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相信

2015-09-10 07:22小荷兰妈妈
孩子 2015年3期
关键词:守护神魔法童话

小荷兰妈妈

作为文学的一种,童话同样需要回答那些“永恒的疑问”: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将怎样生活于其中?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像神话之类的文学作品,提供的大多是很明确的答案。但童话通常只给予暗示隐喻: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决定是否要认可故事对生活和人性的揭示。

简言之,孩子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童话的;所以,每个故事所揭示的东西,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理解。

一直到青春期,孩子都是万物有灵论者

孩子和物体、和小动物讲话的时候,总是坚信:对方一定会充满感情地回应,只不过,它们的回应用的是隐蔽的方式。

8岁的孩子会认为太阳是有生命和感情的,石头也是活的,不过保持了一种静默的状态。当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时,他们认为是石头自己在往下跑。

甚至到了12岁,孩子还会认为水流是有生命的,水的流动是源于水的欲望。对孩子来说,太阳、石头和水流,都和我们一样被精神力量所主宰,有感情、有欲望、有自主的行动。

童话的呈现方法,与儿童对世界的经验感受比较契合,所以儿童相信童话:动物在世界上到处游走,非常自由,于是在童话中,很自然地,它们得以引导主人公、帮助主人公顺利走到遥远的目的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别的会动的东西也都是活的,风不停地动,于是它也在童话中经常扮演重要角色,给主人公帮大忙。

每个孩子都会像那些古往今来的伟大哲学家一样,问这个问题:我是谁?

1岁的孩子照镜子,不知道对面的那个可爱孩子就是“我”。

2~3岁的孩子,会不断观察镜子中的那个小孩,努力搞清楚“他”和“我”的关系。他们不断地做各种鬼脸,突然离开又突然出现,就为了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和“我”一模一样。

3岁是儿童自我身份意识觉醒的关键期,他们非常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世界是怎么建造的?谁创造了人和动物?我们在这里做什么?”

孩子的这些疑问,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早弄清,他就越能知道世界将会如何对待他:

当身处“逆境”的时候,谁能来保护自己?

除了父母,还有没有别的守护神?

这些守护神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样?

自己做了好多调皮捣蛋的事,是不是还能有好的未来呢?

童话为儿童的这些疑问准备了很多可能的解答,这些解答,都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有些父母会用成年人的“科学”眼光来看童话,觉得童话提供的解答都是幻想,不切实际。他们固执地相信,正确的科学的解释可以让孩子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更早成熟起来;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和他们一样,也有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正相反,儿童最薄弱的就是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父母的“科学”解释,孩子很难完全理解。

只有当儿童越长越大、获得的经验越来越多、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后,他们对神魔力量的依赖才会越来越少。

儿童的心智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他们需要自己慢慢观察思考,接受现实,走出魔法期。只有自己确信了,他们才能理性接受;只有积累足够的掌控现实的能力,他们才不会逃避现实。

很多实例表明,人为缩短儿童魔法期,早早让他们面对“现实”、按照成年人的认知模式来生活,后果很不好。甚至有很多青少年因此投向了毒品、占星术和神神叨叨的“大师”。

这些“黑魔法”,代替了他们童年被剥夺的五颜六色的魔法,是一种危险的补偿。

猜你喜欢
守护神魔法童话
松软魔法
杨俊德:农业丰收的“守护神”
近海守护神
110,致敬平安“守护神”
魔法笔
神奇的魔法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我的魔法棒
网吧『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