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的极限逻辑

2015-09-10 07:22梁爽
商界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极客德曼智能手机

梁爽

就在人们以为GoPro只是一个普通运动相机时,GoPro已打败索尼,重新定义了运动相机市场;就在各个公司都想做GoPro同类硬件时,GoPro说自己正在成为媒体公司。

即使大部分人都不能像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那样,完成1080°的空中翻转,但也还是可以通过视频,以肖恩的视角看到空中翻转时的景象。这也吸引了大批滑雪爱好者,拍出以自己视角的滑雪视频。

防水、耐摔、简易操作、能够在快速运动场景进行抓拍……这些听上去颇为刁难的小众“极限需求”,在过去并没有引起包括佳能、尼康、索尼、JVC在内的大公司的重视。却让一款叫做“GoPro”的相机极限崛起,凭借对运动极客痛点的准确把握,从细分运动市场杀出,再延伸至家用市场,以“硬件赚钱+内容筑墙”的模式,几乎垄断运动相机市场。

2014年GoPro顺利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就大涨30%。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消息公布之前,GoPro被称为“年内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新上市企业”。

小众市场里的极限挑战者

任何产品都需要还原到一个真实的场景中,才能准确抓住用户痛点。

在GoPro之前,厂商对运动极客们的需求有诸多想象和误解。他们认为相机需要方便手持,实际上用户希望完全脱离双手;相机需要防抖,但是任凭再好的防抖相机,也无法对抗滑雪、冲浪中的颠簸;他们认为用户需要配有变焦镜头,而冲浪时谁有时间去调整镜头呢?

创始人尼克·伍德曼本身就是冲浪爱好者,这也让GoPro在把握用户需求上更加准确。伍德曼觉得一边冲浪,一边拿着相机极其不方便。因此,早期的GoPro只是一款用来固定相机、解放双手的腕带。但仅固定相机还不够,如果相机不能与用户一起下水冲浪,腕带也没有意义。伍德曼将GoPro还原到冲浪这个环境中,开发出防水相机壳,与腕带一同搭配销售。所谓船小好调头,面对索尼这样强大的竞争者对手,尽管GoPro早期缺少产业链的议价能力,伍德曼对运动极客们的需求反应却更加快速。

从运动极客反哺大众的“英雄(Hero)”

在GoPro十几年的发展中,有几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

首先是2004年,伍德曼正式开始销售GoPro 35毫米防水相机。当时尚处在起步阶段的GoPro,通过寻找中国代工厂进行生产,至今我们仍能在淘宝上看到同款相机。但凡是瞄准小众市场的产品,都需要高毛利,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伍德曼当时以3.05美元/台的价格购入,再以30美元/台的价格售出,接近90%的高毛利率,为GoPro撑起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重要时刻是在2007年。GoPro意识到运动极客们不仅仅需要拍照,还需要拍摄下整个运动过程,空中的反转、侧身、落地。GoPro第一次推出能够录制音频的摄像机Digital Hero 3,打开户外影像市场的大门。也就是这一年,后来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的iPhone问市。现在来看,iPhone的出现对GoPro影响深远。

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颠覆传统相机市场,功能繁多、操作简单的摄影App在应用商店上架。对GoPro来说,这是一个从小众市场进入大众市场的绝好时机。智能手机挖掘出的大众摄影习惯,与小众运动极客之间出现交集:画质好、易操作,最好是能分分钟拍出大师作品。Hero HD应运而生,127°广角镜头,可拍摄1080P高清视频,体积小巧,适应从运动场景到日常生活的任何拍摄。

Hero HD是一款有点“鸡贼”的相机。无论是大众用户还是运动极客,都有想拍“大片”的心理。这也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App“足记”爆红的一个因素。生活很枯燥,如果能“看上去很美”也是件好事。而绝大部分用户都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了朋友圈里的一张相片,去研究专业的摄影、修图技术。GoPro正是抓住这种心理,让摄影变得极其简单。Hero HD 配备可以轻易带来大场面效果的127°广角镜头,并且场景还原更加真实。另外,“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的拍摄,也让效果不同寻常。除了GoPro,卡西欧的“自拍神器”、富士的拍立得,这些在尼康、佳能这种专业相机公司看来简直是玩具的产品,正是因为抓住了用户“一键变美”、“一键变大师”、“一键变专业运动员“的心理需求,以单品突破,占领市场。

市场也对Hero HD给予充分肯定的态度,GoPro的销售额上升到6400万美元,是前一年的3倍多。之后,GoPro基本保持一年一次的产品迭代周期。2012年后,GoPro销售额继续攀升至5.2亿美元。根据最新的2014 年Q4 财报,GoPro营收已经突破6亿美元;净利润达1.2亿美元,成为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硬件公司。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切入点和出发点不应该在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线,而是聚焦一款产品,打造成爆款后再做相应的延伸。

为什么是GoPro?

最开始,GoPro并不是市场上第一款运动相机,更并非唯一。Contour、索尼都曾是GoPro的劲敌。几年角力之后,2014 年第四季度,GoPro 共卖出240 万部相机,占据 94%的市场份额,索尼仅占 3%。而一度深受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喜爱的Contour,2013年悄然关门,最终在拍卖会上以200万美元被Clarke Capital Partners收购才得以复活。

最后,GoPro成为市场第一,也几乎成为目前的唯一。

iPhone做极致,GoPro做极限

GoPro应该感谢iPhone。一定程度上来说,是iPhone(或者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为GoPro赢得生存空间。

iPhone引领的智能手机,掐死了一大堆传统便携式数码设备。相对于机身笨重,需要同时配备好几个镜头的专业单反相机而言,这类数码设备在过去的确便携。但有智能手机之后,这类设备就成为“伪便携”的尴尬产品。

2011年,也就是可以摄像的iPhone 3GS推出后的第三年,思科公司关闭了Flip摄像业务部门,并裁员550人。两年前,思科刚刚以5.9亿美元的股票收购Flip。余温犹在,市场却不在。

在iPhone干掉传统便携式相机之后,没能继续将触手伸到细分运动市场中。首先,iPhone坚持的“极致”设计,本身就决定其不适应复杂多变的运动环境。其次,运动场景存在各种突发性情况,相机可能摔坏、可能遗失,iPhone高昂的价格也是用户却步的主要原因。

正如伍德曼说所说的那样,消费者不再花钱购买傻瓜相机(便携式相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智能手机。这样,他们就有钱来购买GoPro摄像机这样的产品,它与智能手机高度差异化。

“爆款+配件”,场景中的产品矩阵

GoPro在产品上,采取“爆款+配件”的思路。GoPro相机本身价格并不高,在亚马逊上最贵的Hero 4 Black也仅售499美元,最受欢迎的入门级系列售价在199美元。当然,这只是不包含其他配件的单品相机价格。

打开GoPro官网可以看到,GoPro根据不同的场景,将配件与相机进行了搭配。这就回到最初谈到的,GoPro始终保持将产品放到一个真实的场景中,从用户使用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比如进入到潜水场景中,GoPro会向你推荐可漂浮手柄(29.99美元)、潜水盒(59.99美元)、红色潜水滤镜(69.99美元);再进入到音乐场景,会看到麦克风支架固定底座(14.99美元)、可用在吉他上固定相机的夹具(49.99美元)……这些配件在各种活动中都不可获取,购买相机之后,用户不得不继续购买配件。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用户的黏性,GoPro采用“封闭式”产品设计,形成一个产品链闭环。比如电池、滤镜、防水壳,只有GoPro的配件才能适配GoPro相机,用户没有第二选择。根据2014年GoPro的财报显示,GoPro的毛利率达到45%,配件在其中功不可没。

在传统工业时代,用户的购买完成后,意味着厂商与用户关系的终结或尾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交易的完成意味着开发者和用户的关系才刚刚开始。对于创业者来说,未来的竞争不仅仅在硬件产品本身上,而是产品背后的产业思维和用户衍生,目前两种最典型的模式就是苹果和GoPro。

这实际是家媒体公司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和控制成本,GoPro放弃相机专业性,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产品的壁垒变低。“小白用户”都可以轻易上手,专业的竞争者要效仿并非难事。

GoPro正在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松下、宝丽来、台湾国际航电都打算进入这个新的消费市场。就在今年1月,苹果获得了一项可穿戴式运动相机专利。消息一公布,GoPro单日股价即下跌12%。资本市场对GoPro的硬件壁垒,本身也存在怀疑。

内容筑软性“护城河”

GoPro要继续保持自己在市场的垄断地位,必须筑起自己的护城河。在IPO文件中,GoPro表示2013年用户向YouTube上传了总长度约2.8年带有“GoPro”标题的视频。2014年前3个月,带有“GoPro”标题的YouTube视频吸引了超过10亿次播放。从IPO文件来看,2011年到2013年,GoPro的市场营销费用逐年递减。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YouTube 上GoPro 频道UGC 内容量同比增幅达 92%,点击率增幅达 99%。

GoPro的品牌效应已然生效,并引导用户养成使用GoPro自产内容的习惯。GoPro就像是一个标签,看见一个拿GoPro的人,就知道他要拍有趣的东西。这些内容如果能够进一步被激活,从营销转为盈利,那么GoPro凭借这部分内容,就能有效强化自己的品牌认知度,通过这些内容,筑起软性护城河隔绝竞争对手的攻击。硬件容易模仿,但内容无法复制。GoPro也在IPO文件中明确表示自己是一家媒体公司。

如同国内的小米挖角陈彤负责内容运营,GoPro也需要一名专业媒体人士。去年11月,GoPro挖角古根海姆数字媒体公司高管詹德·劳瑞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内容创作分发业务。詹德·劳瑞曾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并曾担任科技网站CNET的首席财务官。

劳瑞在接受采访时说:“GoPro通过在自己网站以及在YouTube和Facebook上发布内容,业务获得显著增长。我的任务是继续这一做法,并最终找到将内容货币化的策略……GoPro在这方面有多个商业模式。”

探索“迪士尼模式”

GoPro已经有了内容和生产内容的能力,作为一个内容的入口,他缺少的是内容分发、变现的渠道。迪士尼的经典做法是,先拍摄出吸引人的电影,再投放到主题公园、周边商店、主题展览。

1月时,GoPro与微软达成了内容分销协议,将在微软Xbox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GoPro还与LG进行合作,在LG的智能联网电视上预装GoPro频道。此外,维珍美国航空公司、Roku流媒体都成为GoPro内容分发渠道。这些渠道将成为围绕GoPro修筑的护城河,在对手“硬攻”之时,凭借自己的“内容软实力”,卸掉对手的攻击。通过这些渠道,GoPro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内容生产商,还可以通过渠道进行广告销售尝试。目前,GoPro投放在内容建设的资金,尚没有回报。2014年GoPro毛利率达到45%,但利润率只有13.4%,不难看出运营投入上消耗不小。

迪士尼是关于童年,而伍德曼希望GoPro成为用户“人生写照”。上一个将类似口号喊得响亮的柯达,已经倾覆在数码浪潮中。GoPro要打破这一魔咒,还得让硬件更赚钱、让内容更“极限”,将“硬件+内容”模式走到底。

正如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里面提到的:“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有效的新兴关系链,快速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连接现有的用户,唤醒和召集更多的潜在用户,才能出现更多的像GoPro这样量级的硬件公司。

猜你喜欢
极客德曼智能手机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Geek?何谓极客?
是极氪 也是极客
美国女郎跟随假乐队巡演捞金的神奇故事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