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RFLP技术的苯硫脲尝味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2015-09-09 09:45王晓博
关键词:基因型受试者产物

王晓博,杨 丽

(内蒙古大学)

0 引言

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是一种白色结晶状化合物,由于含有N-C=S基团,呈苦涩味[1].人类对苯硫脲的尝味能力具有显著的遗传学特征[1],人 PTC苦味的尝味能力由7号染色体上(7q35-7q36)的一种苦味味觉感受器基因TAS2R38决定,该等位基因符合孟德尔遗传性状,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以采用阈值法测定苯硫脲的尝味敏感性[2-4].绝大多数尝味者与味盲者的区别在于三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味盲者的PTC编码区有五个限制性内切酶Fnu4H1的识别位点(识别序列5'- GC↓NGC–3'),如果是尝味者,则其第785位SNP恰好形成了一个额外的Fnu4H1识别位点(GCTGC).因此可以利用这个SNP造成的限制性位点多态性,设计引物,克隆该基因,酶切电泳确定并验证基因型[5].

1 调查对象与实验材料

1.1 调查对象

受试者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20~23岁,共12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80人.

1.2 实验材料

1.2.1 基因型检测材料

受试者用灭菌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用于提取目的基因;PCR引物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预期扩增产物303bp;

上游引物:hPTC Forward5’-aactggcagaataaagatctcaatttat-3’

下游引物:hPTC Reverse5’-aacacaaaccatcacccctatttt-3’

1.2.2 试剂和工具酶

苯硫脲 (PTC)结晶,dNTPs,Tris碱,Na2EDTA·2H2O,蛋白酶K,溴化乙锭,琼脂糖,100 bp DNA ladder Marker,灭菌超纯水等,Taq 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Fnu4H1等.

1.3 方法

1.3.1 试剂的配制

称取苯硫脲结晶与超纯水制成浓度梯度依次为 1/1500、1/3000、1/6000、1/12000、1/24000、1/48000、 1/96000、 1/192000、 1/384000、1/768000、1/1536000、1/3072000、1/6144000 的14种PTC溶液,标号1~14,过滤灭菌;另取蒸馏水作为第15号液.

1.3.2 PTC 尝味能力的测定

用滴管滴3~4滴14号液于受试者舌根部,让其尝味,之后用蒸馏水做同样试验;受试者若不能准确鉴别两种溶液的味道,则用13号溶液重复试验,(按浓度递增以此类推)直至能明确鉴别出PTC的苦味为止;当受试者鉴别出某一号溶液时,用此号溶液重复尝味3次,若结果相同时,则记录此时的浓度等级号,若受试者直到1号液仍尝不出苦味,则其尝味浓度等级定为<1号.

1.3.3 人口腔上皮细胞总DNA的提取

在1.5 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200 μL缓冲液Chelex;受试者用无菌牙签轻刮口腔腮内侧,刮下来的细胞在缓冲液中漂洗;加2 μL蛋白酶K,盖盖颠倒混匀,56℃水浴30 min;冷却室温,涡旋振荡器涡旋振荡混匀10 s;离心机13200 rmp瞬时离心10 s;沸水浴中煮沸8 min;涡旋振荡器涡旋振荡混匀20 s,离心机13200 rpm离心3 min;基因组DNA于4℃保存备用.

1.3.4 PCR扩增PTC基因片段及检测

PCR产物4℃保存备用.将PTC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在凝胶成像系统中拍照.1.3.5 PTC基因PCR产物酶切及电泳检测

将PTC基因PCR产物37℃恒温Fnu4H1酶切3h或过夜,酶切产物4℃保存备用.分别依次加入 100 bp DNA ladder Marker对照,10 μL PCR产物对照,电泳50 min;凝胶EB染色后,放入凝胶成像系统中拍照.

表1 120名学生PTC尝味能力测试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PTC尝味能力分布

120名学生PTC尝味阈值统计结果见表1,图1、图2为PTC尝味能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TC尝味能力呈双峰分布,且双峰性十分明显,双峰间的谷底是6号溶液处,故确定第6号液为味盲界限.不能尝出6号溶液及以上(<6)者为味盲,共检出 14人,味盲率为11.67%,其中不能尝出1号溶液的6人,占全部味盲总数的42.86%,峰值在 <1位置;能尝出6~14号浓度的为尝味者,共106人,占88.33%,阈值集中在7~9号浓度范围内,峰值在9号处.尝味者中以7号至10号为尝味者杂合体,检出101人;11~14号为纯合体,检出5人.尝味者平均尝味阈值(±SD)为7.900±1.6886.

图1 PTC尝味能力测试结果(按性别划分)

图2 PTC尝味能力测试结果(按地域划分)

2.2 性别与PTC尝味能力的关系

苯硫脲味盲基因存在于7号常染色体上,因此从理论上讲,男、女味盲率应该没有显著差异,但文献报道,女性味盲率高于男性[6-7].在收集的资料中,从表1可以看出,40名男生中,尝味者34人,平均阈值为7.5500±1.0720;味盲者6人,占15%;80位女生中,尝味者72人,平均阈值为8.075±2.2460;味盲者 8 人,占 10%.女生味盲率(10%)较男生味盲率(15%)偏低,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男女两性舌部的解剖学差异相关,平均而言,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蕈状味蕾、有更多的味孔,所以女性与男性相比对PTC苦味更加敏感[8-9].此外,男女尝味者平均阈值的差异,经t检验,t=1.28 <2.5,无显著性差异.男女味盲率的差异经χ2检验,P>0.05,也无显著意义.这说明,PTC味盲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2.3 不同民族PTC尝味能力的测定

研究发现人类苯硫腺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0],不同民族人群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对PTC的尝味能力不同[11].笔者检测的120人中有蒙古族15人,女生14人,男生仅1人,PTC尝味能力分布域为7~10号液,分别为1,2,10,2人,平均阈值为8.8667 ±0.7180;味盲率为 0.汉族有105人,男生39人,女生66人.PTC尝味能力分布在1,2,5,6,7,8,9,10,11,13,分别为 6,1,3,4,30,10,39,7,4,1 人,平均阈值为7.7619 ±2.2362.味盲率为13.33%,经t检验,t=3.52 >2.5,平均阈值有显著性差异.味盲率差异极显著.由此初步可知,蒙古族和汉族PTC尝味能力有差别.笔者认为蒙古族起源的非均一性和历史上蒙、汉族长期的基因交流,可能是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12].但由于蒙古族样本容量太小,因此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2.4 地理位置与PTC味盲的关系

据肖春杰[13]等报道,味盲基因在我国分布有明显规律,即华南地区味盲基因频率最低,而西北地区,尤其新疆北部地区的味盲基因频率最高,其差异幅度相当大.PTC尝味能力在不同地理位置分布见表1.120名大学生中,内蒙古籍学生(区内)有 72人,味盲者 13人,味盲率18.06%;省外的学生有48人,检出味盲者1人,味盲率2.08%;区内和区外的味盲率有显著的差异性,由于区外的同学均为东部,而内蒙古地处西部,因此,基本说明PTC味盲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所取的样本容量太小,不能够有力的说明东部地区味盲率要远比西部地区低.

2.5 群体的甚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由表型判断,群体共120人,基因型为TT的5人,Tt的为101人,tt的为14人.则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为:

TT的频率为:P2=5/120×100%=4.17%

Tt的频率为:2pq=101/120×100%=84.17%

tt的频率为:q2=14/120 ×100%=11.66%

由此,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P=f(T)=f(TT)+1/2f(Tt)=4.17%+84.17%/2=46.255%,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q=1-P=1-46.255%=53.745%.

根据Hardy-Weinberg公式计算出隐性基因t的频率为

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p=1-q=1-34.15%=65.85%.

χ2值为 =0.17,自由度df=1,当p=0.05,查表得 χ2=3.84 >0.17,统计学认为在 5%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观察数与理论数无明显差异,即证明本群体处于遗传平衡,且味盲基因频率为34.15%,与郑连斌[14]等测定的内蒙古蒙、汉两族的PTC味盲基因频率接近,但略微偏高,但低于庄振西[15]等测定的蒙古族、汉族和朝鲜族青少年的味盲基因频率,更低于白人的基因频率.

2.6 PTC酶切电泳检测图谱分析

对照DNA ladder Marker的指示条带位置,查看PCR产物和酶切产物的泳道中各有几条带.PCR产物预期只有一条约300 bp的带.酶切产物中如果只有一条与PCR产物同样位置的带,说明是tt纯合体(303 bp);如果只有两条带,一条暗淡,在前方较远处(64 bp),另一条明亮比PCR产物带稍靠前(238 bp),说明是TT纯合体;如果有三条带,一条明亮、与PCR产物位置相同,另一条比PCR产物带稍靠前,还有一条暗淡、在前方较远处,则说明是Tt杂合体.下面仅展示部分PCR产物和酶切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3所示),来验证前文PTC尝味的结果.所有对象的基因型都得到PCR-RFLP的验证,与由表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图3 PCR产物(左)和酶切产物(右)的电泳结果

3 小结

该调查群体中,味盲基因(t)频率为0.3415,味盲率为11.67%,比我国平均味盲率8.28%高[16-17],男女生味盲率分别为 15% 和 10%,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PTC味盲与性别的关系不大.但由于实验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又属于不同的民族,通过计算得出PTC味盲与民族和地理位置有关.所有对象的基因型都得到PCR-RFLP的验证,与由表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就排除了由尝味错误所产生的偶然误差,使结果更可靠.

[1]沈海娥,陈晶,赵杰,等.河北省汉族大学生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与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3:303-304.

[2]Bernd Bufe,Paul A.S.Breslinet al.The Molecular Ba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henylthiocarbamide and Propylthiouracil Bitterness Perception[J].Current Biology,2005:154.

[3]Guo SW,Shen FM et al.Threshold distributions of phenylthiocarbamide(PTC)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99:855.

[4]Akcasu A,Ozalp E.Distribution of taste thresholds for phenylthiocarbamide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Turkey [J].Pahlavi medical journal,1977:83.

[5]Borum Sagong,Jae Woong Baeet al.Multiplex minisequencing screening for PTC genotype associated with bitter taste perception[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4:413.

[6]Filiptsova I A,Timoshyna,et al.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Ukraine in relation to the phenylthiocarbamide sensitivity[J].Egypt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 Genetics,2014.

[7]Grunwarl P,Herman C.Distribution of taste sensitivity for phenylthiocarbamide in Yugoslavia.[J].Nature,1962:194.

[8]陈建国,张亮,沈福民,等.味觉生理与味觉行为[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3):76-78.

[9]Guo Sunwei,Danielle R.Reed.The genetics of phenylthiocarbamide perception[J].Annals of Human Biology,2001:282.

[10]徐玖瑾,毛钟荣,李绍武,等.中国不同民族中苯硫脲味盲基因频率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2(4):308-314.

[11]赵淑娟,庞有志,杨又兵,等.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的测定与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97-98.

[12]马慰国,李静宜,周德华,等.1476例回族苯硫脲味盲频率的比较分析[J].遗传,1987(5):34-35.

[13]肖春杰,Cavalli-Sforza L L,EMinch,等.中国人群的等位基因地理分布图[J].遗传学报,2000(1):1-6.

[14]郑连斌,陆舜华,王双喜,等.内蒙古蒙、汉民族PTC味盲基因频率[J].遗传,1991(4):34.

[15]王惠孚,王贵琛,庄振西,等.500例汉族青少年PTC尝味能力测定[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0(3):20-23.

[16]刘继云,杨春玫,孙建永,等.1016名学生PTC尝味能力基因频率的调查[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1):55-56.

[17]Prodi D A,Drayna Det al.Bitter taste study in a sardinian genetic isolate supports the association of phenylthiocarbamide sensitivity to the TAS2R38 bitter receptor gene.[J].Chemical Senses,2004:298.

猜你喜欢
基因型受试者产物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青年编委会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天然产物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Ⅴ.表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
甘蔗黄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