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彬 追寻黄埔人足迹

2015-09-10 07:22程小程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永泰枣庄后人

程小程

足迹遍及中国30多个城市,走访黄埔老人及黄埔后人亲友500多人,王功彬,一个为中国抗战史为抗战老兵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2015年清明节的前一天,黄埔军校第17期学员、国民党上校军官田培桂的儿子、76岁的田永泰老人携夫人由天津回故乡山东枣庄扫墓,人还在路上便电话相约王功彬见面。此时,王功彬正在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陇子村,采访同是黄埔军校第17期学员孙晋慈的后人。田永泰老人对于王功彬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王功彬已经电话采访过他,也正准备着去天津拜访他和另一位黄埔后人。老人在耄耋之年能回故乡,多半原因是牵挂着王功彬正在整理的他父亲的传记。

在一间安静的酒馆里,宾主甫一落座,田永泰老人便向王功彬回忆起父亲的往事,无奈老人当年幼小,关于父亲的事情知之甚少,王功彬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一旁不停地补充提醒。及至后来,完全变成了王功彬一个人的叙述,从19 39年田家兄弟为报家仇远赴陆军军官学校求学,到舍家仇报国恨,直到1944年6月灵宝战役与日军遭遇战中田培桂牺牲。王功彬用详实的史料还原了田培桂英雄的一生,田永泰及家人听得目瞪口呆,又惊讶又感动,田家人不停地对王功彬说:“你比我们还了解我们的父亲,比我们还了解我们的家史。”采访结束,田永泰老人把珍藏多年的,唯一的田培桂的戎装照片赠予了王功彬。

这只是王功彬在搜集整理枣庄籍黄埔人事迹过程中,采访众多黄埔后人的一个场景。从1998年,王功彬无意间获知在灿若星辰的黄埔军人里,还有数量众多的枣庄籍黄埔人,在枣庄黄埔人里,不仅有刘安祺、高魁元、朱道南、孙伯龙等有着赫赫战功的抗战名将,还有籍籍无名出生入死的英雄战士,可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国民党军人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后人也不愿提及父辈的事迹,更没有人主动去整理他们的资料。抗日英杰不分国共,皆为民族英雄,王功彬认为,趁着一些黄埔老人还健在,应该尽快找到他们,把那段宝贵的历史记录下来。但是,当王功彬尝试着走访了几位黄埔老人和黄埔后人时,由于种种原因采访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加之他还有本职工作要做,寻访工作暂时停顿下来。2008年,王功彬重新着手寻访枣庄黄埔人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艰难寻访之路。

王功彬是枣庄市市中区政协委员,枣庄市文化宫副主任,同时还是枣庄市诗词联赋家协会副主席,市中区作协主席。自幼爱好文学的他,曾创作大量的散文、小说和戏曲剧本,出版过散文集《透香》,并受到广泛关注,如果坚持下来,他在文学领域肯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因为一头扎进了搜集整理黄埔人的工作里,这几年,他几乎完全放下了心爱的文学创作。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理解他,说他是不务正业。但他仍然默默地孤独地做他认为该做的事。他说,接触的黄埔老人和黄埔后人越多,越是放不下他们,越是感到有一种责任压在肩上。这件事从没有人做过,他做了就要做好,就要把所有的枣庄黄埔人全找出来,给那些抗战英雄和他的后人一个交待,也给历史一个交待。

计划容易制定,承诺也很轻松,但是一旦付诸实施,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由于采访黄埔人的工作属于个人行为,一切要靠自费,而他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本就不宽裕,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为寻访黄埔人投入了近10万元。我曾陪王功彬采访过几次,每次他都是带着咸菜煎饼,车上拉着一大桶纯净水。累了在车上躺一会儿,饿了啃块煎饼。纵是如此,他并不觉得苦,每成功找到一位黄埔老人,便像得了宝贝似的开心。有一次开夜车去天津,在天津城转到天明才找到采访对象的家,我累得不行,在车上睡觉,他却神采奕奕地抱着DV去采访,回来兴奋异常,然后再开车直奔北京采访另一位老人。他就这样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寻访路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王功彬在整理枣庄黄埔人时,常常会遇到所采访的多位对象,对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的描述不统一和无法衔接的情况。王功彬是一个严谨的人,他从不允许模棱两可和推测猜疑的资料出现,他说历史本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定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为了找到一个见证人,哪怕路途再远,他都要去采访。2014年8月,他从湖南一家媒体上了解到,原国民党第9 9师师长高魁元的警卫员粟骏尚健在,几经周折打听到老人的住址后,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周五晚上挤了七八个小时的火车赶赴湖南长沙,在长沙换大巴,又是3个多小时的颠簸,在一座大山深处,找到了已是94岁高龄的粟骏老人。采访完粟骏老人,他又马不停蹄前往郴州市的汝城县,去见另一位百岁老人—高魁元任团长时的战士李名清。李名清老人也是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大巴车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口把王功彬放下来。望着莽莽群山,王功彬没有一丝犹豫,拖着行李箱便向山里进发。时逢酷暑时节,又是正午,南方的天气潮湿闷热,王功彬顶着烈日,汗水湿透衣裤,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步行了3个多小时才找到李名清。在粟骏和李名清老人那里,他完善了高魁元参加长沙会战和淞沪会战期间的珍贵资料。

寻访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黄埔老人,不仅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有时还要忍受委屈甚至侮辱。当王功彬抽丝剥茧好不容易找到线索,兴冲冲前往采访时,被骂出来或推搡出来的情况也遇到不少回。王功彬采访一位黄埔人的儿子时,先后3次被拒,有两次将他带去的礼物扔出门外。王功彬理解他们,对他们的举动并不在意,一次次陪着笑脸做工作,第4次终于打动受访者,成功地搜集到很多重要历史资料。

就这样,王功彬几年如一日,执着前行,他的节假日全用在了采访黄埔老人和搜集资料上,他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了采访中。他白天采访,夜里整理采访资料,含辛茹苦,倾注心血。几年间,他去过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山西、北京、天津、河北等全国30多个大小城市,走遍枣庄上百个村庄,南到台儿庄的陇子村,北至山亭区的店子镇,总行程万余里,查寻到180多位枣庄籍黄埔人名字,亲自走访黄埔老人及黄埔后人亲友500多人,留下了100多小时的录音录像,撰写了近百万字的采访资料。在《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凤凰网》等发表了大量史料文章。枣庄市市中区电视台根据他整理的资料拍摄了40集电视纪录片《抗战中的枣庄黄埔人》。最近,多家省市和中央电视台也都在积极联系他,准备相关纪录片的拍摄。在获知王功彬研究黄埔人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后,2013年,山东大学“山东黄埔同学调查”课题组吸收王功彬为成员,2014年12月,《黄埔人生》出版,王功彬采写的枣庄黄埔人作为重要一章收录其中。他编著的《山东黄埔同学口述资料选编·枣庄卷》、《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也将于近期分别由山东大学和枣庄学院出版。

王功彬寻访黄埔老人的历程,就像一次新的长征,一路艰辛一路风雨,风雨过后却是彩虹当空,成为他一生的财富,也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带着爱上路,也在路上收获着感动和关怀。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得知他的事迹后,亲笔为他题词:黄埔健儿亲爱精诚,出生入死捍卫中华。黄埔老人南京大屠杀经历者孙晋良老人也为他题词:历史会记得我们,我们会记得你!

猜你喜欢
永泰枣庄后人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老树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文化表征研究
福州永泰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促旅游发展
后人可畏
伏生传《尚书》
居安思危
小月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