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宇
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在令人咋舌的成交数据背后,来自电商的消费金融产品,同样受到了“剁手族”们的追捧。
阿里巴巴旗下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宣布的“战绩”显示,其当日交易总笔数达6048万笔。不仅交易量巨大,金额也很可观,官方数据显示,在“双十一”开始的半小时内,“蚂蚁花呗”的支付额就达到45亿元。同样,京东旗下消费信贷产品“京东白条”在“双十一”开启35分钟后交易额超越了去年同期全天。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用于消费的信用贷款,是消费金融的典型代表。
消费金融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正在加速打开。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业内人士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达到37.4万亿元。
如此宽阔的一片静谧蓝海,谁都想分一杯羹,新兴进入者乘胜追击,传统参与者不甘落后,一场分食盛宴已然开席。
比肩信用卡 促进消费升级
11月2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
受益于金融政策的放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众消费观念的升级,消费金融市场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左右,而在信贷发达的美国市场,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0%。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将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是一个数十万亿级的足够大的市场。
“如今消费市场很大,消费金融就像站在了风口上,它的市场也跟着大了起来。未来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将比肩信用卡。”拍拍贷CEO张俊表示。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以前是产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现在转成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消费金融能通过改善消费体验、摊薄消费支出等多个方面,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既能为稳增长助力,也可改善经济结构”。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也给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实际需求角度来说,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需求一直被压抑,普通人的金融借贷服务需求一直未被很好地满足,亟需专业的服务公司解决这些痛点;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说,大量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入场,共同进行消费者教育、共同推动市场发展,使得这个行业扩大发展空间成为可能。”马上消费金融CDO刘志军对《经济》记者表示。
除此之外,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新一代的80后、90后,不是在消费的路上,就是在还款的路上,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谋生存的基本消费,而是更加偏向于改善性消费。消费也不再限制于依靠储蓄“有一分花一分”,而是“用明天的钱”进行超前消费。消费观念的转变刺激了消费金融的生长。
随着80后、90后青年群体步入社会,消费个性化、体验式的趋势日渐明显,持续、多样的消费需求,使消费性贷款的风险得以降低,可以说,消费金融让“不差钱”的时代提前到来。
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国家的政策支持,消费金融都是一个热门领域。易观国际分析师来妍也对《经济》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除了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外,以P2P借贷平台、分期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积极发力消费金融市场。
可以说,消费金融市场之所以成为众多机构抢食的肥肉,与其隐藏的市场潜力密切相关。
“新兴”对战“传统”
当前,众多机构纷纷进入消费金融市场,线上线下共同竞争,既有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也有传统的银行、小贷公司等,市场布局既显得纷乱复杂,同时又显得生机勃勃。但消费金融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传统的商业银行早就在这一市场进行了探索。
银行系是最早涉足消费金融的力量之一。2009年政策闸门初开,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最早成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兴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也纷纷入局,银行系力量不断扩容。
风控能力、征信数据以及资金实力使得银行军团具备进军消费金融的天然优势。不过,决策流程冗长、组织架构繁杂以及互联网金融经验的匮乏也制约了银行系的竞争力。
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从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模式、运作模式以及营销模式来看,确实较难完全摒弃之前旧有的做法和思路,转而拥抱全新的移动互联网。这是目前摆在银行系面前最大的挑战。
张俊也向记者透露称,银行最主要的信用卡业务,作为目前最大的消费金融产品,只覆盖了不到3亿人。正是因为我国有一大批信用空白的人群,他们需要对接到消费金融的场景上,才有了各方进入这个市场的吸引力。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表示,以往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是以银行为主,在风险控制和客户选择上更多沿用银行原有模式,以至难以覆盖到银行未能服务的人群,加之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有限,制约了消费信贷规模扩张。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消费金融试图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为此前银行、信用卡、小额贷款公司等不能覆盖的人群服务。
“在消费金融众多参与方中,我最不看好的就是银行”。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刚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的争夺本质上就是服务场景的争夺,银行在新兴的服务场景里面表现最为迟钝,但作为传统金融服务场景,例如在零售行业,信用卡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并被移动支付替代。
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里,银行属于配角,它的份额不断被创新金融机构、互联网机构所挤压,“京东、阿里巴巴等消费金融机构的崛起,会全面替代传统信用卡的消费贷款,银行基本不存在竞争力,可以说,信用卡与新兴信贷的竞争还没开始,市场就已经被占领了”,刘刚说。
夺食战没开始,根正苗红的银行系就输了么?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桥云向《经济》记者解释称,银行有大量的住房按揭贷款,这是银行创新信贷业务,包括开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支撑。
“尽管电商系的优势在于领域内的信息和客户的识别,但它的量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还是很小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将注意力转向消费者,银行自身的消费信贷业务占比也不高,特别是纯消费信贷业务,但商业银行仍然是整个消费金融系统的资金供给主力军。”张桥云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银行特别是大型传统银行的“大行业大企业”发展模式将受到冲击,来自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因此,调整服务对象,转向零售业务乃大势所趋,布局消费金融和社区金融是银行的战略选择。
坐拥“场景”包揽市场
除银行外,以天猫、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电商系是消费金融市场另一股强势力量。而截至目前,苏宁在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后,推出其第一款消费信贷产品“任性付”,京东推出“京东白条”,阿里巴巴也凭借海量征信数据推出“天猫分期”、“花呗”扫倒一片对手。
对此,赵锡军告诉记者,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针对耐用消费品消费提供信贷。这种服务能够和购买家具、汽车等商品的需求相对接,从而释放社会消费潜力。“中国的金融业态虽然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无论是小贷公司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主要面向生产领域提供金融服务,针对民众日常生活的金融服务比较少。消费金融公司的开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空档”。这意味着只有在消费端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获客。
随着金融服务与互联网不断纵深融合,借力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的消费贷款业务,也为消费金融打开了另一扇窗。
但是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银监会已同意消费金融公司可办理信贷资产转让、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和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这显然成为尚未公司化经营的信用卡公司的一个竞争短板。
不过,伴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铺开,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剧烈。如何挖掘平台数据来准确评估风险,如何将用户范围从平台扩展到整个行业生态,如何提供更为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都将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而在场景上不断拓宽纵深是消费金融的另一大趋势。以京东为例,京东消费金融通过“白条”战略布局京东以外的更多生态体系,阿里巴巴旗下的“花呗”也宣布走出淘宝体系,突破单一购物场景,扩展到更多线上消费领域,接入包括大众点评、当当网、亚马逊、小米等40多个外部平台。
“大家更多地会通过PC互联网进行销售,消费金融的场景在向着移动化、智能化发展,这个变化是随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环境、消费场景而变化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解释称。
守住“场景”只会消亡
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工作之外的休闲娱乐消费占比越来越高,消费金融是跟钱打交道。
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年轻人都喜欢外出旅游,但境外游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年轻人想玩,却又没有太多的现金积累。“这时消费金融就能够给这些人群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他们只要按月偿还贷款就可以,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还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一举两得。”刘志军说,在未来的消费金融市场,有竞争力的公司一定是资金、用户、数据、场景、技术几方面都很强的公司。
各参与方的场景覆盖也要看未来的消费趋势。“例如医疗和健康领域的消费肯定会增长,所以对应的消费金融额度也很大,现在金融电商化以后,即便是小额消费,与金融的紧密结合也是趋势”。刘刚表示,未来消费金融将聚焦在四大领域:教育消费金融、旅游消费金融、医疗消费金融和汽车配套消费金融,这些领域都存在巨大潜力。
不过,在消费金融“开闸”的当下,除了深入挖掘本平台的数据,如何让服务打破平台的局限、扩展服务的范围,也成为未来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竞争的关键。
维信理财CEO廖世宏就对《经济》记者表示,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但要对风险建模,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数据量来进行交叉比对和逻辑关联,数据量越大建模越精准,“长远来看,守住自己场景的公司做消费金融一定做不大,整个消费金融市场,最后最多留下几家”。因此,数据的开放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开发出更大的数据价值。
除此之外,张俊告诉记者,现在提到消费金融就会联想到场景。线上的每一个商家都会推出基于场景的消费贷款,对于用户来说要维护的账户太多,到期延迟还款还可能会导致个人的信誉度受到损失。如果场景共享,只需要管理一个账户就可以应用到不同场景,用户的体验就会更好。
“对用户的全方面扫描然后给出综合的额度,让它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使用才是成熟的消费金融市场体系。”廖世宏表示,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基于场景,但是最大的潜力还是在于共享。
透支未来 风控为先
由于消费金融本质仍然是金融,是金融就会遇到风险,风控不光是消费金融各方参与者的竞争力,也是生存之本。目前国内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授信机构很难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有较为全面的掌控。众多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在竞争中安全前行?
廖世宏表示,做消费金融需要掌握用户的两个核心,一是还款能力,二是还款意愿。还款意愿建立在过去使用信用的情况,个人基于还款意愿的变化不大,但还款能力是有变化的。“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的还款意愿,也很难判断一个人未来的违约率是多少,造成了消费金融的参与方都在做小额的尝试。”
对此,杨涛告诉记者,首先要尽快完善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建设统一的征信平台,统一政府公共信息,将互联网公司、P2P平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都统一纳入征信体系。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个人信用违约成本过低也是造成不良贷款频发的原因之一,需要监管部门对个人征信记录实行更严格的考核,提高违约成本,严格打击消费金融欺诈行为。
对于还没有建立完善征信体系的市场,张桥云认为,在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时期,可以利用信用卡的信用率掌握信用度,也可以利用住房按揭产生的住房净值作为质押。
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渠道支持,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和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效管理消费金融业务,避免出现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以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做法,以功能监管的思路,着重围绕消费金融的业务品种进行监管。”杨涛说。
消费金融,透支了未来,带来了资本的盛宴。淘金者进军这片市场分食蛋糕,但发展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开始布局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方,需要擦亮眼睛,清醒头脑。符合普惠精神、符合客户人性化需求的产品,才是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