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婷
一位女医生要购买围巾,挑了好几条却总也不满意,女售货员因此不耐烦地说:“你是来买围巾的还是来欣赏围巾的?”而这句话也让女医生的购物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随后,女医生带着一肚子的不愉快去上班,又一脸不高兴地给患者看病。一位病人拿起女医生开的处方对她说:“医生,这种药很苦,能换一种吗?”女医生怒气未消地说:“这又不是糖!你到底是来治病的还是来尝药的?”病人见到如此不耐烦的医生,心里堵得慌,于是愤然离开。而这位病人是个银行职员,回到单位后,坐在收银台上的他越想越气,对一位来存钱的顾客也脸色很差,服务态度更是不好,而那位顾客,恰恰正是故事一开头的那位女售货员。
坏情绪会传染——踢猫效应
上述例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坏情绪是会传染的。生活中,许多人因工作不顺或被批评,心怀怨气,常会有意无意迁怒旁人,这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踢猫效应”。据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仁洲介绍,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人的情绪都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就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而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父母、孩子最容易成为“猫”
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为什么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或亲近的人发泄情绪呢?刘仁洲教授认为,这与人性当中的“劣根性”有一定关系。比如,那些越是不懂得感恩的人,越是容易成为“踢猫者”。他们习惯于挑比较安全的人欺负,比如父母,因为即使欺负父母,父母也不会抛弃他。“踢猫”过后,心里自然会产生愧疚,要消除这种愧疚感,一部分人会想方设法制造机会伤害自己。比如,让自己大病一场,他就心安了,即潜意识里替自己辩解“我惩罚了自己。”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亲人的不满和怨愤仍然无处发泄。
另一部分人是把孩子作为“猫”,因为孩子不会还嘴,可是欺负孩子后还是会心有愧疚,于是,作为“踢猫者”的家长便用物质来偿还,给孩子买很多礼物。可是,久而久之,却容易让孩子学会一种处事哲学:钱能解决一切,人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也会因此不懂得尊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职场也是“踢猫”高发区
除了在生活婚姻之中存在“踢猫效应”,职场也是一个高发地段。
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其他人,领导者在领导一个单位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无缘无故地被人丢了一个包袱过来,当然要想办法甩掉它,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它甩给自己的下属。而下属只能再甩给更弱者,这股无名之火只能转来转去,最终转到“猫”的身上。换句话说,在职场中,领导最容易成为“踢猫者”。
刘仁洲教授表示,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下,到处是诱惑和压力。作为领导者,成就感和进取心都可能会超过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风度,做到“入局而不为局势所迷”,是非常重要的。风度是什么?举止潇洒,言谈风雅,这只是冰山的水上部分;风度的实质是:对己,在压力下能保持从容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较好地控制情绪;对人,能做到与人为善——真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迁怒于人。那些面对强大对手仍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将帅,那些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仍能为大众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正直之士,虽然身世各异,但那种豁达的风度,同样令人尊敬。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在压力下能够保持风度,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征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这首先就是一种成功。
习惯性被踢应接受心理治疗
“踢猫效应”中,最可怜的是“猫”,看似没有惹着谁,却横空被人踢了一脚,很可悲。然而,刘仁洲教授却告诉我们,更可悲的是,那些经常被踢者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吸引了别人来“踢”他。
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看到一类人,他们总是扮演着被踢的角色,这仿佛成了一种模式。通常,这些人都曾有过一些被虐待的经验,比如在很小的时候受到过家暴,久而久之会给他造成这样一种反应模式:这个世界不安全,我必须保持警惕与防卫。所以,他对于温暖与善意并不适应,反而对伤害与批评感到亲切与安全,也因此,他的周遭总是环绕着很多负能量。虽然他也很痛苦和抗拒,但却不知道自己在潜意识中输送着吸引“踢猫者”的能量。
“这或许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理论,不能一概而论,但的确大有其人,在我的心理门诊中也是经常能见到这类患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专科主任医师许红教授表示,了解自己、疗愈创伤非常重要,而那些有心理创伤的人,也不要害羞,应该积极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避免成为习惯性“被踢者”。
切断坏情绪的“传递链”
“作为团队、家庭一员,我们要真正避免‘踢猫效应’,最根本有效的措施,就是从自己这里开始,切断坏情绪的‘传递链’,更不要做‘情绪污染源’。”许红教授建议,在生活中,当别人冲自己发脾气,你应该先冷静思考原因,有错改之,无错则给予一份理解。若实在憋不住想发泄情绪,也可试试“情绪管理3步法”——第1步:在心中喊停;第2步:深呼吸,冷静下来;第3步:内省,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情绪、想法,找出让自己愤怒的深层原因。
对于抑郁症或狂躁症患者,以及处于更年期的女性等易成为“踢猫”的人,许红教授建议,首先,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发现自己情绪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时,先想办法冷静下来,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并多运用“尽管……但是……”这类心理暗示句来开导自己。同时,还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并为对方寻找一个暴怒、生气的可能理由,及时和对方做一个换位思考。
>>链接
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