将老奶奶救出水面。此刻,他庆幸自己作出了第一批下潜的选择。
第三次,是在危险“自己扛”还是“别人担”的选择中,官东选择了前者。在官东救起老奶奶后不久,生命探测仪又探测到一名幸存者,官东再次下水,探摸到幸存者所在舱室。这是一间又小又黑、飘满了柴油的舱室,21岁的幸存者极度绝望,蜷缩在舱室一角,嘴里吐着柴油,对于官东的出现,他也没有太大反应,最令人担心的是,由于极度恐惧和虚脱,他已经不能自主穿戴救生设备。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舱室内的氧气越来越少,在此多待一分钟,就会多增一分危险。官东果断地作出选择,摘下自己的装备,套在幸存者身上,让战友将幸存者先行护送出水,而殿后的他则陷入巨大危险中——暗流将他卷入深水区,而且瓶装氧气即将耗尽,更糟的是,身上的信号绳缠绕在船体杂物上,已经无法与水面取得联系。万分危机时刻,官东果断割断信号绳,憋足一口气,丢掉身上负重装备,猛蹬脚蹼,快速升出水面。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出水后,他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冲出水面的那一刻,官东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不难看出,“蛙人”官东的三次选择,核心实质只有一个,那便是从他骨子里透出来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能作出令人钦佩的选择,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铁血男儿。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伏契克曾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情。”毋庸置疑,看上去朴实无华的官东,是一位真正的当之无愧的英雄。
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选择权其实都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