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父母,别让分离危及留守子女心理健康

2015-09-10 07:22蓝风
妇女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儿童孩子

蓝风

据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因缺少关爱,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权威医疗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实,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已不用再为温饱发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只顾挣钱养家而不顾孩子心理健康的层面。与其把孩子撂在家里自己常年外出打工,只为挣一笔钱养大一个心理不健全的孩子,还不如多关心关心孩子,哪怕少挣一些钱也要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作为打工父母,该如何从心理上关心、教育孩子呢?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又该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做些什么呢?

迷失的花季少年

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日渐显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4年8月,福建莆田14岁留守少女产子的新闻让人痛惜。8月16日凌晨,福建莆田儿童医院接治了一名因肚子痛看急诊的女病人小杨(化名),小杨身边有男朋友小蒋陪同。据小杨说,她18岁,已经怀孕8个多月,医生于是让她住院观察。然而,在小杨办理入院手续时,护士发现她身份证上显示的年龄为14岁,尚为未成年人。院方很重视,在小杨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男婴后报了警。随后,孩子的父亲小蒋被警方传唤。

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当了妈妈,面对媒体的探询,小杨怯怯地解释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月经不调,直到怀孕7个多月才知道“有了”。

孩子的父亲小蒋20岁,四川人,在福州打工。两人是在一年多以前认识的,不久就同居了。小杨发现自己怀孕7个多月后,到福州找到小蒋,两人决定做人流手术,可1.2万元的高昂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且,医生也告诉他们,做人流可能有生命危险。无奈之下,小杨才决定生下孩子。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生理、心理上的反应都应该第一个告诉母亲,而小杨怀孕7个月了却浑然不觉,发现怀孕后也不敢告诉父母,只因其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远在上海做生意,她跟外婆住在福建老家,平时很少有机会跟父母见面,只是偶尔电话联系。

像小杨这样早恋的留守儿童不是个案,媒体上相关报道不断:重庆江津15岁留守女孩早恋私奔,妈妈无奈辞职陪伴;武汉留守女孩早恋退学;四川广元14岁女孩早恋遭家人反对躲进“男友”家……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事女孩都是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都让她们渴望父母关爱。缺少了这份关爱,她们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找,假如正好碰上一个关爱她们的男性,就会发生早恋。

如果说这些女孩的早恋还只是让人痛惜的话,发生在广东省东源县一名留守女童身上的悲剧则让人触目惊心。

正值暑期,在广东省东源县打工的杨某夫妇,将孩子们从广西老家接到了身边。平时他们上班,孩子们在家里玩。有一天,杨某回家发现,自己9岁的女儿媛媛躺在楼梯口,脑后有一摊血迹,而11岁的儿子生生正用拖把清理血迹。杨某当即将昏迷不醒的女儿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媛媛有13根肋骨骨折,左肱骨骨折,右肺挫伤,脑震荡并伴重度贫血,生命垂危。进一步检查医生还发现,媛媛左肱骨和部分肋骨骨折的地方已长出骨痂,说明媛媛在三周前已经受伤。除了骨折,媛媛脸部、腿部、背部总计有10多处刀伤,伤口暴露,肌肉已变硬,均为陈旧性外伤。因受伤时间较长,媛媛左肱骨和肋骨骨折处已经畸形愈合,不能通过手术矫正,只能恢复治疗。而即使恢复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这个9岁女孩的左臂也将落下残疾,正常活动会受到影响,胸部也会变形。

由于事发蹊跷,医生报了警。女孩的母亲杨某这才不得不道出一个惊天秘密:媛媛是被她11岁的哥哥生生打成这样的!

面对警察,生生承认是他打了妹妹,原因是妹妹经常和他争抢东西,不听话,不愿意做家务,搞得他很“恼火”,于是他就用刀划媛媛的脸、背和腿部,用刀背或木棒敲打她。他明确表示恨妹妹。

据生生的母亲说,生生不仅殴打妹妹,还经常对家人施暴。他曾经用木棍殴打奶奶,将奶奶额头打肿。杨某责备他,还被他拿菜刀威胁。杨某无奈地说:“孩子们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甚至话都不太爱说,对我们刻意回避。”

心理医生初步判定,生生已经有暴力倾向。作为留守儿童,生生在老家经常受到表哥和同学的暴力欺负,但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关爱与帮助,久而久之,导致他内心十分脆弱,需要用暴力来伪装自己,所以才去欺负更为弱小的妹妹。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2014年春节前夕,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自缢身亡的惨剧让人痛心惋惜。

据有关媒体报道,自缢的少年小林父母离异,都长年在外打工,小林从小跟外公外婆生活在舅舅家。2014年1月20日,小林放寒假当天,大部分同学都有家长陪同去拿成绩单,而小林却形单影只。他成绩不好,语文只考了40多分,情绪有些低落。恰好,那天小林的妈妈给外婆打电话说不回家过年了。外婆告诉小林这个消息时,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当时小林并无异样,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吃饭,眼睛直勾勾地望向厕所。不久,外婆洗碗出来时发现小林不见了。等她找到小林时,他已经用一根编织网兜的塑料绳在厕所里上吊自杀。

家人遍寻小林生前的生活、学习用品,没能找到他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在千家万户喜迎新年的时刻,这个9岁男孩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其实,当我们搜索一下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不难发现这样的惨剧并非偶然。2008年,安徽某地一名12岁少年在祠堂附近自缢身亡,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2010年,陕西扶风5名小学生喝农药自杀,其中4名是留守儿童;2011年,西安蓝田一名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

中国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正值青春期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杀念头的概率高于正常儿童。一幕幕惨剧,不仅是一个个家庭之痛,更是全社会之殇!

孩子心事有谁懂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和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心里都会很难过。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身边,哪怕我犯错了他们骂我,甚至拿棍棒‘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也不愿意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家里……”这段话摘自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表达了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处在从少年向青春期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复杂而微妙的,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然而,许多父母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挣钱养家、改善生活,很少关注自己外出打工后,孩子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深夜里幼小的心灵会承受怎样的煎熬,在看到同伴们和父母快乐玩耍时会忍受怎样的酸楚。

因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及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了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如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周围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等等。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变得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据调查,全国现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超过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最为突出的是因缺少沟通而性格内向孤僻,以及未能及时矫正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广东12岁留守少女菲菲患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菲菲9岁那年,父母外出做生意,她被留在肇庆老家与奶奶一起生活。菲菲乖巧懂事,从不叫人操心。父母把她留在家里很放心,很少回家探望,连电话也很少打。可两年后,菲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她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面对陌生人以及陌生环境感到紧张、害怕,经常无故旷课,还对家人大发雷霆,拒绝跟母亲交流,表现出对母亲的仇恨情绪,甚至打骂母亲和奶奶。经专业机构诊断,菲菲患了精神分裂症,其行为及心理异常与她的“留守”经历有密切关系。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据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明显高于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因疏于管教而性格偏执、容易冲动也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两年前发生在山东菏泽的16岁留守少年汪某以暴力手段两天三次抢劫的案例,曾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广大农村,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祖辈们,大多受教育程度很低,观念陈旧,且不说辅导孩子学习,就是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与时代不合拍的。祖辈大都溺爱孩子,极易导致孩子任性、唯我独尊,尤其有些老人,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还爱护短,会进一步导致孩子排斥父母或其他人的批评与管教,形成偏执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因情绪欠稳定,意志薄弱,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容易情绪失控,冲动行事,甚至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出现攻击性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曾连续破获两个团伙抢劫案件,涉案嫌疑人近20名,全是“90后”。其中一个11人抢劫团伙,部分成员沾染了吸毒恶习,为购买毒品先后抢劫10余次。而涉案嫌疑人均曾是留守儿童,其中大部分由祖辈带大。

此外,因缺乏关爱而自卑无助、内心迷茫、自暴自弃,也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几种心态。父母不在身边让留守儿童感觉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及孤独无助心理,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逃学甚至辍学,以致过早地踏入社会。小祥是湖北鄂州的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上小学五年级。前不久,小祥的老师给他远在重庆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回家一趟,因为小祥要辍学。老师说,小祥逃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每天都是被奶奶“押”着去上学,但还是经常中途一下课就不见了人影。老师找他谈心,他低着头说:“我反正成绩不好,读下去也不会有出息,还不如让我出去闯闯。”说这些的时候,小祥一直用手指捻着衣角,似乎在掩饰内心的自卑、无助与迷茫。老师责怪家长只知道挣钱不关爱孩子,家长却十分委屈:“我们隔三岔五给他寄衣服寄文具,难道还不够关爱吗?”小祥的奶奶也很委屈:“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他做一日三餐,一天来回几趟接送,对他还不够关爱吗?”老师说:“孩子不是小猫小狗,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他们还有高级需求,比如朝夕相处的陪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鼓励的话……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的。”

亲情抚慰是良策

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孩子的成长特点,是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孩子一生的心灵牛奶。

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不再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最期待五类关爱:

情感交流 在留守儿童的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频率最高。他们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而大多数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上的健康,以及人身安全问题,很少关注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道德引领 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不知不觉中,身上原本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就会加重或催化,成为真正的问题。

学习辅导 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表示,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人大都难以提供帮助。这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他们渴望有人及时给他们释疑解惑。

生活照顾 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年纪大了,照顾多有不周。这些孩子在生活方面还是存在某些困难,需要得到精心照顾。

安全保护 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孩子的安全自然受到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姜勇认为,正确的早教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人格健康。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是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工具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一方可选择就近在本地务工。

二是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娱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应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采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各地也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如作为亲情替代性措施的“代理家长制”,最早出现于留守儿童较多的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政府动员当地社会上有爱心的人组成关爱队伍“一对一”帮扶孩子,其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而且投入比较少,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因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逐渐得到推广。后来一些农村学校也倡导“代理家长制”,鼓励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完全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还有河南省信阳市针对留守儿童创新实施的“心之家”活动。当地妇联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建设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心之家”,包括新建或在有改造意愿的学校援建宿舍楼、餐厅,购置床、餐具等日用品,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老师当妈妈,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这些措施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有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努力改变打工父母与孩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现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为壁垒,尽量满足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需求,同时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尽量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心理儿童孩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心理小测试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