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劳特(Carl Slaughter)
编者按:
《三体》英文版广受好评,大家的目光也因此日渐国际化,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的差异也引起了更多关注。本栏目顺应这种趋势,策划在本期和下期分别采访国外和国内的两位科幻作家,对他们提出相同的问题,以期从创作者的角度呈现这种差异。本期我们先刊出对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 Michael Swanwick)的访谈。
斯万维克生于1950年,曾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西奥多·斯特金奖、世界奇幻奖等诸多国际幻想文学界的顶级奖项。我社曾出版其长篇科幻小说《地球龙骨》(2006)和《潮汐站》(2008)。
下期我们将刊出对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何夕的访谈。他将会首次披露即将出版的处女长篇的相关消息。敬请期待。
卡尔(以下简称C):斯万维克先生,您好。据您所知,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出现哪些错误?应该怎样认清并改正这些错误呢?
斯万维克(以下简称S):最常见的莫过于在开篇“设定场景”“描写氛围”或者给出背景信息,期望读者能把它们铭记在心,便于理解接下来的故事。我曾教过几次写作课,收到学生们交的习作之后,我会先看一遍,帮他们把故事真正开始前所有不必要的内容都删掉。然后,我会在第二页、第五页甚至第八页上画条线,在旁边注明:从这里开始。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作者可以从情节刚展开的地方写起,或者说开门见山地把故事讲给读者听。
还有种常见错误不易察觉,那就是故事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写得含混不清、不够吸引人。早些年,我亲眼见识过很多编辑是如何审稿的,他们埋首在堆成山的来稿中,常常是捧起一沓子稿纸,先看首页,再翻到末页。就这样匆匆一瞥之后,他们几乎会把所有投稿都扔到“退稿”那一堆中,只留下那么一两篇,等有空再从头到尾好好读。
“一开始审稿的时候,我觉得稿子多得可怕,但发誓要从始至终读完每篇故事。”有个编辑曾这样告诉我,“后来我很快便发现,只需要读开头和结尾就知道这故事写得好不好了。”
C:有没有什么创作风格法则或者约定俗成的写作技法?应该依照要讲的故事定风格,还是根据个人写作风格写故事?
S:说起创作风格法则或约定俗成的写作技法,有是有,不过名作家总不按常理出牌,而他们的编辑也从不在这方面找茬。
要尽个人所能写得好,写得简单明了——非要说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铁律,那就是这条了。有时候,故事只能以极其华丽的方式讲出来。若是那样,那就尽可能写得从头华丽到尾吧。
编辑的责任之一就是帮你砍掉那些对故事没有助益的枝节。所以当编辑提出意见,认为你的写作风格有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的风格在突出故事方面没有效果,而且还有碍读者理解。
关于写作手法,通常来讲,用情节展现的确比直接说理效果好,但不总是这样。描写行动一般效果不错,但对话读起来更快,所以作者其实可以利用这二者的差异,根据需要加快或减缓故事的推进。单纯叙事可以带给读者很棒的阅读体验,但全篇都是如此就会变得很无趣。如果可以写得简明扼要,最好还是避免在文中出现大段的设定说明,但有时候如果设定出现的位置恰到好处,可以省去三四页主题描写的篇幅,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
在视角和“视点人物”方面,用第三人称过去时写作是最容易让读者接受的,因此除非作者有不可抗拒的理由,还是应该优先选择这个视角。在短篇小说中,若不是十分必要,作者应该只安排一个“视点人物”。我唯一能想起来的、在单独一句话中有“视点人物”发生转换的情况就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① 中了。这本书可是难啃得很,但若读者努力看懂了,它对读者的回报也很丰厚。
从故事的时序来说,倒叙——尤其是出现在故事开篇不久处的倒叙——几乎无一例外是不成功的。
对于细节,比如描写一个房间或一个场景,作者可以精心选取两处详写。在约翰·契弗② 的笔记里,他回忆自己曾坐在一位朋友的起居室里,当时他那位朋友正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絮叨着自己马上要离婚的事儿。契弗想抓住两处有点睛作用的细节来描写这个场景,他低头看见烟灰缸中盛满了烟蒂,抬头又望见落地窗外湛蓝湛蓝的晴空,于是他就反复地描写这二者。除非这故事是关于某个人物的外貌或衣着,否则最多只写三四处细节便可。比如描写玛丽莲·梦露:金发,丰满,红唇一侧的胎痣。
作品结构的话,我自己的作品都没用过“三幕剧”③ 的结构。
写作上没有万能钥匙,每一条所谓的经验法则都能找到例外。但毕竟大多数时候经验法则都会起作用,所以那些“例外”成就好故事的概率要小一些。
C:创作前是否要列好大纲和人物背景性格等,还是边写边塑造?
S:这个要依据作者本人的喜好了。什么样的作家都有,有的人如果没有提前设计好每一处情节转折就没法下笔,有的人则一旦想好了故事结局就灵感全无。而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介于二者之间。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哪种单一的技巧可以被称为“写作技巧”,用不同的技巧可以写出表面看来差不多的作品。正所谓“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C:谋篇布局、丰满人物形象和强化故事主题方面有什么策略吗?
S:说句实话,我从未考虑过主题,更不用说什么“强化主题”了。不过,关于谋篇布局我倒是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众所皆知,一个故事通常需要至少三个人物。如果只有两个,那么矛盾冲突就会止于主角的成功或失败。在小说中,这就好比拔河一样有趣。要是有另外两个人物参与进来,往其他方向上使劲,那么故事的走向就会有新的可能,没准儿就更有意思。
有些作者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创造角色,我以前就这么做过,而且人物塑造得很成功。大多数情况下,我会拿我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相比照,看看前者是否够复杂。我写《铁龙神女》的时候,在电脑显示器上贴了一张“性手枪”④ 乐队的照片,提醒我自己,书中的怪物最起码要和他们一样恐怖。
C:参加创作研讨会之类的活动有帮助吗?
S:几乎所有尚未有作品出版的作者都会以创作研讨会的方式来促进自己创作,所以没有必要在这点上纠结。至少这种活动可以让你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作家,也真的在事业的某个阶段为取得进步努力着。因此这也是一种令自己安心的法子。
但需要铭记在心的是,创作研讨会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参会人员的质量。大家提出的意见并不都是好的。随着时间推移,研讨会将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会对与会者产生极大影响。比如说有时大家倾向于那些“快枪手”,就是那些肯埋头勤勉码字且原创风格浓郁的作家。所以要是他人的意见没能帮你把故事写得更好,那出问题的可不一定是你自己。
C:如果有编辑要求对故事的某个地方做修改,虽然看起来是个小改动,但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故事的走向,那么作者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解释自己认为这个故事该是怎样的,然后表示希望编辑能做出让步,还是应该客客气气地将稿子要回来再投别家?
S:客客气气的态度总没错。是客气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客气地要求编辑做出让步还是客气地要回稿子转投别家,这取决于你内心真实的衡量和判断。
首先,应该深呼吸,努力让自己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事关自己的作品,想做到心平气和很难,这谁都知道。每次我看到自己被编辑改过的小说时,都发现我会捍卫自己那些古怪的措辞和别扭的标点,就好像一个母亲护着自己孩子那样。但是,作者可别把编辑提出的修改建议看成是对自己的挑衅,而应该看成是可能给故事水准带来提高的友善意见。
不管你做何选择,请一定要记得,编辑提出改动并非出于恶意,而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改动能让故事变得更好——虽然他可能错了。所以你要客客气气的。而且别忘了,你以后还可能跟这位编辑合作呢。
C:听说出版商对写作新人很严苛,对有资历的作家更宽容,这是真的吗?
S:不,这不是真的,在短篇小说方面更非如此。大多数成功的作家都在有名气后不再写短篇小说了,所以杂志社总是在寻找新作家。同时,编辑会以他们发现的新星为傲。
比起名不见经传的人写的书,出版商确实更乐意出版斯蒂芬·金这样的著名作家的新作;但是他们也愿意出个划算的价格,抢先买下“下一个斯蒂芬·金”的作品。
①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其语言、内容和结构都异常繁杂。该作中文版第一卷于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戴从容。
② John Cheever(1912-1982),美国小说家,于1978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代表作《猎鹰者监狱》。
③ 最基本的戏剧结构,分为交代、危机、高潮三个板块。
④ Sex Pistols,英国最有影响的朋克摇滚乐队之一,成立于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