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R能否倒逼中国金融开放?

2015-09-10 07:22谭保罗
南风窗 2015年26期
关键词:提款权篮子储备

谭保罗

2015年,中国金融开放最大的亮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而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一篮子货币则是这一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2015年,中国金融开放最大的亮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而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一篮子货币则是这一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与这些数据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不相称。

因此,本轮被纳入SDR无疑是个值得兴奋的事情。这是IMF对人民币作为“重要货币”这一地位的法定承认,也是中国的影响力从单纯国际贸易领域向国际金融领域深入的基础。

同时,和SDR其他的篮子货币进行“对标”,我们也可以找到人民币在自由兑换等方面的“差距”所在,这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将可能形成一种“倒逼”效应。但遗憾的是,对SDR入篮的“过度解读”,却容易让我们丧失严肃、负责地探讨这种“倒逼”效应的可能。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将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加入SDR的“篮子”,距离人民币最后的雄心还异常遥远。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人民币将在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届时,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将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5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

SDR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要认识它对于中国的意义,首先要弄清它到底是什么?打一个比方,有个经济底子很薄的国家A,它国内没有什么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但它为了对付恐怖主义,进口了一批武器,于是A国就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困难。

A国没钱付款,但它想到了一个办法:原来,它的政府在IMF有一项“特别提款权”。那么,A国就可以去“提款”以解燃眉之急了。

“提款”是通过特别提款权账户实现的。在这个账户中,钱的计量单位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而是“特别提款权单位”。

与其说A国是在“提款”,不如说是“借款”,因为“提款”很多时候是通过两国账户的互相融通来实现的。A国要通过特别提款权账户,向另一个国际收支强势的国家B国“借”。

如果A国要向B国借1亿“特别提款权单位”。那么,就要在A的账户上记录“负的1亿”,而在B的账户上记录“正的1亿”。于是,两国的账户余额也变化了,但IMF特别提款权账户整体依然是平衡的。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A国只是借到了1亿“特别提款权单位”,这是一种“记账单位”,无法用来进行国际贸易的商业支付。

那么,“借钱”的最后一步就是,B国的中央银行要向A国的中央银行转入与1亿“特别提款权单位”等值的国际货币。到底转入哪种货币,只要这个案例中的军火商认可就行,美元、欧元、人民币都可以。

那么,这1亿“特别提款权”到底值多少钱呢?等值的国际货币到底是多少?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也是我们理解什么是“入篮”的基础。

特别提款权虽然不是货币,但是一种储备资产,因此它必须要定价。否则,这个B国央行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转多少美元到A国央行的账户中。

按照目前公布的信息,未来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5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那么,1单位SDR的定价就是:美元与入篮货币的比值分别乘以入篮货币的权重。

简化理解,A国购买武器的1亿中的每1个“特别提款权”就等于X美元,这个X的值是下列一长串数字的计算结果:1×41.73%+美元/欧元的比价×30.93%+美元/人民币的比价×10.92%+美元/日元的比价×8.33%+美元/英镑的比价×8.09%。

这个公式太复杂,但它也很容易理解,即人民币只是SDR的一种“计价因素”,在这个加权求和的公式中,每一种货币和他们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人民币权重排名第三,特别是排在日本之前,这无疑是让多数国人觉得高兴的事情。

客观地说,把人民币纳入SDR的篮子,的确也代表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正式获得一个法定的“江湖地位”。但对这个地位,也不应“过度解读”。

特别提款权最早发行于1970年,其本意是用来在IMF会员国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以便于国际收支弱势的国家能够偿还IMF的债务,或者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的逆差。

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在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储备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的贸易强国而言,SDR的“提款”价值并不大。真正的价值在于,SDR入篮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块“垫脚石”。

在外界看来,人民币被纳入SDR,可以为人民币成为各国的储备资产,以及最终成为国际货币铺平道路。不过,中国在这方面也不应过度乐观。

在IMF正式宣布消息之前,外界对人民币在“篮子”中所占的权重,有着多种预计,范围大概在14%~16%之间,而最终确定的权重为10.92%,这被一些人认为是低于预期。

更重要的是,加入SDR距离国际货币的路还有很远。目前,最常见的“不负责任”的解读是,加入SDR篮子将使得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其实,人民币入篮只是让自己成了SDR这种国际储备资产的一种“计价因素”。SDR是储备资产,但人民币只是它的“计价因素”,说人民币跃居国际储备货币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实际上,SDR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国际金融领域一种相对边缘化的储备资产。在世界各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SDR都排在外汇储备、黄金之后,所占比例极小。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IMF各成员国SDR配额约为2800亿美元,在全球储备资产总规模中占比仅为2.5%左右。美元、黄金或者欧元才是各大央行储备资产的主流品种。

成为储备资产,这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之一,但人民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单地讲,一种货币要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资产,那么必须要求这种货币是一种“强势货币”。

一个国家持有储备资产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国际支付,就像本文案例中A国要用SDR来融通资金,购买反恐的武器装备一样。

储备资产的第二个作用是维持本国货币汇率。比如,一国央行如果持有美元作为储备资产,那么当本币升值,央行可以在外汇市场用买入美元、卖出本币的方式降低本币汇率;同样,也可以反向操作,提高本币的汇率。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本币兑美元的汇率维持在一个设定的水平,维护国家的“汇率主权”,但这必须以该国拥有足够的美元资产为前提。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抗击”索罗斯就是背靠着祖国强大外汇储备来进行的,因为有充足的美元储备,港币兑美元的汇率被香港金管当局控制,而试图从汇率更大幅度波动中取利的索罗斯只得铩羽而归。

从储备资产的两个目的可以看出,一国货币要成为储备资产,它必须是一个大型的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人民币完全符合标准。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但更重要的标准,人民币还有距离。作为储备货币,尽管主要是一国用来防备不虞之需,但它也有一定的保值增值需求。它不能一直存放于本国的央行,必须要寻找投资渠道。中国的外汇储备最广为人知的对外投资渠道就是购买美国国债,这一投资渠道广受诟病,但换个角度看,这恐怕是目前最可靠的投资渠道了。

世界各国之所以愿意持有美元作为储备资产,其原因很大程度便在于美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优质资产,让各国的美元有回流美国创造一定收益的条件。

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SIFMA)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中,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39.5万亿美元,成了全球最大金融市场。这一规模是美国股市的1.5倍,是日本、中国和欧洲等五大国外股市规模之和的两倍。

可以看出,美元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强大的储备币种,和它提供了一个货币“流出和回流”的循环机制有关,而体量庞大的债券市场是这个机制的基础一环。相比而言,中国的债券市场无论是规模、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都和美国有较大差距。

因此,如果一国央行持有的大量某种外汇,却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能够置放巨额外储投资的渠道,那么它持有这种货币的意愿一定会降低。在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的雄心能否实现,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无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么,加入SDR是否会对此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呢?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最现实的障碍还是可自由兑换的问题。此前,美国为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设置的最大“障碍”也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问题。

所谓可自由兑换,并非指的本币和外币的简单“兑换”,而是主要针对一国对金融和资本账户的开放,以及该国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而言。

这方面,中国一直在努力,其中,上海自贸区是最受关注的“试验田”。早在2014年5月,上海自贸区便启动了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FTA)。从本质上讲,这个账户的启动等于在自贸区建立了一个资本账户开放的“特区”,但这种开放被局限在自贸区内。而在自贸区和自贸区之外,还有一道“防火墙”。

2015年,中国两项资本账户的开放措施同样备受关注。第一项是5万美元购汇限制的取消,虽然只选了几座试点城市,但由于资金全国性流动的特征,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试点等于是一种全面的放开。

另一项影响更大的改革是QDII2 (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的推出,它的名称主要是为了便于与早已推出的 QDII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相区别。QDII2和QDII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中国国内的资本对外投资。

但不同在于,QDII2针对个人,而QDII针对机构。在投资限制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而这一点正好凸显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的加快。

尽管QDII2只针对个人,但个人投资者在获得QDII额度之后,可以自行决定投资种类,国外的外汇、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都可以投,这其实是非常自由的“直接投资”。而在之前的QDII模式下,投资者则只能购买银行和基金等相关理财产品,属于受到限制的“间接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障碍重重,但人民币也有不少被忽略的“先天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相对于不少国家的贸易“强势地位”。所谓贸易强势地位,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该国货币更容易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而作为结算货币,这也是作为国际化货币的必要条件。

在本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日元的国际化应该作为中国的一个反面教材。在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总量长期超过德国,但德国马克作为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却长期超过日元。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弱势地位”。

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长期都是美国,美国市场为日本的电子和家电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日本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金融,相对于美国而言,都是一个“弱势国家”。比如,日本的电子企业为美国的IT巨头提供元器件,后者必然要求以美元结算,那么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的日元便不会取得结算货币的地位。

所以,在美日的双边贸易中,往往都以美元结算和计价。日本对美国市场长期的过度依赖,这也决定了“日元对美元”永远无出头之日。

相反,德国人在欧洲的贸易伙伴都比德国要弱,所以德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结算更容易以马克作为结算货币,这就导致了马克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长期高于日元。实际上,欧元与美元的斗争,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欧洲对德国马克这种强势货币的历史自信。

对中国而言,除了美国这样的强势贸易伙伴之外,中国还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和他们的双边贸易中,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非常大。2014年开始,中国央行主动地、广泛地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货币互换,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基于让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的目的。

客观地说,一个货币是否成为国际货币和它能成为多强大的国际货币,最终还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产业实力,所谓“金融战”,只是表象。深圳的代工厂是没有“实力”要求苹果公司和自己用人民币结算的,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现实。

猜你喜欢
提款权篮子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进一步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篮子
花帽子,小篮子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纳入人民币的新特别提款权汇率波动性研究
何为“特别提款权(SDR)”
中国获90亿美元IMF特别提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