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耕
编者按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说》,本专栏连续刊发了四次,虽然选发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对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和给中国军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可见一斑。今天,在本专栏结束之际,我们特节选刊发《幸存者说》的后记,请大家听一听作者的心声,也借此作为本专栏的结语。
暮春四月,我去北京参加线装书局关于图文版《南京大屠杀》等作品的研讨会并参加发行式。作为作者,我欣然前往。这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初版后的第18个修订本,也是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纪念本。自从1987年作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50周年的奠祭,经过27年的岁月洗礼,这部作品不仅风行大陆,同时出版了港、台版,并出版英、法、日文版发行海外,引起广泛影响。
正因如此,中央电视台今年拍摄《1937·南京记忆》大型纪录片,邀请我到京接受釆访。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朱成山馆长巧遇了,他同时出席了线装书局举办的作品研讨会及发行仪式。研讨会上,他激情洋溢地回顾了因为这部书而使我们相识和相知的过程,并对《南京大屠杀》作了精彩评论和热情推介。
朱馆长邀请我在2014年的12月13日到南京参加第一次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仪式,并希望我将《南京大屠杀》各种版本和釆访记录及作品手稿捐赠给纪念馆作为馆藏。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我当即表示同意。朱馆长建议我将28年前对近百位幸存者的采访记录整理后付梓出版,他认为,这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回到家里,我在尘封多年的书柜中找出了1986年的三个采访本。像老友重逢,我一页一页翻看着,一行一行的文字化作了一幅幅图景,一个个熟悉而亲切的形象向我走来:李秀英、刘永兴、陈德贵、潘开明、夏淑琴、伍长德、崔金贵、唐广普……他们的哭诉和激愤,他们的辛酸和血泪,他们的苦难和希望,一齐展现在我的眼前!
很遗憾,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采访记录,是他们留给历史的证言,也是留给后人的遗言。我怀念他们,我感谢他们。是他们,放下手头的要事接受我的采访,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重提苦难,放下面子倾诉自己的屈辱和隐痛。把巳经结了痂的伤疤再撕裂开来,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然而,他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却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我讲述九死一生和家破人亡的悲惨经历,他们希望我将这段苦难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现,希望他们的后代在和平的阳光下欢笑!
前人的经历是后人的经验,特别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记录了近百位幸存者血泪证言的三个采访本,是我创作《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素材。毫不夸张地说,这部20多万字的作品,每一章节,字字句句,大都是幸存者们诉说的故事和经历。其中一些篇章,还引用了他们的口述原话。文中的谋篇布局、叙述描写以及议论,也源于幸存者提供的史实和历史档案的资料。
在安倍晋三等日本右翼大肆否认侵略历史的当今,我把28年前的采访记录以《幸存者说》为题发表,是有特殊意义的。我要告诉世人: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面对受害者的控诉和责问,不知安倍这类人会作何感想?可能他会熟视无睹,可能他会置之不理,但他的内心,总不能无动于衷吧!我去日本访问时,面对右翼分子的挑衅和干扰,我讲我的釆访经过,我讲幸存者的证言,讲得他们无言以对。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谎言。
《幸存者说》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者及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原始的记录。否则,它只能冷藏在档案室中束之高阁,或成为极少数人的研究史料。它理应面向大众。它比《南京大屠杀》内容更丰富,也更全面。作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必须按照整体结构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合理剪裁,凡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资料,只能忍痛割爱。因而,许多故事人物,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幸存者说》保持了口述体的原貌,记录了幸存者的原话。只是为了语句通顺和避免重复,对有些字句作了少量的调整和删节。有些口述人语速较快,记录时只能跳跃式笔录,所以在整理时作了连贯性的复原。为了使读者对我的采访过程有一个完整和真切地了解,本文按照采访的时间次序进行编排,并将我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为附述记录其中。
本书区别于现有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口述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具体形象。这是文学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因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果。史学家注重事件整体的逻辑规律,而文学家强调事件中的人物故事和情节及细节,注重内心世界和形象刻划。正因为此,《幸存者说》不仅记述了幸存者们危难中的生死经历,还有当时的天气、环境、心情等的实录,人物形象及性格的描述。这些资料,必须深入挖掘才能得到。细节令人信服,细节令人感动。记述了大量情节细节的《幸存者说》,比一般的调查口述更有说服力,也更具有史学价值。这是文学的力量。
虽然,从1986年8月开始的采访是紧张和辛劳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街过巷,四郊奔波。我很庆幸,也很自豪。因为,我抢救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我是个人自发地大范围调查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笫一人,也是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用中、英、法、日文字传播世界的笫一人。这是历史给我的机遇,也是历史给我的责任。
感谢接受我采访的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感谢支持和帮助我完成釆访的人们。
时光似水,历史如镜。
(责任编辑 王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