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消失

2015-09-10 07:22李北方
南风窗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亲民分化大学

李北方

近日,因补办证件,回了一趟学校,想起又到了新生入学的季节。大学的六月是感伤,九月则是希望。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纵论栏目对大学发表过一点感慨(见2013年第19期《大学门朝哪边开》),如今觉得还有一点话想说。

大学是干什么的?关于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比古代经典《大学》回答得更好的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说的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具体使命则是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明德于天下者”,也就是培养符合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精神的人。

时代不同了,如今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标准未必要严格遵循《大学》提出的八点,但根本上仍是相通的,即应该是具有公共精神,不止关注个人私利的人才。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的讲话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希望青年学子要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即便当作一篇普通文章来阅读,这篇讲话的观点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然而,目标是目标,现实是现实,今日的大学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呢?撇开教育的层面,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学里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教育”及其可能的影响,毕竟生活的教育要比课堂更直接。

大学是个大熔炉,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种社会家庭背景都有。原本,各自的生活圈子没有交集,但到了大学,大家就是同学了。可是同学这个范畴抹杀不了差异,今天的大学简直就是个全社会阶层分化的活标本。

我上大学的那个时候,社会分化已经开始,但还不彻底,也不像今天这样无孔不入,而且当时的客观条件也不利于差异的充分表现。比如,每个宿舍楼只在收发室有一部电话,要打电话都到那儿排队去。今天呢,大家都用手机了,用的是坚果还是苹果,差别不止在价钱,还在心理感受,所以其差别是根本性的。这仅是一个小方面,社会的分化到底有多厉害,其实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的。

再到课堂上听听,“白发的先生”们讲的不是有很多都是在说,分化是合理的,分化程度还不够,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的调子吗?

真正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轻人会做何种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是,无产阶级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是要担负解放全人类的使命的。可是在现实的条件下,穷人家的孩子想通过读大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变得跟他的同学一样,完全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他们只能像周恩来在与赫鲁晓夫辩论时半戏谑半严肃地说的那样,选择背叛自己的阶级出身。也就是说,他们得削尖脑袋往上爬,做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的稳定剂。

钱理群教授批评说,今天的大学专门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可是,除此以外,今天的大学还能生产什么呢?我在《大学的门朝哪边开》一文中表达的是对大学在促进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下降的担忧,即大学不能纯粹成为阶层再生产的一个机制,还要允许鲤鱼跳龙门的情况存在。但退一步讲,当这个标准都可以作为批判的尺度的时候,大学精神其实已经死了。对许多所谓的大学,培养“明明德于天下者”早就不在他们的任务清单上了。

然而,这不意味着有“大学精神”的人就灭绝了。礼失而求诸野,中华文明的魅力就在于此,“大学精神”会在乡野间连大学都没机会上的匹夫匹妇的身上得到延续,终有一天,他们会站出来。更多的人会站出来,更多真正的大学会出现,并改造这个丢失了大学精神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我是乐观的。

猜你喜欢
亲民分化大学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大学》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