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构建前景与路径

2015-09-10 07:22杨小勇刘文祥
理论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前景

杨小勇 刘文祥

[摘 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有着丰富的时代意义。基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巧妙走出历史上大国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对于双方乃至世界局势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中美之间是否可能在朝着构建这种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进一步深化,以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前景与路径选择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前景;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50 — 03

一、大国争霸的“修昔底德陷阱”能否跨越?

毫无疑问,大国围绕权力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魔咒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事实。其可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的雅典与斯巴达的斗争,修昔底德在描述城邦争霸时就如是描述:雅典和斯巴达本来一直是健康的竞争关系,但是随着雅典的势力增强和对外扩张,引起了了斯巴达的妒忌和一些城邦的不满。恐惧和误解的增长使得双方最终兵戎相见。〔1〕从历史上看,似乎能避免对抗斗争的大国关系案例少之又少。中国近年来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崛起过程中随着“安全困境”的加大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后相对衰落的对比下,就有舆论认为,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加剧将会不可避免导致一场正面冲突。如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艾利森(Graham T.Allison)就说到,“未来数十年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是:中美两国能够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2〕6可以看出,中国的崛起过程必将是一种伴随阵痛的崛起,但结构矛盾的不可避免并非意味着冲突的必然性,一者是,当今世界体系基于核威慑的威慑作用,大规模的冲突不会爆发,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流。二者,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制度、机构的更多规制,零和博弈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在双方利益高度互补的今天,对抗冲突显然不符合双方利益需求。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

走出冲突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更大的智慧与战略,从根本上说,构建务实的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根本前提就是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其相互认同首当其冲。总体上看,美国官方是认可这一提法的,2013年3月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多尼隆(Thomas Donilon)在发表美国亚太政策时就说到,美国并不认同“崛起国必将挑战霸权国”这一旧的国际观念,11月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奈斯(Susan Rice)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说接受这中方提出的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在美国国内至今各大主流媒体上不断显现“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足以说明美国是认可这一提法的。从主基调上看,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国关系这一概念已被美方所接受。但在实际构建这种关系过程中,双方依旧有着不少分歧,这种分歧主要可归纳为认知分歧、核心利益分歧以及结构性矛盾分歧等。

认知分歧。

由于中美两国在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分属于两大不同文明体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上双方认知有着较大差异。一是概念认知差异,中方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主要强调原则性,尤其在相互尊重这一内涵上,美方并不认可中方的提法,什么才叫相互尊重?中方认为美方没有尊重中国的理由主要是美国在南海、东海以及台湾等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美方则认为中方之所以提出相互尊重意在塑造中国版“门罗主义”,企图充当亚太地区霸主,挑战美国的全球战略秩序,因此奥巴马总统在回应中方这一提法时并未给出明确回应。从根本上说,由于双方在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以及自身利益不同的巨大差异,在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上存在分歧也将是必然的。诚如王辑思与李侃如说到,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有三个主要来源:不同的政治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对彼此的决策过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中美之间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的认识。〔3〕16此外,在对待中国崛起的认知上,美国学界依旧有不少保守派对中国的认知过于极端化,如以“知华”著称的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此前一直力挺中美合作,近期其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宣扬“中国崩溃”的论点,则反映了其观点一百八十度转弯,其说明的问题是美国学界以及政府智囊依旧最终没能摆脱固有的西方价值观的干扰,在对待中国崛起认知上依旧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待。

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分歧。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帝国主义者帕麦斯顿就说过,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利益或者说权力的最大化永远是国家的终极目标。目前在核心利益的界定上,中美之间的分歧依旧是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这种核心利益可理解为中国要求美国在在涉台、涉疆、涉藏以及东海、南海主权争端上给予尊重,美国认为中国的对外行为以及诉求超过了美国所能接受的范围,是在挑战美国的全球战略秩序。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史蒂夫?哈德利(Stephen Hadley)和清华卡内基中心研究员韩磊(Paul Haenle)就说到,中方提出的“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表述已成中美关系的 “第22条军规”(Catch-22),不仅阻碍两国达成“新型大国关系”共识,更可能为两国关系发展埋下隐患。〔4〕从根本上说,这种分歧实质就是两个秩序问题,即“美国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国内秩序”。简言之,就是美国应该尊重中国的国内秩序以及中国承诺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结构性因素。

所谓结构性因素指崛起国与霸权国博弈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因素,具体有战略互信、人权、经贸以及台湾问题等。关于战略互信,这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前提,可简单概括为利益不同的双方能够在不损害对方利益前提下形成一种既竞争由合作的关系。不可否认双方目前在战略信誉上依旧问题重重,美国前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就直言不讳说到,很难预料中国将如运用其力量,将导致美国及其他国家做好处理对华关系的两手准备,很多国家都希望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但谁也不会以自己的未来做赌注。〔5〕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所以美国在对待中国政策上往往采取一种“两面下注,两手准备”的“对冲”策略(hedging strategy)此外。在经贸方面,美国认为中国经济指标与市场环境不透明,尤其是中国的大规模在美国的投资会对美国国内安全产生一定的危害。为了促进自身在亚太区地区的经济事务主导权,大力排斥中国,敲定TPP协定边缘化中国,在亚投行(AIIB)问题上质疑其标准以透明化程度,在是否加入问题上不断施压于其战略盟友,双方在经贸领域的结构矛盾愈演愈烈。

从总体上讲,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发展态势是明朗的。前面所总结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各自分歧,归根结底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互信”的解释层面,而这种互信的根本前提就是要厘清一个“面子”与“里子”的问题,美国已经习惯了充当近一百年全球老大的角色,是否愿意放下身段正视与中国提出构建相互平等的大国关系?中国的崛起会不会是西方学者所强调的强势的、野心勃勃的崛起从而导致的一个过度自信的中国(assertive China)?中国崛起是否意在挑战美国的全球秩序?

谁是老大?中国是否会修正现行国际体系?美国学界政界忧心忡忡一个不断强大的中国崛起必将修正现行国际体系,如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说到,“中国已发展成咄咄逼人的强权,它雄心勃勃地推行本国利益,满足一己私欲。”〔6〕毋庸置疑,美国的综合国力依旧是世界主导者地位,已适应了充当近一百年的全球霸主角色。虽然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但事实是中国当今的崛起效应显著,作为美国来说也要正视这一事实,崛起不代表要修正国际体系,事实上,短期内的中国无意也无力修正现行体系。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的“和”“礼”等文化精髓已经根植于中国外交,中国崛起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有百利无一害。所以对于这种“修正论”可以说根本是无稽之谈。

合作空间巨大。全球化的当今,中美两国利益高度互补,合作空间广阔。从经贸领域看,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对于促进两国国内就业、基础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双方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尤其在劳动力资源密集领域,中美合作前景依旧十分广阔。从某种程度讲,双方经济互补性将是构建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压舱石。在全球治理层面,中美两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气候治理、网络空间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治理任务,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单靠一国显然已无法有效应对,基于此,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就说到,中美两国之间应当建立“太平洋宪章”似的合作机制。〔7〕

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路径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中美结构矛盾不可避免的前提下,需要以一种更大的智慧思维路径来为这种关系构建铺陈出一条平躺的道路,从自身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礼”“义”“仁”等道义思想可以作为一种思维路径,只有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认同,才能真正理解当今中国对外政策。

(一)寻求共识,淡化分歧。中美作为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截然不同的两个不同文明体系国家,如何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共识源于能够惠及两国自身利益却不损害对方利益为前提。要落实好共识,一是要寻求长期稳定的利益汇聚点,其次则是要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声明的底线原则。关于中美长期稳定利益汇聚点可以从经贸、全球公域治理等方面展开,经贸交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利益点,当今中美之所以高度互绑就是源于经济的互补性,谁也离不开谁,正如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所说,中美日益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此外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气候合作、网络治理等方面双方利益点较为稳定持久,中美两国同受气象灾害、网络黑客的影响较大,急需寻求一种共同治理机制加以管控。在底线原则方面,中美两国要恪守最低层次国际道义,不做越格之事。

(二)修炼内功,培养大国外交意识,彰显自身“政能量”。美国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近期的美国的重要对外战略依旧是亚太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依旧是不确定,既不能说完全将中国当做合作伙伴,也不能说完全将中国当做敌人,所以美国的这一再平衡政策典型是对华“两面下注”的对冲(hedging)战略,面对这种局面,中方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做大做强自身。从新兴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的提出可以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意识已经形成,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自身崛起过程中,也要向世界传递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的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中国的大国外交目前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宏伟的一带一路建设方案也已经正式公布并动工,亚投行(AIIB)意向成员国突破五十大关,这一切都在彰显着中国“政能量”的巨大价值。当前中美结构性矛盾加剧,要求中国外交更多考虑安全战略利益,承担更多国际安全责任,就是向全球和地区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

(三)开创未来,携手共进。正如基辛格所说,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两国发展合关系不是一方施于另一方的恩惠,而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8〕126中美两国人民都有着共同的为了追求梦想努力奋斗从而获得幸福的梦想,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两者都是通则的,有着共同的内涵。在两国民众梦想的基础上,中美双方都应该加强改革的力度,沿着梦想的道路“共同进化”。

(四)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误解。中美作为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理念的国家,应该更多一点理解与包容,互相尊重各自的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制度,少一点指手画脚,因为毕竟不同的文化才能诞生不同的制度,不应因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的不同影响到两国关系,尤其是美国不能寄希望强行输出其自认的有着天然优势的西式民主思想,诚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中国强调共识,但“中国绝不应期望美国中国化,美国也不应期望中国美国化”〔9〕20

四、简单的结语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全新的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大国关系的新型关系,无论从可能性以及可实践性上均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始终认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加强对话,增信释疑,促进合作,确保中美关系始终不偏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10〕

〔参 考 文 献〕

〔1〕孙哲.中美要力避“修昔底德陷阱”〔N〕.人民日报,2013-07-05,(05).

〔2〕周小宁,袁鹏,柯春桥.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与现实〔J〕. 军事历史,2014,(03).

〔3〕王辑思,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如何打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僵局? 〔EB/OL〕. http://www.rmlt.com.cn/2015/0331/379629.shtml .人民论坛网,2015-03-01.

〔5〕奥巴马访华确认新定位 中美就台湾问题共同点增多 〔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11-24/1981121.shtml.中国新闻网,2009-11-24.

〔6〕Mearsheimer:The Gathering Storm:China’s Challenge to US’s Power in Asia,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3,2010,PP.381-396.

〔7〕布热津斯基.太平洋宪章——大棋局的嬗变 〔EB/OL〕.http://www.guancha.cn/bu-re-jin-si-ji/2014_11_13_2858 84_s.shtml观察者网,2014-11-13.

〔8〕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M〕.胡利平,凌建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9〕孔根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当代世界〔J〕.2012, (05):19-20.

〔10〕习近平.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词〔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10/c64094-25261696.htm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7-10.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前景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深海油气开发装备调研与前景分析
浅谈新能源发展前景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析无人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