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

2015-09-09 13:27:11薛鹏
观察与思考 2015年7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薛鹏

“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

□薛鹏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笃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四个全面”具体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其战略目标切实可行,让中国梦更具魅力,主攻方向明确关键,让中国梦实践方式更具动力,其要求主体自我革新,让中国梦实践更具活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新诉求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立足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四个全面”让关于中国梦的新实践有可行的目标、明确的主攻方向,并对实践主体提出了严格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新诉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通常被看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此问题如何回答也是给哲学家们贴上不同阵营标签的一个尺度。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135、136页。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是具有优先性的。不仅如此,实践在马克思那里甚至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他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135、136页。因此,马克思虽然重视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概念,但更多地把本体论的实践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不赞成康德把此岸世界(现象界)与彼岸世界(本体界)割裂开来,他把这两者统一在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义学说中,但他又继承了康德关于实践哲学(本体论)优先于理论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思想。”③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30页。可以说,马克思主要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看待实践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④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30页。。由此看来,无论从认识论还是本体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都是实践观,“改变世界”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135、136页。是马克思区别于其它哲学家的根本之处。但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普遍规律的反映,它不可能直接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千差万别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提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他们的理论只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①陶德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光明日报》2013年4月16日。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诉求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笃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时俱进地改变和发展中国。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为近现代中国人的实践主题,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都没有能够成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扛起了改变中国的重任。“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带领广大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梦引领下的“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实践担当,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必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陶德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光明日报》2013年4月16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丰富、生命力强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④曲青山:《“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人民日报》2015年2月11日。。因此,“四个全面”指引下新的实践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同时代在中国的诉求。

“四个全面”充满实践意蕴,其本身来自于实践,又将指导新实践。简言之,其本身来自于实践,体现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是对改革开放、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完善”⑤杜黎明:《“四个全面”的逻辑结构及理论创新》,《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5期。。其将指导新实践,体现为“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对实践的引领作用,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⑥曲青山:《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其乃是目标指向中国梦的,体现为“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⑦曲青山:《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同时,正是由于“四个全面”秉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传统,才让中国梦更具魅力、动力和活力。

二、“四个全面”战略目标可行:中国梦更具魅力

目标是实践开展的引导要素,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目标设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有远大理想或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又有近期目标或最低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陈雨露:《“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对“四个全面”的内涵起到了目标引导的作用,有实践基础切实可行,有新的具体内容可以保证实践有的放矢,让中国梦更具魅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奏,统领“四个全面”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梦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党领导人民向着中国梦不断抵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清晰可见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前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国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①秋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求是》,2015年第9期。。另外,从“四个全面”内在的逻辑上讲,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正确理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求是》,2015年第9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党的十三大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党的十七大的提高和10年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例,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再攀新高,继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个超过10万亿美元规模级别的经济体。③参见孙来斌:《中等发达国家之中国特征初探》,《人民日报》2015年4月9日。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遥不可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新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顺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布局,其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等;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包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内容考虑到了历史、现状,并为未来画出了可实现的蓝图,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三、“四个全面”主攻方向明确:实现中国梦更具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的蓝图让中国梦更具魅力,“四个全面”的主攻方向让中国梦实践更具动力,而主攻方向就是“全国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同时,改革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破除既得垄断利益、激发市场活力的需要。改革是无止境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37年来的发展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日神州大地上的生机与活力。”④秋石:《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求是》,2015年第10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当作执政的一条主线,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党的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回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实践问题,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顺利进行,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①杨克勤:《在“四个全面”中把握全面依法治国》,《人民日报》2015年5月13日。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体两翼。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及时巩固、发展改革成果,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②《推进深化改革,中央强调“于法有据”》,新华网,2014年3月2日。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改革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极大地促进了法律制度的优化创新,造就了一支从外部约束权力膨胀的经济力量。”③冯玉军:《让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1日。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方向一致、并行不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四个全面”突出主体自我革新:中国梦实践更具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主体的素质是实践能否持续开展并顺利达到目标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主体,有自我革新的传统。“四个全面”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关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充满活力,能够持续地胜利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也不例外。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曾经担负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作用,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④曲青山:《“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人民日报》2015年2月11日。如果不从严治党,中国梦的领导主体就会“不健康”,也就无法保证关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可持续性。

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是党进行自我革新的主题,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尤其要对此再加强。强调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立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优良传统。无论革命战争年代、建设年代或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都不放松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执政地位的获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这与自身建设密不可分。从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必须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状态,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变质。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一个8600多万党员的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时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莫说实现中国梦,党的执政地位都会动摇。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党自我革新的关键举措,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为开端,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深入拓展,以重拳反腐为强劲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页。。全面从严治党,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来看,“四个全面”为实现中国梦设置了清晰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让中国梦更具魅力,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国梦指出了阶段性主攻方向,让关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动力更强;对关于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领导主体进行了严格要求,确保该实践可持续充满活力。因此,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实践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诉求。

责任编辑:宋雪玲

作者薛鹏,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博士(杭州 310007)。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