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祥
这是何处奇境,烟雾弥漫,云气袅袅,令人飘飘欲仙;又是哪里福地,山清水秀,人和景明,使我流连忘返。
哦,这不是秋冬之交的上虞陈溪嘛!一个烟雨迷茫、微风拂面的周日,我们科普创作学会同仁,在上虞达溪流域乡土旅游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冠群先生的陪同下,进行科普采风,一脚踏进陈溪,情即迷了,心即醉了。耳畔响着清脆鸟声,呼吸着清香四溢的新鲜空气,眼前呈现的幕幕景色……使人觉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寻访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
陈溪,位于达溪流域。达溪自余姚隐地源源南来,其间又有数条小溪汇入,到下管与管溪合为一契,成为管溪之源头。各溪两旁,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境内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照理,这太古似的世外桃源之地,小年似的悠悠岁月,是远离烽火的,但它却与战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越国名将灵姑浮为实现越王勾践复国大计,奉命潜隐于此,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战略,他所募集而来的数万越国壮男强丁胸怀复国之志,在此“卧薪尝胆”,苦心砥砺,经过18年的漫长修炼,终于乘吴王夫差北侵中原、吴地兵力虚空之机,挥师而出,星夜兼程,杀向吴国,一举攻破吴国都城。吴国从此灭亡,越国从此称雄,历时数百载,创造了不朽的越文明。在这场报仇洗耻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灵姑浮将军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后人为纪念他,在风光秀丽的陈溪、珍溪交汇之处建起一座大庙,陈溪百姓称其为“通泽大庙”。
此次,我们没有去通泽大庙,而去了另一个更有意义的“庙”,这庙也与战火有关,即“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
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坐落于陈溪通泽广场,紧邻钟灵毓秀的“双石笋”山下,背靠底蕴深厚的通泽大庙,建筑风格既清雅古朴,又简洁大方。据介绍,整个纪念馆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2012年规划建造,2013年6月正式开馆。馆内分“建立支部、点燃火种,开辟基地、支援抗日,坚持斗争、迎接解放,为国捐躯、永垂不朽,继承传统、再创辉煌”五大篇章,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场景模拟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珍坑建立虞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开辟“九厂两院”后勤基地以及陈溪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援战斗的热血场景,同时也展示了陈溪人民在党的指引下建设新社会的成果。
所谓“九厂两院”,即武器制造修理厂、翻砂厂、印钞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革厂、被服厂、制鞋厂,后方医院和鲁迅学院。
站在印钞厂的展示台前,我的思绪回到了十多年前的一次“红色之旅”——实地寻访了那家“红色”印钞厂。初时,有朋友告诉我,在连绵起伏的四明山山麓,风景幽静的陈溪乡境内,有一个“革命之村”,那就是距上虞城区40余公里,海拔600米高的小陈岙高苏自然村。山村树茂林深,溪水清清。当年浙东游击纵队和中共浙东区委为创办红色金融事业,在此开办了浙东银行抗币印刷厂,使它成为浙东抗日的见证者、红色金融事业的奠基地之一。
于是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怀着对先人的崇敬之情,寻访了“红色金融”的足迹。车到陈溪后,我们沿着蜿蜒的溪流,绕着曲折的小道,缓缓步行。陪同我们进入山村的乡里同志一路向我们介绍。
1941年4月24日,日军入侵,上虞沦陷,白色恐怖笼罩上虞整个县城。然而,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对日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经过数年浴血奋战,1944年冬,浙东区委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终于进驻上虞县城。翌年春,在陈溪高苏村建立了印钞厂,专门为刚成立的浙东银行印刷“抗币”。那时,浙东各地市场伪中储券、法币充斥,严重影响和阻碍我根据地经济建设。抗币的印刷和发行,有效地抵制了伪币流通,使敌伪不能利用伪币来搜括我解放区物资,使人民免受因伪币贬值、跌价而吃亏,可以说是对敌斗争的一种经济表现形式。
我们边走边听,忽然有人用手向前一指:“到了,这就是当年的浙东银行抗币印刷厂。”我抬头望去,但见一座三间木结构楼房屹立在前,门口绿树掩映,鸟鸣鸡欢。一位老太太正从屋里出来。经介绍,这位老太太叫夏桂花,夏老太见来了客人,忙招呼我们进屋坐。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口齿还十分清楚:“当年为了抗日的需要,我们让出这三间楼房做印钞厂,我们全家住在草棚里。”夏老太闪动着昏花的眼睛,回忆着往昔旧事。
高苏村远离县城,山重水复,环境僻静。当时中共浙东区委刚创办了浙东银行,要找一个合适而秘密的抗币印刷点,于是就选中了这个村,把印钞厂办在这三间楼房里。印刷的抗币分为壹圆、伍圆、拾圆三种。高苏村虽然僻静闭塞,但也不是世外桃源,印刷厂和厂里的十来位工作人员时刻受到敌伪的威胁。夏老太家为保护他们,花费了大量心血,送饭、引路、运钞……风里、雨里、雪里,起早摸黑,不分昼夜……
听了老太太的回忆,我们都为她一家的高尚品格所感动。夏老太却说:“那时老百姓恨死了伪币对农民的的盘剥,所以都非常支持抗币的印刷发行。我家看到抗币对人民带来的好处,再苦也不怕了。”
“是的”,在场的一位对文史有研究的人说,“当时《新浙东报》经常报道抗币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有一篇新闻写道:某绅士想把大批谷子拿来换取抗币,他说在游击区贮藏谷子困难,卖了又怕伪币贬值、米价飞涨,调换抗币,就不用愁米价上涨、伪币跌价了。可见当时抗币深受人们的欢迎。”
……
正当我沉浸在那次的“红色之旅”的悠远意境中,突然有人说雨下大了。我回过神来,哦,今天我们是雨中采风,考察达溪文化,并非寻访红色足迹。走出纪念馆,徜徉溪畔,望着烟雨迷离中的清澈达溪,随着潺潺溪流,思绪不但追溯到达溪的自然源头,还遥想其历史源头。
但是,达溪的形成,其历史无从考证。有专家说,大概从有地质形貌起,就有达溪了;而达溪之水常年不涸,水势噬土啃壤,日积月累,岁岁拓展,终于形成了如今的达溪形状;溪边林深叶茂,土质肥沃,很早有人栖息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经千百年风雨岁月,薪火相传至今,由此演绎出许多与达溪有关的人文故事,形成了独特的达溪文化。
然而,我觉得达溪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离开了上述“红色文化”,达溪文化将大大逊色。所幸,“达溪文化”研究会已有研究及宣传方向,以“留住乡土文化血脉,传承先贤创业精神”为团体宗旨。如是,弘扬抗币的“红色文化”,一定能进一步发扬光大先贤的创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达溪文化! (责任编辑 党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