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晖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链接1:
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的作者加里·斯莫尔,将人们分成两个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手指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后者的大脑和前者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网上阅读方式改变我们的大脑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进行的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书中说,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卡尔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是研究阅读的权威专家,她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有科学家指出,数字阅读是“F形阅读”。所谓“F形阅读”,是用字母F模仿数字阅读养成者的眼球活动轨迹,看任何读物都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这已经是不少人下意识的阅读习惯。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链接2:
深阅读为什么可以使人更聪明?
深阅读——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我们应当像保护古建筑或重要的艺术品那样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小说、诗歌和其他文学类型,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的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智能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而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大脑。在这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测试了与触摸屏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拇指、食指以及中指相对应的大脑皮层的反应。他们发现,智能手机用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而且这一效果甚至与智能手机用户最近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直接相关。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链接3:
科技使人变傻的8种方式
1.科技毁了睡眠
研究显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所发出的蓝色光线在晚间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关键激素,与人体生物钟密切相关。蓝光会打乱这一程序,从而扰乱你的睡眠规律。
2.很容易分心走神
科技会让人更容易分心。无论是在做重要工作时开小差看手机,还是在多个窗口间随意切换而并不专注于任何一个,都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下降。
3.记性不如以前
无论你在做什么,科技有时会打断你,使新的记忆难以形成。信息如要储存在大脑中,就需要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这一转变过程中受到任何打断,比方说,在阅读时停下来查看邮件或收发短信,都会抹去你脑中尚未变成长期记忆的短期记忆。
4.需要网络帮助记忆
过去的人更善于将知识铭记于心,但科技的出现扼杀了如此做的需要和动力。当你知道谷歌或是手机能帮你存储信息,你就不太会有动力去记住它。
5.比以前更健忘了
调查显示,“千禧一代”(1984~1995年生人)比年过半百之人更容易忘记今天是星期几,钥匙放哪儿了。专家指出,科技是罪魁祸首之一,在运用科技进行多任务处理中长大的一代人,常伴有睡眠不足,所有这些都让他们变得极其健忘。
6.无法集中精力阅读
即便你已剔除了所有分心因素,网上阅读所吸收的信息量还是不如纸质书籍。你可将这种差异归咎于超文本这种网络时代的阅读体验。这些分布在网络文章中的五颜六色的小型链接会耗费你的大脑,而余下用来处理阅读内容的脑动力也就随之减少了。即使是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无论有没有链接,都会削弱你的理解能力。
7.没导航就会迷路
过分依赖GPS导航的人,脑中海马体(记忆和导航所动用的大脑区域)的活动减少。不依赖GPS,而是使用大脑空间记忆(包括通过视觉线索建立“认知地图”以记住路线),可预防大脑记忆今后出现问题。
8.有个瘾君子大脑
上网时间过长真的能导致大脑结构发生改变。有网瘾者大脑中的灰白质(即处理感情、调节注意力和做决定的部分)会出现异常,这种异常与酒瘾者和毒瘾者大脑的异常惊人地相似。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