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黄鹂住久混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917年春天,当资耀华就要离别故乡湖南耒阳市田心铺资家坳时,一股亲切而悲凉的诗意涌上了他的心头。“山上路旁,一草一木,好像都在向我点头,留恋惜别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送他的堂哥的频频催促下,他踉踉跄跄,一步一回头,洒泪踏上了去日本留学之路。
资耀华,中国银行界耆宿,著名金融学家,金融文化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生于1900年,亲身经历三个时代,早年留学日本并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后又两度赴美国研究和考察,得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老板陈光甫赏识,历任调查部主任、天津分行经理、华北管辖行总负责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华资银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后,任上海商业银行总经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1959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主任,直至1996年去世。他是第一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民建中央常委。其专著《货币论》、《国际汇兑之理论与实务》、《英美银行制度论》、《信托及信托公司论》,大都出版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属于前沿,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理论建树和实用价值;其主编《清代货币史资料》、《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清代外债史资料》,为解放以后主要心血结晶,为金融史领域重要参考资料。
资耀华在金融文化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国内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这也是他备受世人推崇的原因。然而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他为中国培育了三个优秀女儿,她们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成名成家。资耀华一生奉行“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不事张扬,做人低调,达于极致,近乎迂阔,其在外界的名声甚至远不如他的三个女儿。
在资耀华1990年完成、2005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世纪足音——凡人小事八十年》中,有多处涉及家人的篇幅,并配有大量的图片,从中可以看出他颇重亲情,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男人。书末附有资家三姐妹的回忆文章:资中筠《残缺的追忆》、资华筠《写在父亲的回忆录再版之前》、资民筠《点滴回忆》,她们说起自己的父亲言语中都很骄傲。资中筠曾戏称“家徒四壁”,因为不挂字画也没有什么古董摆设。她说:“小时候父亲扮演的是‘游戏伴侣’,总是尽可能抽时间陪我们三姐妹玩,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从来不纵容。例如迟到、懒惰还有说谎,这些都是他极度厌恶的。所以,我们三姐妹从小就养成了严格守时的习惯,受用终身。父母离开我们的日子愈加久远,愈发感到那不成文的家训是我们挺直腰板做人的精神支柱,是父亲留给我们惟一的财富。”
父亲资耀华是一位卓然有成的银行家和金融学家,母亲童益君也是精通英文的开明女性,资家三姐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爱国,自强,理性,诚信,蔑视权贵,崇尚学问,厌恶纨绔子弟,主张女子独立。
在世人的印象中,资家三姐妹数资华筠的名气最大,因为她是一个著名舞蹈家,在网上的一份资料《名人之后》中,提到“资华筠,著名金融学家资耀华之女”。其实,资家三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灯”。
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工作期间,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1956年至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1959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了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1980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1982年至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85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二届会长。1992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演讲。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荣誉委员。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家,资中筠著有与主编《追根溯源—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书评》以及学术论文集《资中筠集》等。
在专业研究之余,她还将自己的所感、所思信笔写成散文、随笔,而且眼界开阔,题材广泛,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关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她迄今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学海岸边》、《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同时,她还从事翻译工作,译著有法国巴尔扎克的《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美国薇拉·凯的《啊,拓荒者!》,英国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在读者中有着较好的口碑。
2011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资中筠自选集》(含《坐观天下》、《感时忧世》、《士人风骨》、《不尽之思》、《闲情记美》),著名学者何方、杨继绳、余世存、崔卫平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先生擅长散文写作,名篇《我姓……》涉及到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的关于姓社姓资争论的大问题,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在这里我必须申明,我虽不记得《百家姓》中有没有‘资’这个姓,但是我确实知道中国有姓‘资’的家族。我就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一位所长姓‘资’。她姓资同我姓于完全是相同的原因。如果我的父系祖先姓‘资’,那么不由我选择,也只有姓‘资’。我也就无法因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者而拒绝‘资’这个姓了。”于先生所说的这位姓资的所长就是资中筠。
1983年,资中筠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4年获“资深翻译家”称号,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0年11月26日,她与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范曾、刘梦溪六位在戏曲、红学、舞蹈、美术以及思想史等领域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专家学者,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首批终身研究员。
顺便说一句,她的丈夫陈乐民也非常有名,两人同龄,相识相爱于维也纳。陈乐民是一位欧洲问题专家,是在中国首倡“欧洲学”观念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欧洲学会会长,著作等身。2007年6月27日,《南方都市报》以四个整版介绍了这一对文化老人、精神贵族。
资华筠1936年生于天津,自幼学习舞蹈、钢琴。195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接受过戴爱莲、巴兰诺娃、刘玉芳等名师的指导。翌年参加第三届(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集体舞《西藏舞》获金质奖章。后来分配到中央歌舞团,主演的《飞天》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二个舞蹈经典作品之一。她的名字还和一长串脍炙人口的舞蹈《孔雀舞》、《长虹颂》、《思乡曲》、《金梭与银梭》等紧密相连,获得过文化部授予的“优秀表演奖”。1992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作为“东方之子”专题报道。1997年,作为中国惟一代表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委员会,被推举为首届执委。
资华筠1987年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国民素质教育中舞蹈美育训材科学化探讨》和《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科研电视片)。她带博士,写论文,学术著作出了六、七本,《中国舞蹈》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思考》获中国文联第四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198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舞蹈生态学”。1991年,资华筠出版了《舞蹈生态学导论》,被世界人文科学研究交流中心列入1994年一百部新藏书,认为是“中国当代唯理性艺术论的代表论著”。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门学科所建立的基础理论,全面应用于舞蹈研究、教学、评论、实地考察等,经受了实践的验证,也在实践中丰富提高。2012年10月,她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合著出版了《舞蹈生态学》,三年多的写作历程,她是在与白血病、白内障作斗争中完成的。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首发式上,她坦言:“身体逐渐衰竭,思想空前奔涌,到定稿校对阶段,更是为病毒性神经炎所困扰”,支撑着她继续坚持下来的,源于周边的友谊以及思考的快乐。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认为,从翩若惊鸿的体态之美到静水深流的智慧之美,资华筠先生这种华丽的转身,体现出了大家风范,“是一位将大气、灵气和才气完美融合的大家”,“她上演了一场真正的飞天,不仅是艺术的升华,更是生命的升华”,“《舞蹈生态学》堪称中国舞蹈史上的一座学术丰碑”。
她同时还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散文家。1992年,五十好几的人率先置换电脑,成为第一批换笔者,如今她电脑打字飞快。追思感怀,艺札书评,社会杂谈,异域拾零,散文集一口气出了四本,其中《胖嫂啊,你在哪里》一文被收入《华夏二十世纪经典散文》。在她的文章里,找不到炫耀成就的夸饰之词,听不见口若悬河的卖弄或居高临下的经验传授,触目可见的多是对别的舞蹈演员艺术造诣的赞美,谈到自己时,则反复陈述自身条件不好,舞蹈禀赋平凡,接下来就尽数自己成长中有过哪些人的扶掖,字里行间充盈着宽厚惠德之美。
资华筠曾任全国政协第五至十届委员,现在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十四岁当上舞蹈演员,到耳顺之年成为我国舞蹈领域唯一兼有艺术与学术双项正高级职称者,在这条漫长的人生追求的道路上,资华筠凭藉的是顽强不息的自学奋斗。她的人生信条是“Never say too late”(永远不要说太晚)。
资民筠1938年生于天津。在她之前,资家已有了两个女儿,因此大家盼望第三个是个男孩。因她是个早产儿,助产士一下子没有看清,高兴地叫道:“是个弟弟。”可再一看不对,叹了口气说:“又是个妹妹。”资耀华听后一点也不在意,把她高高地举起来说:“我喜欢女孩,女孩子好。”这对资母来说也是极大的安慰。不仅如此,资父生怕人家歧视这个第三个女孩,一反他从不顾家务的习惯,常常来看她,甚至连换尿布的事都要过问。资父在家一般比较严肃,而对老三总是和颜悦色,眷顾有加,这也说明资耀华确实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资家三姐妹后来理所当然地“巾帼不让须眉”。
资民筠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北大地球物理系任教二十年,期间曾赴欧洲诸国做访问学者两年及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1988年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技室,担任院比较艺术中心研究员。她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艺术科技》杂志特约编委及特邀撰稿人,发表论文(包括英文)五十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她参与了二姐资华筠主持的《舞蹈生态学》的编撰工作,与海内外华人学者合著的《空间物理进展》一书,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特别奖。
由于家学渊源和姐妹互相砥砺,资民筠也爱好写作。因她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所以写起文章来相比于其他作家往往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她著有《航天器史》、《走向空间》、《科学发现及其所包含的秘学方法》、《真与美的长河》、《真与美的跨世纪交响乐:高科技文化生活趣谈》等著作,学界认为参考资料很丰富,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刻,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她还写有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等,其中科幻小说《伊甸城的毁灭》曾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
十几年前,资民筠就开始关注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以此为题写了一本小书。按照她的观点,音乐与自然之间若要发生关联必须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人类,因为音乐是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2001年美国《科学》周刊杂志重点推介的一篇研究报告却动摇了她的观点。这篇研究报告的题目叫作《自然的自然音乐与音乐的自然》,是由几位在音乐学、心理学、生物学和海洋学等不同领域工作的学者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是:除了人类,在其他生物中也有音乐的存在。循着这个线索,2011年,资民筠与中央音乐学院韩宝强博士重新写作出版《音乐与自然》。不妨摘选一段供读者欣赏:“音乐存在节奏合乎人的自然,而节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自然,比如餐厅中常常有音乐伴奏,曲目的选择则很有讲究。宴席通常在节奏缓慢的抒情音乐伴奏下进行,这音乐使人悠然自得,大家边进食、边聊天,愉快和谐。情侣们坐在有抒情音乐伴奏的餐馆中,更增加了几分柔情蜜意。但是快餐店却万万不能用这样的音乐带,否则用餐者进餐速度上不去,其结果是餐桌老是空不出来,于是快餐店的生意会大受影响。事实上,快餐店老板们早就注意到音乐节奏对人的行为节奏的影响,他们总选用快节奏的轻音乐作餐馆的环境音乐,在这种音乐节奏的影响下,用餐者的进食速度自然而然地快了起来。”这样的文字是不是让人感觉身心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