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黑天鹅继续乱舞。
越来越难以被预测的市场,加剧了企业的无所适从和焦虑。一边是一大批过把瘾就死的创新先驱,倒在了“生鲜电商”、“P2P金融”的新战场,另一边则是更多被时代更迭所落下的传统企业,固守着“传统门店”、“基础制造”的旧生意。
两幅场景勾勒出当下中国企业最现实的困境,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再长久延续,但新的方向又充满了荆棘与未知。谁都不愿在先驱的过程中成为先烈,因此微创新比颠覆式创新更受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欢迎。“0.1”式的碎步小跑,总好过可能跨进深渊的“1.0”式大跃进。
我们并没有鄙夷“0.1”式碎步小跑的意思,相反,我们也认为这种微创新的思路正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现实。问题是,中国企业对微创新的应用,往往只局限于产品层面,在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的思路指导下,的确有大量的创新产品涌现出来。但对那些想要发展壮大,乃至“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本身注入迭代的基因。
松柏终年长青,并不代表它不会落叶,但它也会再长出新叶。企业同样需要学会舍弃那些枯干的树叶乃至枝桠,发出的新叶会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供给养分,保障企业这棵大树能够继续生长。
产品层面的迭代,保障的是产品的生命力。但当整个大环境被改变,整个市场都被重塑时,我们需要的是企业层面的迭代,通过商业模式各要素,包括顶层设计和业务架构的迭代,让企业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顶层设计的迭代,涉及到企业决策层的商业逻辑、权力架构,它要求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反复修正,甚至自我否定,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决心。内部架构的迭代,也是以市场为风向标,对每个业务模块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减法”。当华为决心摆脱低端白牌机制造商的身份时,没有选择急躁冒进,而是深入市场,耐心地不断试错,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板块,最终成为能与三星、苹果正面抗衡的本土品牌。
另一方面,企业的迭代基因也需要与市场同步进化。无所适从的不只是企业,还有用户。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现代商业生态多元化,让每一个用户都突然有了多到不知如何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企业迭代基因成长的机会,不用跪着问市场需要什么,也不需要昂着头告诉市场需要什么,牵起市场的手,在互动中一点点地共同成长。
那些伟大的乐手在演奏时,会因沉浸在音乐中而闭上双眼,但他们仍然能精确地操作乐器,因为他们手指的肌肉、关节、韧带都因反复的练习,而产生力度与空间的记忆。当大脑在阅读乐谱时,手指会本能地奔向它们该去的位置,用最合适的力度叩响每一根琴弦、每一个琴键。
就如同迭代深入企业的基因后,自我完善与优化会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本能,在面对未知的市场趋势时,准确地找到应对方法与取舍关键,不再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