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 马俊
阅读提示:8月6日,《环球时报》重磅推出专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朱文泉上将的长文,现特刊发,推荐一读。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85个国家之间存在着83处约410余个岛屿(半岛、礁岩)争端。从太平洋的三个‘阴影区’到大西洋的‘十字架’、印度洋的‘边缘风暴’以及极地的‘争先恐后’,都在昭示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岛屿战争的烽烟依然在飘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最新专著《岛屿战争论》的开篇对目前全球岛礁争端的总体评述。这种判断和中国周边东海、南海方向所面临的紧张局势非常吻合。作为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朱文泉为什么要写这套书,他对于目前中国面临的岛屿争端如何看待,中国又该如何破局呢?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朱将军进行了专访。
为“打赢大中型岛屿战争”提供理论支持
环球时报:您为《岛屿战争论》一书花了整整七年时间。在动笔之初,中国周边的岛屿问题还没有现在这么受关注,您决定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泉:2007年9月1日,按照中央军委的安排,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时我就表态,司令员不当了,要当一个研究员,继续研究岛屿作战问题。小平同志曾讲过,20世纪80年代要抓三件大事:一是反霸权,二是发展经济,三是解决台湾问题。但到2007年我写这本书时,台湾问题还没解决,到现在也没解决。作为军事干部,我写这本书就是为打赢大中型岛屿战争提供理论支持,为未来解决台湾问题出一把力。解决台湾问题,中央的方针很明确: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最理想的结局。但台湾有分裂势力存在,武力这一手不可不备。
老百姓有和平时期,但军人没有和平时期,有的只是战争间歇。我在第三十一集团军、第一集团军任职时都在研究岛屿作战问题,后来又开始研究电子战,到南京军区任参谋长和司令员之后,仍然聚焦于大中型岛屿作战,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我要将积累了几十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和实践经验,写下来交给正在“行军中”的年轻官兵们,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前进。
我们国家是沿海国,如果不重视海洋,不重视海、空、天武装力量建设,不走现代化发展道路,不解决制信息权问题,我们国家还存在着受二茬罪的危险。我写《岛屿战争论》就是要用历史提醒国人和军队保持警醒,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受帝国主义侵略蹂躏那样的“二茬罪”,防止“安乐死”。
环球时报:岛屿战争有哪些特殊要求?
朱文泉:研究岛屿战争相比研究一般战争而言开的口子比较小,主要以岛屿和岛礁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又不局限于岛屿,而是以岛屿为平台,研究战争的整体面貌。岛屿战争的内核小,外延大。也可以说成“肚脐小,肚子大”。什么是岛屿战争,解放军军语中没有这一词条,我将它归纳为:围绕岛屿(半岛、濒海地区)攻防作战所展开的一系列战争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登岛(陆)作战、岛(陆)上进攻作战、岛(陆)上防御作战,也包括岛屿封锁作战、信息火力作战以及在该战略指导下展开的海战、空战、天战、陆战等。
岛屿战争和普通战争相比,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组织指挥特别复杂。二是战场环境要求特别高。我在书中提出战场环境“四象”理论,即天象、海象、气象和岛(陆)象。岛屿作战光讲海况和气象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岛上的情况、沿海陆地的情况、太空的情况。三是保障特别复杂。岛屿战争因为隔着大海,海上输送速度慢,目标大,很容易遭受打击。而空中输送能否开辟空中走廊,以及如何保证空运安全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四是要统筹好岛上和岛外两个战场。指挥员要集中注意力解决岛上作战问题,同时要组织好岛外战场的太空、海空信息、火力支援和后勤装备补给问题。岛屿作战必须夺取海上的制空、制海、制信息权,我把它称为“戴帽”、“砌墙”、“支伞”。五是海上作战更要利用好国际法,包括国际海洋法公约。我们军队的指挥员出国少,在联合国和区域组织任职经历少,更没有海外作战的实践,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自然也就比较少,所以《岛屿战争论》用八篇文章写国际法及其运用问题,希望军队能够改变当前的面貌。
人类要打三场战争:陆战争、海战争、天战争
环球时报:您在书中提出未来的四大热点战场(太空、网电、深海、极地)和“四无”形态(始于无人、战于无形、斗于无声、处于无疆),您认为未来战争将是什么样子?
朱文泉:我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将人类战争划分为三场战争:陆战争、海战争和天战争。目前正处在海战争的后期、天战争的早期。主要是基于以下判断: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的财富在海洋,世界各国纷纷走向海洋攫取资源,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尽管海洋已基本“瓜分”完毕,但仍存在着83处约410余个岛屿(礁)争端,处理不好,会引起武装冲突甚至战争。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发展空间受限,而太空及地外星球有丰富资源,它像灯塔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国向其大踏步迈进,以获取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太空的能力,同时太空特殊的空间环境,又为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新物质、创造新财富提供了可能;探索太空、争夺太空、鏖战太空将是天战争的三部曲。目前,世界军事强国都在太空、网络、深海和极地这四大领域进行军事准备,中国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环球时报:如何破解岛链封锁?
朱文泉:岛链封锁确实存在,岛链最早是美国针对苏联提出来的,由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构成一个岛弧,也叫做岛链,后来人们把岛链概念泛化了,又提出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其实,有点勉强。对于岛链封锁,首先,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活人对死链,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说是岛链,但它也有缺口,像宫古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就是可以正常通行的公海水道。海峡是平面的,能通过则通过,不能通过还可以飞越。有些国家虽然部署了水下潜艇和岛上水下监视系统,但真要封锁,我们完全可以先用火力摧毁它。所以对岛链封锁从战略上不宜看得太重,不要过分描述它,要淡化它。对于我们海空军去西太训练,媒体没必要描述成“冲出”,更不要说“肢解”。对正常的进出岛链进行不正常的描述,容易引起有关国家神经紧张,我们不应该制造这种舆论,所以一定要淡化它,岛链封锁绝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在战术上又要重视,它毕竟是岛和岛连接成的弧,对于我们舰机出入太平洋的行动自由还是会起到限制作用。对于我们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出的情况都会有所了解,相关国家可以通过监视了解中国军队训练的内容、规模,甚至可以借此研判中国军队发展的方向。
未来加快发展我军海、空、天武装力量,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我们的海、空军力量强大了,未来天军力量强大了,还怕什么呢,到那时第一岛链就是一根“草绳子”,一挣就断,根本困不住我们,所以发展海空天的军事力量是解决岛链封锁问题的根本方向。
备战是为了保卫和平
环球时报:对于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端,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朱文泉:处理中国周边的岛屿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还是要坚持“不战而和人之兵”。《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我把“屈”改成“和”,因为让人“屈”,要么因为你实力太强大,武力威胁迫使对方不得不屈服,要么是用利益去引诱人家,或乘人之危使对方不得不屈服。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长远办法,屈人容易带来仇恨,一旦时机成熟,屈服的一方就想要报复。如果本着和的动机,采取和的途径,通过谈判、共赢的原则解决问题,大家都舒服,长久和平就有了基础,因此“不战而和人之兵”用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是合适的。
其次,解决南海问题还要迈开“双腿”,南海、马六甲到印度洋一线是一条腿,要继续巩固,而出北、畅西是另一条腿。实际上这就是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是中国十多年来战略运筹上很成功的突破。
还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海域外大国插手干预。美国不是《国际海洋法公约》签约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是当事国,中国也没有影响美国的航行自由,所以美国人针对南海提出的问题都是伪命题。中国希望和美国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但这并不等于不讲原则,在南海问题上,反对域外大国插手这个大原则一定要坚持。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有人将《岛屿战争论》称为一部和平论?
朱文泉:我在写这本书时列了几条原则: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总结人类几千年岛屿战争的历史教训,分析当前状态,预测未来战争怎么打。对世界各国一视同仁,以战争史实为根据,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情况,要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察。
写书之初,岛屿争端并不激烈,但书写好之后,形势越来越激烈。毋庸置疑,我写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打赢岛屿战争。作为军事干部,学习研究了几十年,就是要打赢岛屿战争。但打赢战争不是目的,赢得和平才是最终目的。如果仔细阅读本书,你就会发现,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守护和平的愿望。
还有就是战争准备问题,准备战争本质就是为了和平。力量平衡可以抑制战争。如果一方实力很强,而另一方不做战争准备,一味乞求和平,那反而更容易引发战争。能战方能言和,靠祈求是无法获得和平的,这正是战争与和平转换的辩证法。我们国家在战争准备问题上,要抓得非常紧才行,这样才能维护长久和平。
要向全体国人传递一个观念:世界上只有两种战争,一种是真实的战争,一种是准备的战争,准备就是战争。只有准备好,才能打得赢,有能力打赢战争,才有资格抑制战争。
(文中照片均由知名摄影家黄斌摄)
(责任编辑 王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