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六年(1707)前后,康熙帝在畅春园附近赐给时年三十岁的皇四子胤稹一块地,让他建造自己的花园。因为花园在康熙帝经常居住的畅春园附近,所以皇四子胤稹非常重视,他在园林的设计建造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己未,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稹恭请上幸花园进宴”。十一月己未即十一月十一日(公元1707年12月4日),当时康熙皇帝刚从热河狩猎后回驻畅春园半个多月。可见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圆明园已经初具规模。
康熙四十八年(1709),花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康熙帝御题“圆明园”三字匾额,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从此,这座日后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圆明园。
关于圆明园的含义,雍正皇帝在后来解释说:圆明二字取自儒家经典《中庸》之中“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一句,寄托着康熙帝的政治期望,希望做皇帝要明智洞察,谨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是康熙帝对于后世帝王的鼓励。另外,“圆明”还是雍正自皇子时期起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由此可见,也许“圆明”二字一直都是雍正自己的政治理想,至于这是不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对他的期望,那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胤稹作为皇子时的诗集《雍邸集》记载,皇子时期的圆明园共有“园景十二咏”。在《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集》七卷中,“园景十二咏”诗同《皇父御极之六十年》一起编在第六卷中。大约成诗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二咏”之目分别是:深柳读书堂、竹子院、梧桐院、葡萄院、桃花坞、耕织轩、菜圃、牡丹台、金鱼池、壶中天、涧阁、莲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