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敏
[摘要]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常摆脱不了“领导活动长”、“主题报道空”的困境。在央视、省级卫视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近年来,地方台时政新闻的收视普遍下滑。本文从电视新闻审美追求这个角度,谈电视新闻的品质提升、感染力的增强。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 时政新闻 审美追求 品质提升
《安庆新闻联播》是安庆广播电视台一档电视时政新闻栏目,2014年,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显示,节目的收视率为2.958%。在较好完成宣传任务的同时,也给台里带来近千万元的广告创收。
良好的传播效果,源自哪里?毫无疑问,是新闻的品质。
长期以来,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确实,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来看,新闻的一切内在机制,都是围绕事实运动的。记者的报道必须严格按照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大,更不能杜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确实是“事学”。但是,新闻,毕竟是采编人员经过对事实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才见诸媒体的,记者、编辑的审美志趣必然浸润在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中必然涉及美,而新闻中“美”的成分或者说“审美价值”是由采编人员的审美创造力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是事学,也是美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央视、省级卫视比,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没有丰富的新闻资源,没有一掷千金的大投入,唯有保持对新闻审美价值的追求,新闻的贴近性优势才有可能彰显。
一、发掘领导活动中观众的“获得感”。让新闻传递价值美
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其中对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提出明确要求:领导活动,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报道要压缩数量、字数、时长。这项规定,从根本上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体现,从新闻创新角度讲,它让采编人员较“美”地呈现时政新闻成为可能。
一个地级市的市领导一般有三十多个,他们每天都很忙,如果时政新闻都机械地围着他们转,“领导指出”、“领导强调”式地报道,不说观众不买账,就连领导本人也不喜欢,因为这样的新闻,除了让领导露个脸,几乎没有什么价值。针对这种状况,《安庆新闻联播》关于领导活动的报道,领导的讲话多由“干货”取代。比如,今年3月31日,安庆市政府为4月1日启动新一轮医改试点召开动员会,我们以《明天我市将启动新一轮医改》为题进行了关注,时长1分30秒,会议场景只有15秒,剩下的1分15秒是记者在安庆市立医院的现场报道:从医院的调价准备讲到药价的降幅,从检查费的降低说到诊疗费的上调,新闻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相信,观众谁也不会在意这条新闻缺少了领导的“指出”和“强调”。
领导活动,有的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直接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对于这类报道,我们不是简单地压缩篇幅:调研部分,简而要;解决问题部分,详而实。2014年12月份,安庆市委书记接待迎江区东方红社区逢雨便积水的上访,接访的报道一分多钟,事情的进展,我们则盯着办。《安庆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环卫动用机械抽水、市政检修管道以及今年4月初重新铺设排水管网的进程。“下水道”的新闻,题材并不新,事情并不大,报道却充满情,从接访到问题解决,每篇报道都给观众以“获得感”,观众在品味新闻价值的同时,感受着党委政府的关心。
二、以人为本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闻传递道德美
先进人物的报道一直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不过,在先进人物的认定和宣传角度把握上,媒体没少尴尬过。早年的许多“能人”、“改革家”,媒体都一哄而起地宣传过,回头看看,“禹作敏”们、“牟其中”们结果又怎样呢?同样的一档节目中,同样的一个人物,几年前还是“大先进”,几年后则成了“大骗子”……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什么样的先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践行者。
2014年起,《安庆新闻联播》开展了“心动安庆”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走进人们视野的,多是不为人知的小人物: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土专家储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带着乡亲们“高山远山松杉杂,矮山近山经果茶”,十多年前,又领着左邻右舍种茭白,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承诺:谁种茭白亏了本,就赔给谁大米!纵然儿子在去安农大科研交流的途中车祸身亡,他也没有停歇带领村民科技致富的步伐;迎江区一位普通的母亲——肖霞,为了照顾脑瘫女儿读书,辞去工作,日夜陪在女儿身边,陪她考上大学,陪她出版了译著,陪她成了网络作家,女儿获得“安徽五四青年奖章”,而肖霞依然那么普通;望江县群星村村民蒋四友,为了救一位落水的老人,虽然不识水性,却一头扎进河里,救起老人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片子中呈现的都是人物朴实的语言:“我这一生的感受就是,舍比受更快乐”、“女儿不能走路,我就是她的拐杖”。没有大话、套话,只有真事、真情。相信,这些人物,不管时间流过多久,只要提起他们,人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景仰。
三、走基层感受小人物。让新闻传递劳动美
中央的八项规定,给电视荧屏吹来了节俭务实之风,但毋庸讳言,少数卫视依然任性,它们有着“追星”的癖好:或以“造星”为能事,或以赶“星”为“三贴近”。地方电视台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也大可不必学着它们这样“任性”,新闻记者走进基层,在劳动中寻找美,是“另辟蹊径”,更是“回归新闻”。这样的走基层其实也契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自身就是审美对象。
近年来,《记者走基层》专栏一直贯穿在《安庆新闻联播》中。今年开春以来,我们就冒雨采访了“夜战杨湾闸”的劳动场景:雨中,混凝土的输送管子堵塞,工人们用手和铁锤一节一节地敲打,寻找故障点,雨水、汗水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记者绑着安全带,爬上离地50米的铁塔,拍摄“空中走钢丝的人”,讲述安庆电厂二期输送电工程中玩命的架线工;来到“安徽好人”——迎江区新洲乡村民殷胜利的家里,感受他推着轮椅“带着瘫痪老婆去春游”的不易和快乐;在潜山县思迈农业科技公司,目睹“蔬菜大棚里的互联网+”,体味农业生产的新理念……
走基层,无需大投入,但需记者的真投入。唯有和劳动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可能拍出接地气、传递劳动美的好新闻。
四、用逻辑思维透视新闻事实。让新闻传递自然美
这里的“自然”是指新闻内在的“逻辑”,有逻辑的新闻才能自然而然地让人接受。
电视时政新闻中的经济报道,常有一连串的数据。当前,不只是央视、卫视,连地方台新闻都在花大气力请专业人员制作图表、动画。图表、动画的确能给人以直观,但它说到底只是一种说理的辅助,真正让观众接受你的报道的,还是新闻中的逻辑性。换言之,只有顺理,才能成章。今年一季度,安庆的主要经济数据“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并不“好看”,“新兴产业增速”、“升级消费”却位于安徽省各地市前列。新闻中如果只是报相关数据,观众很难看懂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按照“纺织品出口下降一部分传统产业不再支柱”、“新能源产品热销、手机电脑大卖、电商经济活跃一新兴产业势不可挡”这两条主线组织素材、邀请专家点评,让观众借助数据背后的逻辑分析,自然得出“传统支柱需升级,混合产业很看好”的结论。
跟纸媒相比,评论一直是电视新闻的短板,弥补这个短板,唯有用逻辑思维审视新闻事实,提炼观点,给观众以水道渠成的美感。2014年的5月24日,安庆市立医院一患者,用水果刀重伤一护士。今年3月25日,法院依法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这名患者九年有期徒刑。新闻后面,我们推出短评《打击医闹需依法和谐医患关系要互信》:两百字短评,按照“亮明观点——处理纠纷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思路,铺陈开来,寓教于理。
五、讲观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让新闻传递语言美
由于栏目发稿频率高、记者语言积累少、编辑推敲意识淡,地方台的电视新闻,一直存在重画面轻语言的问题。
电视新闻的语言美,体现在客观、准确、彰显个性上。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这番话用来点评今天的一些电视时政新闻,也是入木三分。一些文稿喜欢套话,如“严格执行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其实把上述句子里的“严格”、“切实”、“严厉”去掉,意思不受影响,反而显得平实;写劳动场面,常见到“现场一派繁忙,大家抓住晴好天气,日夜施工,抢抓工期……”之类的句子,既不生动也不准确,繁忙的程度如何?日夜施工怎么就一眼能看得出来?可以说,传递给观众的不是信息而是疑问。
电视新闻的语言美,体现在化繁为简上。电视新闻,转眼即逝,这就要求文稿多用短句子少用长句子,多用通俗易懂的话少用专业术语,多用打比方少用长数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接地气,深入浅出,值得学习,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讲干部群众的攻坚克难,“蛮拼的”。
电视新闻的语言美,体现在采访对象讲话内容的选择上。新闻中,我们常听到“该男子二十余岁”、“其携款潜逃”、“万余亩”之类半文半白的话,而且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普通群众讲的话越通俗,越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面对镜头讲话常蹩脚。我们不能指望每位采访对象都能说会道,但也不能在编辑时不加选择。细想一想,一些采访对象“不会说”,是否因为长期受我们的节目误导的呢?从这个角度看,追求电视新闻中的语言美,既是增加节目感染力的需要,也是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责。
(作者:安庆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电视部主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