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厚识远 胸旷韵高

2015-09-10 07:22田旭中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无量书法

田旭中

他是一部厚书,一部需要用整个人生阅历研读才能领悟其精义的厚书。

——题记

公元1964年12月7日,一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在北京辞世,终年80岁。五年前他作为无党派人士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年前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而再早之前,也就是1951年,他曾是成都市人民代表,翌年担任了四川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同时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并被聘任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获得了空前的荣誉,可谓名满天下。

1966年5月16日,神州大地掀起惊涛骇浪,数不清的革命功臣、社会名流、以及各级官员纷纷被打成大大小小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残渣余孽而遭到人身摧残,尊严丧失殆尽,生命岌岌可危。而此刻,一年半前谢世的谢无量先生则平静地躺在八宝山公墓里安息。他永远不会被惊扰了。而其他文化名人则没有如此幸运,仅仅从当年五月中旬到年底,先后含冤自尽的有邓拓、储安平、傅雷、傅斯年、老舍……

谢无量生不逢时,死当其时。对他这样一个经历漫长人生岁月的文化人来说,备极哀荣,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谢无量先生出生在四川乐至县。本名大澄、号希范,无量是他的字。在当时,乐至只是一个人口不过十来万的偏远小县。它后来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从这里走出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文化名流谢无量,另一位是革命儒将陈毅。

其实,谢无量四岁就随父母离开家乡去了安徽芜湖。他父亲谢维喈时任芜湖知县。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发蒙,开始学习儒家典籍。谢无量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2岁就能写诗属对。但他偏偏厌弃空洞无物的八股文,而好读史书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具有新思想的书籍。15岁那年,他拜维新派人士汤寿潜为师。受其影响,谢无量从青少年时代就怀揣改造国家之志。

1901年,17岁的谢无量考入南洋公学(后来的交通大学)。同班学生有邵力子、黄炎培等人。这俩人后来都成为民国历史上知名人物。而李叔同则为其邻居,时有往来。课余,他与马一浮、马君武创“翻译会社”,编印《翻译世界》,介绍世界名著和社会科学。随后,他又结识了章太炎、邹容,开始参加《苏报》《国民日报》编辑工作,文笔始有显露。他又与四川同乡杨玉詹、苏中、廖世勤等人密谋发起四川革命。

1903年发生“苏报案”,章太炎、邹容被捕入狱,谢无量去了日本。此时马一浮由美来日,赠其英文版《资本论》,谢无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翌年回国后,一度在芜湖公学任教授。

1909年,年仅25岁的谢无量出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兼授词章一科,同时还在四川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学校讲席国文与外国史。他仍然关注时实,留意时局变化。当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他又与张澜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

1912年,谢无量到了上海担任《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其犀利的文笔与卓识见解深受各界人士好评。谁也不曾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出自一个28岁的年轻人。

1917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撰写《建国方略》,因慕谢无量之名,特致函约见,并以文稿征求他的意见。谢无量坦诚地谈出来自己的想法,深得中山先生赏识。孙中山对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五年后,也就是1923年,孙中山郑重地委任他为大本营秘书,旋为参议。谢无量向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的建言,为孙采纳。孙中山遣他与孙科、陈剑如持函赴沈阳见张作霖,达成讨伐直系军阀协议。月余,讨直胜利。他们又赴天津会冯玉祥、吴佩孚,转达孙中山的意见。翌年,孙中山任命谢无量为大本营秘书长,他便跟随中山先生左右。这年底,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谢无量与中山先生相处时间虽然不长,但深受中山先生人格的感召和影响,遂始终心向光明,追求真理。

1931年2月,因于右任举荐,谢无量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对这样一个闲职,谢无量没有上心。相反,当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在《国难晚刊》上撰文痛斥蒋介石、汪精卫消极抵抗政策。同年,蔡元培、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谢无量积极参与。1936年,谢无量还在上海参与了沈钧儒等组成的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谢无量撤至汉口,次年转至香港,1940年到了重庆,旋至成都,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期间,谢无量生活十分清苦,主要靠鬻文卖字为生。

谢无量身上体现了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当革命未兴之时,他藏器待时,择机而动;当革命发生时,则义无反顾地投入;当革命受挫时,他退而求其次,潜心著书立说。他的学术生涯较之他革命生涯显然更长。

笔者检索谢无量的学术活动,发现他毕生对文学、哲学、史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用功之深、倾注心血之多,成就之大,绝非民国一般学者可以比肩。在动荡的年代,他曾经有三次全身心地投入。第一次是1908年,24岁的谢无量回芜湖家乡著成《诗学指南》《词学指南》。第二次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国内志士仁人大多逃赴日本,而他则潜伏于书肆为中华书局著书,五年间撰写了《佛学大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王充哲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第三次是1918年前后,尽管蔡元培、陈独秀屡邀他去北大任教,他均辞不就,仍坚持留在上海著述,几年间撰成白话文编写的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注:指马致远、罗贯中)《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三种》颇为孙中山和鲁迅先生赞赏。

值得肯定的是,谢无量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更不偏废于西方,而是立于新时代之辩证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审视和评价。一个典型的事例是1926年,他应聘在东南大学任历史系主任,讲授《历史研究法》,明确提倡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反对梁启超的唯心史观,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第一次讲座,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热烈欢迎。

晚年的谢无量更加专注于史学、文学、经学诸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如《再论李义山》《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诗经研究与注释》。如果说,谢无量无意于成为书家,那么对学者这个称谓倒是很留意的。

虽然谢无量毕生以治学为务,无意成为书法家,写字仅为学问余事,然而事实上,谢无量在书法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评出现代中国十大书法家,谢无量以高票当选。

谢无量早年依傍“二王”,对传统帖学颇有研究;中年浸淫六朝诸碑,获益良多,兼之个人学养和性情,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人称“孩儿体”。这实际上是对他书法返璞归真的一种戏称。谢无量的书法境界极高,兼具晋帖的韵致与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再出以闲逸,既潇洒闲适,率真朴稚,又骨健神清,器宇轩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学者兼诗人的气质。

于右任对谢无量的书法评价甚高。他称谢无量“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称赞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吴丈蜀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评价谢无量书法时指出:“谢氏是书法界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后的自然流露。”

于、沈、吴皆为现代书法大家,他们的这些言论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谙书道的行家精准的评价。这说明,谢无量在书法上的建树绝不亚于他在学术是的成就。谢无量过世后,研习他书法的人不计其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影响力。只不过得其貌者多,得其神者少。这是因为,支撑谢无量书法的不但是书写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养和气质。而这些东西很难真正学到。

谢无量生前无意成书家,写字为文章余事。故其平常写完字从来不盖印章,仅署“无量”二字。其实他自己有印章,并且不少印章还出于民国时期的治印名家之手。这可以印证他对于书法的基本态度,当然也可以视为他对于自己书法的自信。他曾说过,别人看的是字而非印章。

为人正直,为世独立,为学勤勉,为性率真,这是谢无量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谢无量早年追随中山先生,后来在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后,基本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即使1931年因于右任举荐担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也仅仅是挂个虚名而已。1947年他被乐至县选为国大代表,在南京开会时以患心脏病为由,很少与会。投票时仅投居正一票,未投蒋介石。仅此一点,足见谢无量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化人。

日常生活中的谢无量处世洒脱,率性不拘,大有魏晋名士之风。他视钱为粪土,每至一处,玩牌聊天通宵达旦,必挥霍殆尽方才甘心。故时有“三光”之谓。“三光”者,人光、钱光、天光也。虽数十年主讲席,仍时时陷于经济窘迫,常感囊中羞涩,于是只好鬻文卖字,聊解生活之困。他尝与好友去上海,一住数月,欠下房东房租千余元,最后房东慕其名望居然全部免掉。

观谢无量一生行状,他无疑是睿智的。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人宁折不弯的气节,也有现代知识分子勇于开拓的精神;既有儒家经世致用的理想,也有老庄自然不争的观念。因此,他中年后基本上不参加党派的活动,更不卷入无谓的党派纷争。这与其说是他的人生态度,不如说是他的生存策略。他明白进退之道,得失之理。对于学问之事从来不含糊,而对于学问之外的事总是大而化之。这一点很像钱钟书先生。由于他善持中庸之道,处世低调,言行不尚偏激,故而一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剧;即使在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中也躲过一劫。

谢无量生前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著作等身,但丝毫不能掩盖他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他早在24岁时就写成《诗学指南》《词学指南》,可见其对古典诗词的偏好。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所写诗词不下2000首。其内容或伤时寄怀,或游历记感,或遣兴唱和。其风格古雅含蓄,声情并茂,寓意深远,独具风范。他在三十来岁时所写诗词已经颇见功力。如《山寺夜坐命酌》:

禅关纵酒寻常事,大道无名不肯成。

醉眼质疑天地转,病容扶起夜游行。

径风窥竹流萤散,岭月穿松宿鸟惊。

坐久上方钟磬响,可知无事愧平生。

然而,谢无量生前竟没有出版过一部个人诗词集,这如同其书法一样。他的诗词、书法作品集都是后人编辑而成的。

不以诗词自显,不以书法自标,这就是谢无量,一个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学者的襟怀和风范。他是一部厚书,一部需要用整个人生阅历研读才能领会其精义的厚书。在它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到历史的沧桑,社会的艰难,人生的无奈。当然,我们也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存的智慧,发掘出生命的意义。

作为生活在20世纪的一代文化人,他们所面临的种种人生难题,种种人生困惑,几乎是相同的。他们无法选择时代,就正如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但是,作为具体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以及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则全看自己如何把握。古人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面对波诡云譎的动荡社会,谢无量最终明智地选择了“立言”。他的人生选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因为他在享受生命的同时又创造了崭新的生命。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

学厚识远,旷怀性真。

孜孜不倦,著作等身。

立言不朽,墨迹永恒。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无量书法
乌雷:无量之物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bble and free surface close to a rigid wall
刘少白
无量寿
书法欣赏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