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论坛缩短学术与实践的距离

2015-09-10 07:22严碧华
民生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民生专家政府

严碧华

一年一度的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了。

今年北京的雪来得有点早,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但即便如此,仍有100多位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参会,有多位地级市领导因临时有重要公务特意委派班子成员参加。

这些让作为论坛组委会秘书长的我备感温暖,也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加坚毅。

自2011年起,“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中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家985基金的支持下,充分研究与总结国内外民生、幸福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中国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进程。

而《民生周刊》杂志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全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期刊。

两者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无非是一个重在研究,而另一个重在报道。

在长期的一线采访中,我们发现学术与实践之间的缝隙非常大,两者甚至相互排斥。地方政府和企业认为一些學术研究不客观,而学术界则往往批评地方政府不作为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于是,我们决定去做些事情。

三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的一间小会议桌上,我们和唐任伍院长很快达成共识,来共同发布其课题组承担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且对报告主题和重点内容进行延伸,后者尤其是我们的重点。

就这样,举办论坛的想法开始萌芽,但要把想法真正实施,其实要走的路非常长。人们不是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吗?

这时,媒体一线采访所积累的资源发挥了作用。在采访中,我们有幸结识了诸多国内民生领域的权威专家。

在众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的意见,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浮出水面。

2013年6月,不到半年的筹备,第一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总体尚可,但问题之多出乎我的想象,也曾让我萌生退意。

我曾是多年的全国“两会”记者,这两年没有专职跑会,但地方来了熟人代表通常会去“聊聊”。我曾跟一些地方政府市长说帮他们好好宣传,但对方显然心不在此,只是说了些回头安排宣传部门对接之类的客套话。

事实上,简单的宣传,地方宣传部门已经足以处理好,同时,在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纸媒载体本身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这些地方政府市长每天面对的事一大堆,鲜有时间去详细研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成效不高。

而专家层面有很多好的思想、方法和成果,恰恰能弥补,特别是那些基于某地详细调研而得出的研究成果。

就这样,有了2015年融合媒体和专家的调研行,也有了诸多民生示范工程和案例。

在调研过程中,多地市委书记和市长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建议,我们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了专家。

最终呈现的第三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内容变得丰富,议程设置更加注重专家与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与设定的目标方向也越来越接近。

因为我们力求解决学术与实践之间距离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生专家政府
致谢审稿专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请叫我专家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