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经历了数次“辟谣”之后,深圳的汽车限购政策落地实施了,而且,从公布到实施只留下了20分钟的缺口。后来相关方面的解释是,之所以这项政策实行得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盗铃,是为了避免出现连夜抢购等混乱局面。的确,20分钟时间连穿好衣服下楼打车直奔4S店的时间都不够,不如就放弃抵抗逆来顺受吧。
在最初的几天喧嚣过后,似乎各路媒体和社交网络也趋于安静了,甚至已经有手快的同行开始整理资料分析判断下一个实行限购的城市会是谁了。一时间那些被风传会步后尘的城市,如西安、太原之类都掀起了抢购汽车的风潮,这哪里是下一只靴子啊,分明还有一大群靴子在等着落下来呢。参照已经实行限购的7座城市的情况,如果谁不赶快跟进,是不是都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是一线城市了?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一切,但也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即便是可以用“限购”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它是否就真的可以有效解决如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那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呢?污染的问题太复杂太高科技,我如果妄下结论的话确实会因为缺乏科学论据而落人口实。而关于堵车其实就是个简单的算数问题,我倒可以直抒己见:我们居住的城市已经深受堵车困扰,不用说限购,就是禁购,也只是维持现状罢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怎么用车的问题,而不是限制人买车。
过了新年,另外一只靴子着实惊到我们了,就是“专车”。当然不是拉砖的车了,这是目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由某些打车app提供的一种服务形式,再说得明确一点,就是披着移动互联外衣的“黑车”。别嫌我说的难听,确实已经陆续有十几个城市的交通执法部门给专车定性了,并且按照对待黑车的标准课以相应的处罚。尽管舆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不少媒体声音是为“专车”这个新生事物鸣冤叫屈的,但我认为参照现有的法律条文来判断,所谓专车,其实就是与最流行的叫车app捆绑在一起的黑车——就好比开个实体店卖假货是违法的,难道在电商平台上卖假货就变成合法的了?
所以说“移动互联”不是免死金牌,更不能利用高科技、新潮流的幌子来钻法律的空子。如果要质疑,就该质疑不合理的“出租车行业法规”,想把专车“洗白”,前提是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我们很快就等到了新的“靴子”,最近舆论开始调转方向去抨击出租车行业的垄断,甚至有非常非常官方的媒体参与其中,这当然是所有靴子里面为数不多的好消息。关于出租车,不仅是商业垄断,甚至涉及权力寻租等更深刻的问题,多年来间或不断地有人调查、研究,并提出质疑,结果都不了了之。也许这次的“专车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再次把出租车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让媒体、公众以及管理者能够各司其职,把这个积重难返的问题真正解决。
也许,我们又该等待着下一只靴子落下来了。是不是车展取消模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