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晖++何国威++陈坤朝++胡侃
摘 要:本文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业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创新机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强化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五个方面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种业;发展;推动;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30-03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广东高度重视农作物种业发展,将之作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2012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结合实际提出了广东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就全面提升广东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建立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推进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分别列入省政府2013、2014年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广东现代种业发展。
一、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广东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要突破资源的约束,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核心是良种。只有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才能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发展现代种业是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实践表明:每个重大优良品种的成功培育和推广应用,都会推动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持续提高,甚至是突破性发展。杂交水稻良种的育成和推广,使广东水稻单产不断取得突破,总产大幅度上升,1979年至今全省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亿多亩,增产稻谷3000多万吨,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广东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产品刚性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要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从根本上要依靠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更新换代。
(二)发展现代种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广东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效益,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鲜食玉米的选育和推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96年至今广东推广种植鲜食玉米2500万亩以上,按亩比种植普通玉米增收600元计,增收超过150亿元,成为广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三)现代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明显提高、依赖明显增强。当前我国良种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为43%,离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培育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宜设施化栽培、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任务。只有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在种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才能真正增强广东农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广东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
广东是农作物种子用种大省,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7000万亩,年需种量约1.9亿公斤。经过多年努力,广东农作物种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优质水稻、鲜食玉米和花卉等传统育种优势明显,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又得到快速发展。但广东农作物种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突出表现为“四个难以适应”:一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需要。广东种业科研规模小、力量分散,严重制约着种业科技创新。二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灾后用种和市场调剂需要。受种子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滑和自然灾害濒发的影响,种子生产基地落实难度增大,生产风险增加。同时,种子储备规模不足,对保障灾后复产和市场调剂用种不利。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广东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全省有持证种子企业近200多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10多家。企业原始积累不足,缺少育种资源,商业化育种还处于起步阶段,种子生产、加工、营销、售后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四是监管手段及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种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广东种子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新品种试验、展示、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较薄弱,种子监管的技术和手段滞后,难以适应种业管理规范化的需要。发展现代种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广东现代农作物种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机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1.积极推动种业科研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准入、品种审定等机制,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逐步实现“事企脱钩”;明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主体,商业化育种由公共科研机构向种子企业转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研究制定鼓励科研机构人才、资源、技术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构建广东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2.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支持科研院校开展农作物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种子生产、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依托科研院校建立和完善水稻、鲜食玉米和蔬菜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深度鉴评,创制优异种质和育种材料,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为突破性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支撑。建设和完善荔枝、龙眼、柑桔、香蕉、花卉、南药等岭南特色园艺高效作物种质资源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品种和新材料。
3.加快构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根据广东种植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广东种业资源优势,推动种质资源的交流与科研合作,扶持育种攻关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生物育种、优质水稻育种和园艺作物育种三大种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平台,加快提升整体育种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种业发展后劲。
(二)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
1.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种子企业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以及社会资本进入种子企业,强强联合,实现资源聚集,并创新经营体制。落实扶持企业政策,做强做大广东种子企业。
2.推动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创新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打造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加快培育达农业部发证标准、竞争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并结合广东特点,培育鲜食玉米、岭南特色水果、蔬菜、花卉、南药种子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1.建设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农作物繁制种特点和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区域规划,通过国家种子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种子发展专项等项目扶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建成一批稳定的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其中在南繁二线基地雷州半岛和粤北地区建设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在粤北地区和湛江市建设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在粤西和粤北建设花生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完善田间生产设施,配套改善种子仓库、加工、检验及种子生产、灌溉机械和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并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提升良种生产供应保障水平。
2.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按“分级储备”原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制度。修订省级粮食应急种子储备实施方案,保障发生区域性重大自然灾害后恢复生产和种子市场调控用种需要。逐步推进市、县级种子储备,保障发生一般性自然灾害后恢复当地农业生产的用种需要。
(四)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
1.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市、县级区域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建立、完善省级种子标准样品库和DNA指纹图谱库,提升常规种子质量指标检测能力,增强DNA分子标记真实性鉴定和转基因成份检测水平,逐步建成以省和深圳种子质检中心为核心,市、县级区域性种子检验站为基础,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覆盖全省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
2.构建种业信息服务体系。以广东种业信息网和《广东种业》为主要平台,加强种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省、市、县三级标准化种业信息数据库,实现种子信息资料的自动采集、上报、入库、备份、查询和分析,向社会提供种业政策法规、标准规程、体系职能、资源管理、品种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储备管理、进出口管理、种子市场供求、种业商务及重大种业事件等信息服务。
3.强化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种子管理工作手段,健全种子管理体系。严格种子市场准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优化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品种动态管理,及时退出不适宜继续推广种植的品种。加强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五)强化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加快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加强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完善品种试验设施设备,提高试验准确度和效率。开展农作物新审定品种的大田安全性生产试验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省新良种示范推广,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
2.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抓好良种补贴政策实施,引导农民使用优质高产良种,加快良种推广,提高良种入户率和覆盖率,加快超级稻等农作物良种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J].种业
导刊,2011(5):5-7.
[2]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J].中国农
技推广,2013(S1):7-13.
[3]刘华周,周建农,沈建新,等.关于财政支持江苏省农作物种
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168-1172.
[4]范学忠,李锐.开启种业大国走向强国新征程——农业系统相
关人士热议《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1(4):6-8.
[5]彭玮.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
大学,2012.
[6]章政.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
大学,2013.
[7]邹昆林,吴光洲.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满足建设现代农业
需要[N].云南经济日报,2014-08-09.
(责任编辑: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