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2015-09-10 07:22:44徐东
大众健康 2015年5期
关键词:依赖症过度心理

徐东

无论在公交车上、聚会还是独处,即使在很庄重、隆重的场合如会议上、婚礼上等,都有很多的“低头一族”。网友李先生爆料称:“挺隆重热闹的婚礼上,一些来宾的眼睛只盯着自己的手机,乐此不疲地刷屏、聊天,隆重的婚礼氛围难以感染他们。最离谱的是当新郎新娘走近答谢时,有人竟错拿手机当酒杯,喊干杯。”手机怎么有如此魔力,牢牢地抓住了人?面对手机的诱惑,该放下时,你能放下吗?

图/CFP

“手机依赖症”并非临床疾病

唐先生因为工作关系,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手机铃声总响个不停,不断打进打出的电话也让我感觉生活很充实。”最近业务减少,唐先生的电话少了许多,有时甚至没有电话,他突然感到不适应,整天坐立不安。

小石是一名大三学生,总沉迷手机,花了很多电话费,还影响了学业,期末几门功课都不及格了。家人认为他有手机依赖,他本人也承认自己好像存在问题,同意更换了功能简单点的手机。

那么唐先生和小石的情况,算是手机依赖吗?

一般来讲,依赖是指对特定的依赖物的耐受性发生变化或离开物质后心理、身体出现不适,并影响工作生活的状态。约定俗成的“手机依赖症”则是指过度使用手机,离不开手机,而一旦离开手机出现心理、躯体不适或其他人际问题的过程。唐先生手机使用中断后,导致心理不适,有依赖的特征。小石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是个问题,也想改变,似乎也难改变,同时影响了学习,小石对手机的依赖很明显。

手机依赖并非临床意义上的疾病或障碍,与网瘾一样,手机瘾或手机依赖症从未列入精神科诊断条目。就成瘾、依赖疾病特征来看,医学关注的是那些对人体有直接作用的有害物品的滥用与依赖,如酒精、药品、毒品问题。有些看似与手机依赖有关的一些严重问题或症状也许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形式,也许能归纳入冲动、控制障碍等诊断形式,但这些诊断并非仅依靠单纯的手机所表现出的问题做出的。相对来讲,手机依赖症则是一种行为瘾,人们原本为了获益,过度使用进而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

怎样判断自己有无“手机依赖”?

有人罗列了许多“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形式,如,不管在什么场合,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上。吃饭、走路、洗澡、上厕所时都要带着手机,晚上深更半夜的还在看“微信”,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短信等。

其实,这些都是过度使用手机的一些行为表现形式,对于手机是否依赖还是要看人的一些其他感受。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有无手机依赖?不妨结合下面的具体问题评定一下,如果你出现下面的问题超过一半,就要警惕了: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或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感受,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出席一些重要的场所或要求关闭手机,有难以适应的感受或仍在使用。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或没电?

7.你是否觉得使用手机有些过度,有改变的要求而难以改变?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为什么会形成手机依赖?

没有电脑,网瘾无从谈起;没有手机,就不会出现手机依赖。难道是电脑、手机的错吗?显然不是。之所以会形成手机依赖,是因为手机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手机的过度使用、难以割舍手机情怀等就与手机一起“捆绑销售”给了人们。

过度使用:伴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与扩展,人们已经无法离开手机这个贴身的“宠儿”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强度越来越大,对有些人来讲甚至是过度使用,被手机奴役或捕获,这也是手机依赖形成的前提基础。

心理作用:一些人一旦脱离了手机,哪怕只是暂时的中断,由于使用手机的行为惯性被干扰,心理上就会有些不适感。使用手机越多,习惯性越强,不适表现越严重。这也是成瘾、依赖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所在。

人文因素:一些年轻人,如大学生和白领等文化程度高,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是手机各种功能的体验者,他们对手机的使用欲望更大,更容易害怕没有手机的日子,也是手机依赖症的主要群体。

个性特征:自控力差、对手机缺乏“免疫”的人更容易中枪。自控力差的人很难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转移出来;固执、偏执的人总期望从手机纷杂的功能中获取些什么;内向、缺乏自信的人缺乏对外交流的兴趣,更容易使用手机交流。

“手机依赖症”有哪些危害?

手机依赖症尽管不是一种明确的疾病范畴,然而“手机控”、过分使用手机等也会给身体、心理乃至人际社会关系等带来一系列影响。

身体方面: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造成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假性近视等。沉迷手机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律,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机体内平衡,从而影响集体的免疫力、抵抗力等。

心理方面:长时间使用手机,尤其利用手机玩游戏等很容易让人持续紧张,头晕脑胀,注意力狭窄,反应减慢。长时间用手机,一旦手机远离,就很不适应,就会出现焦躁、郁闷、不知所措等手机依赖症状,影响情绪。钟情于手机交流还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问题:过度使用手机占据很多时间,而难以割舍手机更会让你忽略他人的存在而影响人际关系。有报道称,一位老人在家庭聚会时,因为孩子或年轻一辈全都低头玩手机、打游戏,各顾各的,不和自己聊天,自觉冷落了自己,一气之下,摔盘离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网友们的调侃之言正是一些“手机族”带来人际关系问题的真实写照。

蜜蜂效应问题:如果开车、走路总在打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也会有安全问题等。

如何应对手机依赖?

人们都在使用手机,过度、无节制使用手机会带来一些问题,而一旦离开手机,就有不适感等依赖反应,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上述方面求得平衡。

1、正常化:手机依赖并非一种明确的疾病,大多与过度使用有关。每个人情况不一,使用手机的情况也就不同,什么是过度使用难以有一明确的量化标准,也许许多人都会遇到所谓“过度”的情况,对此,人们要正常化看待此现象,放松而不要背负担。

2、不过度使用手机:尽管手机方便快捷、功能丰富,人们很难控制手机的使用,然而人们要有不过度使用手机的意识,尽量减少使用量和使用时长。

3、注重感受:如果使用手机使我们很疲乏,心理上离不开手机,离开手机甚至出现焦虑、烦躁等,由于用手机影响了生活,那我们就要主动应对了,因为过度使用真的成了问题。

4、充实生活:手机只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

5、采取一些限制使用的方法:对于一些自控力弱的群体,如学业很重的中小学生最好不带手机,或限制使用;有些严重沉迷使用手机的人,可以更换功能简单的手机,或不带充电宝,或把手机放在包中远离视线等。

6、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一些人会因为过度应用手机影响了学业、工作或生活。这些情况下就要接受心理服务,需要甄别是过度使用问题还是其他问题,以有效应对。

猜你喜欢
依赖症过度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16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32
摆脱依赖症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世界博览(2016年23期)2016-12-19 07: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