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又来到了中国,他在30年前的著作《大趋势》里预言的十大社会趋势,据《金融时报》证实都已一一实现。
30年前,奈斯比特便预测,“一个网络组织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中心。等级制度迫使人往上爬,而网络组织则将权力赋予他人。”这不就是当下“去中心化”、“个体崛起”的表述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奈斯比特就已经预测到了权力的去中心化,而我们还在这一期主题策划里讨论企业领导人如何集权与掌权,是否显得有些落伍了?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企业引入现代管理制度还不到30年历史,相对西方企业我们的管理水平还处在“昨天”阶段。尽管海尔这样的企业已经做到了“小微组织化”、“打破中间层级”,但有多少企业家敢向张瑞敏一样把重锤砸向现有的组织架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刚刚走上现代管理之路,现在又要把一切规则都打破,小微组织成了各自为战,去中心化成了一盘散沙。
站在昨天看明天,似乎一切都是先进的、正确的,但对大多数企业家,特别是传统企业家而言,他们看得见明天的趋势。但昨天明天之间的鸿沟,让他们无法像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一样拥抱未来。
进化,还是被抛弃在旧时代?没有人愿意选择后者,但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后天观,正如奈斯比特做的那样,只有找到那些即将实现的趋势,循着灯塔前进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未来每一家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企业组织从结构趋于解构,个体和社群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后天很美好,但今天和明天是残酷的,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看到后天的太阳。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以终为始的后天观,站在后天回望明天,倒排时间表,根据未来趋势配置资源。也许所有的规则都会在后天被打破,但我们依然需要那些即将被打破的规则来帮我们度过今天和明天。
我们需要系统化思考的后天观,“互联网+”正热火朝天,把企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只是明天的战略。产业互联网正在替代消费互联网,未来每一家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任何人、任何物都是在线互联的,如果只是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手段会有后天么?
我们还需要可执行的后天观,马云说绝大多数人都会死在明天晚上。再美的战略设计,也取决于“执行力”是否到位,只有可以落地与执行的后天观,才有可能让我们挨过残酷的今天与明天。
奈斯比特说,“你们以为我预言的都是未来,其实我只是把现状写下来”。未来早已到来,你的后天观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