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敌人》:战后初期法军轻武器与装备(上)

2015-09-10 07:22东戎
轻兵器 2015年3期
关键词:冲锋枪法军弹匣

东戎

《亲密的敌人》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阿尔及利亚战事正如火如荼。在遍布高山、荒漠的名为“泰达”的游击区边缘,法军设立了马泽尔据点,驻扎在这里的小分队遵照地区指挥官维赛尔少校的命令,试图抓捕在当地频繁活动的游击队领导人斯勒姆。

在一次组织混乱的夜袭中,指挥小分队的康斯坦丁少尉被误击致死,维赛尔少校不得不委派从本土新调来的特里安中尉来接替。特里安在参军前是个工业设计师,虽然穿上了军服,但本质上仍是个善良并带有一点“迂气”的知识分子。当他前往营地报到时,不顾沿途尘土飞扬,仍穿着带有穗带和军衔的常服,像在阅兵场上一样整齐。不过,他的帽子却体现了二战之后法军制服的变革,并不是作为法军标志的带有帽套的M1927/35/46平顶圆筒军帽,而是仿自美国陆军式样的M1957船形帽。由于平顶圆筒军帽制作复杂,战时供应短缺,1943年在北非的法国外籍军团率先采用了船形帽,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船形帽已经作为一种军便帽或作训帽而广泛采用。与美式船形帽相比,法式船形帽的帽身稍高、顶部弧度更大,帽顶的颜色随着部队不同而相异。特里安所接手的小分队中也有士兵戴着这种船形帽,只是材质较差,形状也不规整。

接任后的特里安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拒绝滥杀妇孺,要求善待俘虏;另一方面工作却十分努力。他的装束迅速换成了和其他人一样的M1947/52棕绿色作训服。这种服装受美军制服影响明显,带有翻领、肩襻和4个带有袋盖的口袋,裤子上设有斜兜和大型杂物袋,袖口和裤口可以用扣带收紧。M1947/52作训服是整个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法军最常配用的一种制服,但并不是惟一的,其还有M1947/51、53、54、56等型号及不计其数的变型产品,加上二战期间遗留的美式、英式及老式法军制服,而法军制服中又有本土及殖民地军队的区别,因此实际中阿尔及利亚交战双方的装束是相当杂乱的,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战士,往往会利用各种可以搞到的服装。当时,还有一款通用迷彩作战服在片中就未出现,而这种最早为空降兵开发的在浅绿色基础上加上深绿和棕色条纹的服装在当时法军各军兵种中使用非常普遍。

至于军帽,影片中出现最多的是M1949丛林帽,这种类似牛仔帽的军帽在1950年代末期广泛装备,其带有宽阔的帽沿,可以防止太阳曝晒并起到一定防雨作用,其颜色包括沙黄色和绿色两种,后者在使用中会很快褪色而变成浅黄色。为方便在灌木丛中行动,这种丛林帽往往用帽绳将一侧或两侧帽沿卷起。

片中忽略了另外两种当时法军常用的帽子,一种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已经采用的法式贝雷帽;另一种是由马塞尔·比雅尔中校在1953年设计的“比雅尔”野战帽,这种迷彩帽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大量装备,并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其造型参考了二战中日军与德军的战斗帽,但外廓更加紧贴头部,帽舌短且向下倾斜,而且帽子后端也带有软帽舌,平时折叠在帽子内,放下后可以遮挡人体脆弱的后颈部,避免被烈日晒伤。

特里安指挥的小分队中,还有少数人装备有带有伪装网的M1951钢盔,其是美国M1钢盔的仿制品,只是工艺相对粗糙一些。

影片与现实的另一个不同就是,除了特里安报到时肩章上的军衔外,几乎没有帽徽、军衔和臂章的出现。而事实上,法军与所有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军队一样,有着繁琐且变化多端的关于所属军兵种、团队及军衔、荣誉的徽章标记佩戴方式的规定,虽然在战场上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军衔和所属部队标志都有所简化,但一般还是以某种方式佩戴以供识别的。

当时在法军一方作战的包括大量阿尔及利亚当地人,人数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甚至60%。他们一部分加入正规部队如殖民地本土军团,另一部分则被编入称为“哈基斯”的附属于法军的辅助部队。在“哈基斯”中,除了支持殖民当局的当地人之外,还有一些俘虏过来的前游击队成员。片中,参加过1943年意大利蒙特卡西诺战役并受伤的老兵赛义德属于正规部队,而拉什属于“哈基斯”,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均为穆斯林。片中多处特意强调了这一特点,如开头的葬礼以及饮食上为穆斯林战士提供沙丁鱼等等,拉什等人虽然穿着军服,但带着传统头巾以体现宗教信仰,而且这种头巾需要时还可以充当抵御风沙的围巾。需注意的是,老兵赛义德的帽子与众不同,是一顶带有斑点迷彩的类似德国非洲军团所用式样的野战帽,此外,当时的法军空中伞兵突击队也使用类似的迷彩野战帽。

在严酷的现实中,特里安的理想主义四处碰壁,无论是上级和下级都不认可他的观点。随着反复“清剿”与相互仇杀中人性的一再扭曲,最终特里安开始习惯于把种种反常当作正常,特别是随着身边战友陆续战死,他的行为变得愈来愈疯狂,不仅亲自参与针对平民的屠村,更残忍地拷打和杀害俘虏。

斯勒姆在一次伏击中被法军凝固汽油弹烧死,阿方的抵抗活动却仍不断发展壮大,游击队多次伏击并包围法军小分队,甚至在德占时期从事过抵抗运动、和多纳克军士同在越南服过役的老兵贝特上尉,也在特里安的眼皮底下遇袭身亡。片中出现的游击队员很少有正面镜头,他们多数身穿当地人服装并佩戴头巾,除了脚上的军靴外与当地百姓无异。这里要说明的是,当年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游击队即在民族解放军的领导下)虽然没有标准的制服和装备,但也以利用法军(很多战士本身就是退伍或叛逃的现役军人)和二战期间遗留的美、英军服为主,并有自己的军衔和臂章标志,平民衣服只是补充或遮掩身份的需要。当后期民族解放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补给系统,特别是有更多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后,他们的战士拥有了包括迷彩服在内的以法军制服为基础仿制的全新制服,并且军官和士兵的军帽、服装有所区别,甚至还有一些英国的Mk II和意大利的M1933等型号钢盔。当然,游击队的装备更杂,片中的表现符合史实。

在圣诞节当天,特里安被那个曾被他搭救并收留、但在目睹法军暴行之后转而投奔游击队的阿尔及利亚少年阿马一枪击毙。此时的少年已不是逃跑时的打扮,而是带着头巾、身穿绿色作训服,俨然一名老练的游击战士,他身边的同伴也是类似的装束,困扰特里安已久的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亲密的敌人》是一部相当火爆的战争电影,所有情节均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战斗场面串连在一起。片中,法军小分队所使用的武器和战术,都是典型的带有山地作战特点的外籍军团步兵班/排所采用的,每个小分队都包括1个突击小组和1个火力小组,前者由装备MAT49冲锋枪的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军官组成,后者则以FM24/29轻机枪为火力核心,而两个小组都有装备MAS-36或MAS-36/51非自动步枪并负责携带弹药的“供弹手”。上述三种枪械分别是由蒂尔(MAT)、查特勒尔特(MAC)、圣埃蒂安(MAS)这三家法国最负盛名的老牌兵工厂生产,代表了法国二战前后轻武器的发展水平,并且它们也都是长期装备法国军警的“长寿”武器。

片中,特里安、多纳克、拉什等主要人物使用的武器,均是极具特色的MAT49冲锋枪。二战后期,法军手中拥有的冲锋枪为数不少,但真正由法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只有战前生产的MAS-38,其他均是美、英等盟国提供的型号;还有一部分缴获的德制MP38/40。多种枪型并用,不仅修配维护十分麻烦,更关键的是好强的法国人认为这种状况有损于国家形象,因此在1945年5月欧洲战事刚刚结束之际,陆军总部装备技术部就急忙展开新型冲锋枪的研制计划。按照军方提出的“设计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三家国营兵工厂分别于1947年提交了各自设计的样枪——MAC提交的是采用金属枪托的MAC-47与木制枪托的MAC-48C4;MAS提交的是采用铸造机匣、木制枪托的枪型;而MAT设计的原型枪采用钢板冲压成型机匣,并带有可伸缩的钢丝枪托。经由驻印度支那的法军试用,并综合考量性能、工艺技术及成本因素后,1949年6月,陆军总部最终选择MAT的样枪作为法军的新一代制式冲锋枪,并将其命名为MAT49冲锋枪。

MAT49由MAT公司的德拉马尔和蒙泰勒设计,该枪既继承了二战期间各国优秀冲锋枪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从外形上看,该枪的方形机匣显然是美国汤姆逊冲锋枪的风格,可伸缩的钢丝枪托借鉴了M3“盖德”冲锋枪,带孔的枪管护套和32发弹匣借鉴了英国司登冲锋枪,突起的准星座和设置于左侧的拉机柄又体现了德国MP38/40冲锋枪的身影。特别是从工艺上说,该枪具有一定的德国“血统”。这是因为该枪在设计之初,就确定大部分零部件采用钢板冲压工艺加工,虽然这种工艺已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但直至1940年代末期法国人还没有完全掌握,MAT49能够顺利投产要归功于战败后外流到法国的一些德国工程技术人才。

MAT49采用冲锋枪上常用的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方式,但枪机结构比较特殊,为包络式结构,当长方形枪机复进到位时,前端凸起的枪机头会伸入枪管尾端凹槽内以封闭弹膛,如发生枪弹早发火的意外,这种结构能起到防止炸壳、保护武器的作用。MAT49的复进簧及导杆均装在枪机内,枪机后坐时导杆伸出枪机前端面,起到为枪机定向的作用,同时缩短了机匣长度。

MAT49的另一特征是采用少见的弹匣座折叠式设计,即弹匣座为铰接式结构,弹匣座本身及弹匣均可向前转动,直至与枪管平行并贴近枪管下方,由弹匣座前端的一个突起与焊接在枪管护套上的卡簧结合固定,从而在不使用武器时缩小了武器高度,使其更加紧凑,持枪者携带该枪伞降、越野及乘坐车辆时非常方便。同时,当弹匣座和弹匣向前折叠时,因为无法供弹而彻底避免了走火的可能,配合握把上设置的握把保险,使MAT49具有出色的安全性能。此外,弹匣座上冲压有手指槽,可兼作前握把使用,当双手握持射击时,尽管理论射速高达600发/分,射手也能很好地控制枪支,对50m左右的目标有相当高的点射精度。

MAT49上还有一处个性化设计,就是将背带前连接环设计在准星座上,同时小握把底端也设计有连接环,可以通过一根铁质细安全链拴在腰带上,防止有人抢夺。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在街头执勤的法国军警常常为MAT49装上这种安全链。

MAT49配用的标准弹匣为32发,还有一种较短的20发式样,弹匣平时放置在配套的M1949皮质弹匣袋内,每袋可放5个弹匣,弹匣袋成对携行,位于射手两肋位置上。由于弹药携行量大,该枪的火力持续性相当可观。

除了枪管、枪机等少数部件外,MAT49多用厚钢板冲压制造,十分坚固耐用,抛壳窗带有活动式盖板,以遮挡沙尘,即使在沙漠地区使用故障率也很低,而且整枪的平衡性和操控感较好,因此赢得了使用者的好感。

MAT49投产后,迅速列装法国陆军、外籍兵团和各个殖民地部队,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广泛使用并获得好评,尤其受到机械化步兵的青睐,空降兵和直升机机降部队均将其作为标准装备,待到阿尔及利亚战争时,MAT49已经是法军手中的一种基本武器。除了基本型号外,还有宪兵专用的采用长枪管和固定式枪托的MAT49/54以及装有消声装置的MAT49微声冲锋枪。

MAT49的生产厂家包括MAT和MAS。MAT工厂自1950年1月起批量生产新枪,随后MAS工厂也加入进来,月产量逐渐从起初4600支左右增加到1万支以上。生产期间,针对生产工艺的简化和改进也在持续进行,每支MAT49的平均制造时间由最初的6小时减少到2小时。MAT工厂从1950年1月至1960年代中期累计生产了70万支MAT49,而MAS工厂在1950年5月至1954年11月期间也制造了12.5万支——作为一支战后设计生产的冲锋枪来说,这个产量相当可观。

MAT49虽然性能良好,但整体来看其技术起点偏低,外形欠佳,其方形的机匣、弹匣与圆形的枪管、枪管护套之间反差较大,空枪质量达3.5kg之多,整个武器显得笨重、粗糙,枪托缩回后,全枪长仍有460mm,相对偏长,因此随着技术进步及设计观念的更新,MAT49的淘汰最终难以避免。

1979年,当法军开始装备FAMAS 5.56mm突击步枪后,MAT49正式停产,并退出了一线部队装备序列,但在预备役部队和执法部门中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至于那些遗留在前法国殖民地的MAT49冲锋枪,在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和1978年的刚果危机时仍有大量使用,越南还将接收的部分MAT49改为发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后继续使用,而在2011年的利比亚内战中,仍然出现了该枪的身影。(待续)

猜你喜欢
冲锋枪法军弹匣
丛林冲锋枪
世界名枪印象(8)
当手枪遇上冲锋枪
冲锋枪创世篇
冲锋枪当自强
“匣”路相逢:雷明顿B70DM PK莫斯伯格6BOM
为什么竖中指是骂人
六角大楼
法军军服改革的一场风波
法军为何在色当战役中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