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洪波:走过神奇天路的志愿者

2015-09-10 17:14谢玉婉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5期
关键词:格桑花助学志愿者

谢玉婉

曲麻莱,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黄河从那里奔腾向东流去……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度,人们给了它这样的感叹——“天上的曲麻莱”。2665公里,是曲麻莱到安徽省合肥市的距离。2014年12月30日凌晨4点,5名藏族老师带着31名藏族小学生,走出高原跨过大山,历经50多个小时,平安抵达合肥。

站台上,一个40多岁的女子激动地迎上前,与师生们亲切相拥。她就是洪波,一个朴直、爽朗,有着西部情结的心灵“行者”。她还是中国著名民间助学组织——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的创办人。这条连接内地与青藏高原2000多公里的慈善天路,她再熟悉不过。10年来,她穿梭其间,用良知和爱心丈量了这条神奇天路的每一寸土地。

赋予,用心才能听见

雪山、圣湖、草甸、险峰;寺庙、金顶、袈裟、经幡;天与地的恢弘、人与自然的和谐;淳朴的民风、深厚的藏文……1996年,27岁的洪波第一次踏上西藏,就被那片雪域神土征服。此后,她每年都会背上巨大的旅行包,带着朝圣般敬畏的心前往藏区感受那里的神奇。她说:“我不是一名朝圣者。但是,面对藏区,我却一次次禁不住泪满眼眶……”

渐渐地,洪波觉得单纯游玩还缺点什么,她想为西藏做点事。一次,洪波在网上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招募志愿者,她毫不迟疑地递交了申请,并顺利通过选拔,于2002年5月作为第一批全国招募的志愿者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40多天的志愿者经历让洪波体会到了什么叫艰苦,她由衷地感慨:“这段经历,让我的忍耐力被无限扩大,打那以后,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2004年,一次甘南藏族自治州之行,犹如命运的召唤,让洪波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

那天,呼吸着甘南草原清冽的空气,放眼遍地盛开的格桑花,洪波一刻不停地拍着眼前的美景。突然,有人拉了一下她的衣角:“阿姨,刚采到的虫草要不要?”洪波低头一看,是两个衣着单薄、只有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们把攥成拳头的小手伸到洪波眼前慢慢打开,露出了两根虫草:“阿姨,这是我们自己挖的。”

小姐妹叫卓玛草和拉毛草,她们父亲早逝,母亲靠给别人洗衣、放牧养家,而姐妹俩的学费,全靠她们自己挖虫草来挣。已为人母的洪波听了她们的讲述,内心十分震撼,她紧拥着小姐妹说:“好孩子,阿姨不要你们的虫草,阿姨给你们出学费,上学读书……”

当晚,洪波留宿在两个孩子家里,悉心指导卓玛草和拉毛草完成作文和数学作业,还给她们讲自己旅途中有趣的见闻。

卓玛草和拉毛草得到了资助,可是草原上其他贫困的孩子呢?谁来帮他们一把?

这个念头,从此盘绕在洪波心头。回到合肥,她先拉着好友刘祎负责筹集捐助款,自己则像着了魔似的,数次深入西部高原进行实地调查,足迹踏遍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没有汽车坐时,她就坐摩托车、骑马、步行……就这样一所所学校、一户户人家地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次努力,让70多个贫困孩子得到了资助。

2005年2月19日,在从事网络工作的志愿者于锋的帮助下,经过众人的努力,“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开通了。从那以后,洪波的生活重心就落在了推广“格桑花”的助学活动上。她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和志愿者们一起,在各大贴吧、QQ群宣传西部助学,还印制宣传册在小区、店铺、路口发放,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无论和别人说什么事,我都能绕到格桑花助学的话题上。”

洪波自己也没想到“西部助学”这件事,让她执着痴迷了10年。和她的坚守一起成长的,还有卓玛草和拉毛草小姐妹。在洪波的资助下,姐姐卓玛草考取了甘肃省畜牧学院,妹妹拉毛草也即将参加高考。

如今的卓玛草也成了“格桑花”志愿者。每到寒暑假,甘南无边的草原上总有她走家入户助学调查的身影。卓玛草对此深有感触:“‘格桑花’让我懂得,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地付出,在社会关爱中成长的我很幸运。即使将来我不能成为像洪波阿姨那样优秀的人,但我可以用行动赋予爱,把爱传递下去。”

慈善,原来可以蔓延

2010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心急火燎的洪波第一时间冲向灾区,她要去找“我们的孩子”。当看到周围的建筑物都碎成瓦砾,而由“格桑花”捐助建设的玉树福利院仍屹立不倒,100多个孩子安然无恙时,洪波与福利院院长德勒紧紧相拥,放声痛哭。

也是在这一年,凭借多年在青海地区从事慈善事业的良好声誉和经验,格桑花筹款1000万元,志愿者人数达到顶峰。

可是,随着宣传力度加强,志愿者和捐助者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随之出现了。一天,洪波在论坛上看到有网友抨击“格桑花”财务作假,她立刻回复“我们每一笔捐款都会第一时间公布在网站上。”但该网友根本不理会。洪波感到很委屈,半夜打电话向好友哭诉,说自己不想再做下去了。好友问:“这么轻易就放弃吗?你问问自己的内心,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洪波的心情平复下来,她想: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让贫困孩子有书读。如今,愿望正在实现,我又何必在意外界的议论呢?

从那以后,洪波不管听到怎样的质疑,都会告诉自己:“做慈善,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如果流言能轻易让你停下手中的事情,那只能说明你的心还不够坚定。”

聚沙成塔,这个没有任何官方和企业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网络平台,汇集普通人的爱心捐助、组织志愿者服务,短短6年时间,吸纳了4500万元的捐款,结对捐助2.4万多人次,还多次为西部偏远地区学校和福利院援建配套设施、发放生活用品。被资助的孩子们不知道志愿者们的姓名,但是只要看见“格桑花”的标志,都会热情地叫他们:“格桑花叔叔、格桑花阿姨。”——这是一个奇迹。

而对于一个全国性的“草根慈善组织”来说,要实现这个“奇迹”,格桑花的运行模式必须科学规范。

“格桑花”承诺:每一笔善款去向可查,明明白白;每一个孩子都能跟踪反馈,清清楚楚;阳光操作,严格自律。为了这个庄重的“承诺”,“格桑花”首先要保证被资助生源资料的可靠性。每年,洪波都会把年假攒在一起亲赴捐助地考察。而每一次考察,都在挑战着洪波和志愿者们的泪腺。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乡家访中,一个叫仁增拉毛小女孩的生活状况,让洪波和志愿者们震惊。仁增拉毛是个孤儿,她的床就摆放在牛粪房里,肮脏的铺盖堆在墙角,晚上睡觉再拉出来。这个不幸的孩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看着眼前的场景,洪波流泪了:“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尽管帮她解决了学费,却没办法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像仁增拉毛这样的孩子,“格桑花”们每次进藏都会遇到,而每一次他们都忍不住把口袋里的钱留给孩子,以至于“格桑花”们每次去考察都会提前买好回去的票,不然最后连返回的路费都付不起。

同样,为了对每一笔善款负责,洪波和“格桑花”的伙伴们一次又一次坐着闷罐车,带着捐助物资在藏区奔走,把捐款送到被捐者手中。一次,在黄河源头曲麻莱县发放助学金的路上,车突然陷进泥坑,大伙忙了两个多小时,也没能把车开出来。一筹莫展之际,得到消息的当地20多名藏族汉子匆匆赶来,衣服都未及脱,齐刷刷跳进冰凉刺骨的河里,硬是用麻绳把车子拖了出来。事后,“格桑花”们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只是说:“你们是来帮助孩子读书的,不能耽误你们做大好事!”

格桑花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笔钱的捐款者,在“格桑花西部助学网”上公开所有捐助信息,甚至包括一分钱的捐款人——

“2011年11月14日:李胜军,西部助学项目,捐款0.01元;2011年11月18日:牟浩,为西部孩子创造一个‘明天’项目,捐款0.01元……”并且,受资助领款表上必须有家长、孩子、老师、助学义工或当地联系人签字,学校盖章。

“我们是把自己剖开了给公众看。”洪波说,“每一笔捐款都代表着一个善良的念头,再小额的捐款,‘格桑花’都不敢怠慢。只要干净、透明,就能赢得大家的信任--这就是‘格桑花’的生命力!”

由于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注册地在青海、受助地在青藏地区,核心管理成员在合肥、常州、上海,志愿者则遍及全国各地,身为医院审计科高级审计师的洪波明白,必须在管理上下大功夫。她们引进第三方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对“格桑花”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进。2012年2月,“格桑花”被《中国慈善家》杂志列为2011年度推动中国慈善的十大机构之一;2013年4月,“格桑花”获民政部评选的“全国优秀志愿者工作案例”评选一等奖;2013年10月,“格桑花”获得第三届青海省诚信奖十佳社会组织;2014年2月,洪波本人入选为“中国好人榜”和人民日报社评选的“2014年度责任公民”。

行善,路遥方显笃定

洪波从来都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将“格桑花”做成老百姓自己的草根慈善组织。她认为“格桑花”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完完全全由普通老百姓发起、组织、运行,让大家看到,普通人的爱心可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10年坚守,“格桑花”从个人爱心捐助品牌,发展到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再成长为著名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10年来,“格桑花”为西部少年儿童教育募集各类物资和资金7000余万元,近22万名西部少年儿童得到帮助;通过“格桑花”捐款捐物的慈善人士超过20万人次,捐助人来自各行各业,遍布海内外。

10年时间,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格桑花”自己。在积极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洪波也开始进一步思考:“仅有物质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要让那些孩子树立信念,拥有梦想。”

2014年3月,“格桑花”启动“在观影中成长”项目,100部中外优秀影视作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曲麻莱县的措池村寄宿小学是最早一批观影试点的学校。一顶帐篷、一台电视机、几个板凳,就成了简陋的电影放映室。孩子们兴奋地围坐在一起,《狮子王》、《功夫熊猫》、《放牛班的春天》……一个个生动美妙的电影故事,打开了孩子们无限想像。

“走进藏区还不够,还应该让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格桑花”们决心为孩子打开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在合肥“格桑花”的努力下,首届“格桑花安徽数学探索营”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开营。洪波在合肥迎来了她的“孩子们”。

笔者看到洪波时,她正为孩子们沐浴。快乐的笑声、相拥的嬉闹,她和孩子们是那般亲密无间。“没想到数学探索营的项目实施成果这么好!”洪波眼里闪着光,“短短3周,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有变化。”

“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他们眼下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树立信心,营造梦想。”有个叫西群的男孩,刚来时摸底测试只有25.5分。其实他非常好学,经过“格桑花”老师的指导,后来他的测验分数达到了90分!阿吾尕义是这次数学营中数学底子最薄弱的一个孩子。刚到合肥时,他常躲在角落低头不语。老师们没有立即从教学入手,而是请他讲看电影、参观科技馆后的感想,鼓励他树立信心。很快,小阿吾尕义不仅能独立做出题目,还主动要求老师多出题给他做……

在“格桑花”们眼里,这些孩子原本就是草原上的雄鹰,拥有最强健的翅膀,他们只需在身后轻轻一推,便可以助其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由于在助学事业上的突出贡献,洪波被推选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的候选人。然而就在评选开始前夕,洪波给节目组打来电话:“你们说我创办了中国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我担当不起,能不能把‘最大’二字去掉?另外,能不能让‘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的志愿者作为一个团体参评?因为这其中还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不是我一个人能够代表的。”

尽管洪波最终只是候选,可是,还是有人感动于她的事迹为她写下——

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动中国,她选择了帮助西部的贫困学生,用她的真心和互联网。她真诚,因为她将她的心牢牢系在西部贫困孩子的身上;她卓绝,因为她懂得使用互联网去网聚人的力量。

洪波,这名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站的发起者,通过互联网已经为西部省市的藏、汉、回、土等民族贫困学生提供了资助。在同一片蓝天下,“格桑花”犹如一条温暖的纽带,将东部和西部人们的心联系在一起。

不进行媒体宣传,不举行捐助仪式,不接受外界褒奖,这个身材娇小、已生出丝丝白发的女工程师低调得不能再低调。每每有人问她:“你这么做值吗?”她总是一脸满足地说:“慈善不是作秀,我需要的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我得到了。这,还不够吗?”

和她同样低调的还有她的家人。十年助学路,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洪波走不到现在。而身为高校老师的丈夫,十几年间默默承担了家中大小事务,还义务担当了“格桑花”在合肥的办事员,可在“格桑花”的志愿者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他就是一个很普通很低调的人,我是‘格桑花’的志愿者,他是我的志愿者。”说话间,洪波一脸幸福。受母亲的影响,今年上大二的女儿也开始参与到“格桑花”的队伍中,2014年暑假,她作为志愿者工作了1个多月。

“感谢遇见你们,感谢你们让我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位“格桑花”志愿者的心语,也说到了洪波的心坎里。她的“格桑花”之家默默地为千里之外、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儿们”奉献了10年,将来还要继续用爱浸润这条暖暖的慈善天路。她相信,这是一条回家的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心灵回归精神家园的朝圣之路,远在天边,近在心里……

(责编/邓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

猜你喜欢
格桑花助学志愿者
送你一朵格桑花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小小格桑花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又见格桑花
高原开遍格桑花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