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莉
尤里·舒利瓦茨193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几乎在流亡中度过了整个童年;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最终成为艺术家、绘本大师、四次凯迪克奖得主和一个永怀希望与梦想的生活者。
看来,“二战”的残酷世界丝毫没能动摇他孩提时代的内心国度。
《我房间里的月亮》是尤里的处女作,它恰恰歌颂了一个这样的儿童国。
书中的小男孩住在一座山顶的房子里。这栋小房子和别的房子没什么不同,一样有门廊,有花,有晾衣绳;房子外面一样是成人的世界,普通的世界。然而,当我们跟随小男孩走进他的房间,就会看到一个孩子自己的国度:他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有自己的山和山谷,有花有树,还有很多朋友……在这个国度,他就是国王。
小小王国里,“现实”与“非现实”共存。
太阳近在咫尺,月亮援梯可达,花盆山谷里住着居民,水壶插上旌旗就成了战舰,玩具小熊会和他讲话……只要他愿意,他的世界可以丰富和有趣到无以复加;但是,他又可以随时走出这个“非现实”的世界,一步跨过火车大炮,到桌子下、床下去寻找真实的小熊。
现实与非现实,理性与感性,时间与空间,它们浑然一体,凝缩于儿童的身心之中。这便是成人可望不可及的孩童独有的“双重视力”——他们丰富的感受性和生动的想象扩大了物理空间,使得小小的处所拥有无限的可能。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本书“太低幼”或“太没意思”,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实在是太简单了:一个男孩在杂乱的房间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突然发现自己的玩具熊不见了,然后很快又找到了。玩具熊突然开口,诉说自己被遗弃的伤心,小男孩坦诚道歉,紧紧拥抱,小熊马上原谅了他……
故事就这么没有波折、没有惊险地简单结束了。这样的故事,孩子会喜欢吗?
这种担忧,全无必要。孩子都喜欢情节热闹的故事,但那类向内的、自省的、温情类的故事,却能让他们在安静中寻找到自我的力量。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
我把这本书读给一个5岁的淘气男孩听,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竟然安静地听我读完了。半晌,他缓缓地说:“我也有一只这样的小熊,可是他不会说话。”
“真的吗?你真的从来没有听到过他说话?”我望着他问道。男孩想了想,说:“好像也说过,在我小的时候。”
这就是安静故事的魔力。我几乎可以确信,当男孩回到家里,再次面对那小熊时,他俩肯定会开始一场对话,他的世界里也肯定会升起一轮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