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 时评家
22 年前笔者访问瑞士苏黎世,时差没倒过来半夜3点爬起来看电视,碰巧看到“中国专栏”。片头是身着旧中山装、卷着裤腿的老头肩挑粪桶上山的画面,感到有点怪怪的;次日参观博物馆,遇上一群嘻嘻哈哈的孩子,同他们簇拥照相,甚是融洽。临别时一个个挥手,大声喊道:“沙扬那那!”一下让我们哭笑不得;接着是参观国际博览会,大厦前牵出上百面五颜六色的三角旗,半天找不见一面五星红旗……瑞士手表、雀巢咖啡在中国热销了好多年,但瑞士人民对俺们竟如此“有眼无珠”!不是1945年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吗,大国身份哪容漠视;恢复联合国地位已22年,改革开放也已14个年头,堂堂大国受此等冷遇,简直岂有此理!
然而当时间再前行20年后,巴拿马运河挤满了中国货轮,印有China标签的商品出现于亚非拉美市场,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于是大国地位、大国心态、大国气魄、大国风范、大国尊严,也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其实大国的形象,并不仅靠公布的GDP数字撑起,中国的GDP中的“虚胖”,是每一名实际操作者与旁观者都“你懂的”;何况14亿人均GDP,仍排居于 100位上下;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至今令国人头疼不已;而“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的“老大难”仍困扰着国人,科技创新、社会管理、文明道义力量的力不从心,都表明大国与富国,与强国,发达与发展,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18年前在洛杉矶, 友人指着山上大片豪华别墅,说“新移民”一次性现金付清购房令老美咋舌;18年后才毕业的小伙开着宝马上班,令国人瞠目;而五星级政府大楼拔地凌空,大国、大城、大市的气派,提前到来让国人心惊;到如今反腐卡车拖巨贪家藏的成亿现金、万瓶茅台……不能不促人肃思“咱们的大中国”面临的课题。
时至今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依然满布于政府和社会的敏感神经末梢。某些人渴望被西方承认、接纳甚至鼓励,同时又严格拒斥西方的价值观;中国公民涌出国门周游世界,但某些游客的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随便插队又令“礼仪之邦”形象受损。当马云用流利的英语与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侃侃而谈,姚明、李娜入选《时代》封面誉为“民间大使”,其实影响力并不亚于一座孔子学院。
很欣赏“第一夫人”得体的端庄秀雅、亲和平易;也激赏傅莹、华春莹“二莹”应对裕如、刚柔相济的外交风度,与那种“硬戳戳、恶狠狠”的红卫兵语言风格有云霄之 别,是真正的“大国风范”的应有之义。因而如何以大手笔,大担当,大情怀,大目标,坚持战略运筹,搞好顶层设计,秉持理性思维,远离极端惯性,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如清华老校歌中所唱:“立言立德,无论东西”,那么民富国强的大国,也就水到渠成。
真想不到,办一个小微企业要缴纳如此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虽然免征了4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但对小微企业征收的费用项目还是如此之多,而对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征收的费用还会有多少项呢?为什么国家不能把对企业进行的各种收费合并成几个项目(最好是只有一个项目,就像明朝张居正搞的 “一条鞭法”),这样做即使收费总额不减少,但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因缴费而花费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办公费用。
—任立春(读第2期资讯《财政部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基层政府“吃垮”餐馆这种看似荒诞的故事,对于那些倾注全家心血和经济能力谋生路的餐馆老板来说,不仅未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从80年代的万元户沦为今天的贫民,这不仅是讽刺剧,其背后的深层意味足以让人惊心。笔者认为,现今的基层政府在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坚决贯彻中央对于公款吃喝、厉行节约之风政策之余,对于历史欠债,也要勇于承认,尽最大努力补偿当事餐馆经营者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补偿,更是政府信用的重建。
—小紫荆(读第4期《镇政府和被“吃垮”的餐馆》)
这档“真人秀”节目我也有看,每当看到这样欺凌弱势的场景出现在电视荧幕时,我们都会破口大骂,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可当现实生活中偶遇类似场景时,我们却惯以旁观者身份出现,静观事态发展,而很少试过将正义感表达出来。有正义感固然重要,可将正义感表达出来才更有用,也许它就会改变事态的发展。所以,与其说“真人秀”告诉我们什么叫正义感,不如说它鼓励了我们表达正义。
—林盛发(读第4期《正义感的起源》)
去年一直有关注多起重大冤假错案的纠正,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是,法庭审判本是把守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但不重视律师的辩护权利的庭审,就不能真正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法官把律师赶出法庭”的做法太过简单粗暴,律师与法官本不应是相互对抗的关系。在现代司法环境下,不能简单地把律师当作“麻烦制造者”,就如最高法首席大法官周强所说,“让律师充分发表意见,有什么坏处?多听听意见不是好事吗?只要遵守法庭规则,充分听取双方处境,对公正司法非常有好处……”
—曾徐凤(读第4期《法官与律师,错位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