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宗新 教授 孙肇钢(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州 510320)
虚拟价值影响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 晏宗新 教授 孙肇钢(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州 510320)
本文引入广义虚拟价值,认为虚拟价值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层次需求而出现的。虚拟价值对实体经济作用从微观、宏观、产业三个层面展开。微观层面虚拟价值改变了生产和消费行为、产品定价规律、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因素;宏观层面作用中介变量是社会就业结构、利率作用机制、国际投资等宏观因素;产业层面虚拟价值还通过产业资源配置、产业生产效率和产业链延伸等因素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虚拟价值 实体经济 产业升级
当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心理)需求逐步成为更高层次和主导的需求,体现满足精神(心理)需要的虚拟价值得以不断扩大。虚拟价值不仅在金融市场,也广泛出现在消费市场,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例如路易威登、皮尔卡丹、范思哲、阿玛尼等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的虚拟价值要远高于其中的劳动价值,人们支付品牌衣服价格中的大部分价值是实现社会地位、格调品味、生活品质等心理需求,原材料、布匹和制造等凝结人的劳动价值占比并不高。虚拟价值的产生是新的财富观念的需要,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财富的追求永不止步,财富本身的增长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心理需求,人们不仅投资股票、黄金、债券、期权等金融产品,而且还投资于生姜、大蒜、绿豆等农产品,让农产品披上“投资品”的外衣,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凡勃伦(1898)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为了获得产品的功能,还具有获得显耀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这是虚拟价值出现的较早研究;西方品牌专家Keller(1993)从消费心理的角度,采用品牌维度研究了虚拟价值对消费行为的作用机理;卢卡斯·门克霍夫(2004)对比分析了德国金融资产比率变化,认为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独立运行体系,
但是虚拟价值引导下资本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各部门加速流通,虚拟价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的影响。与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消费领域不同,国内对虚拟价值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概念出发,与其他市场形成的劳动价值进行区分,把金融市场形成的那部分价值当作虚拟价值,代表人物主要有成思危(2009)、刘骏民(2008)等,林左鸣(2010)等为代表提出了广义虚拟价值概念,他们认为出现在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及金融衍生品中的虚拟价值是狭义形态,虚拟价值还广泛存在于科技、文化、艺术、服装、娱乐等行业中,并且用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知识论述了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机理。叶祥松、晏宗新(2012)认为,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实体产业中也出现了虚拟化现象,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品牌、专利、技术标准、销售网络等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虚拟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学习。
目前已有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对虚拟价值概念的扩展,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互动观察的不够。随着虚拟价值内涵的延伸,虚拟价值要素不仅出现在金融市场,普通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出现广义的虚拟价值,虚拟价值此时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品牌、理念、文化的出现使得产品和服务不再是劳动价值的简单物化,使得虚拟价值再次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行融合。基于此,本文以广义虚拟价值观为基础,结合虚拟价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分析虚拟价值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
从微观角度来看,消费者和生产者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主体,作为价值的实现者和创造者,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下,产业得以形成和不断演化发展。当消费者和生产者失去对某个行业内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认可,意味着该产业面临消退。虚拟价值的出现对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随着对虚拟价值追求而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变迁,这种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遵守“边际效用递减”, 企业遵循“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虚拟价值的出现,使得消费过程中出现“边际效用递增”, 生产过程中出现“边际成本趋零”,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约束假设,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网络游戏产品的出现,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生活。网络游戏参与的人越多,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和体验感越强,此时网络产品消费不会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反而效用具有递增趋势。
杰里米·里夫金(2014)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探讨了极致生产力、协同共享、产消者等全新的概念,描述了零成本社会的种种细节:亿万消费者在网上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信息;全球有将近10万名业余爱好者采用3D打印技术,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商品;600万名学生参与近乎零边际成本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租赁商和合作社分享汽车、住房和服装。这些边际成本都接近于零的方式导致混合经济的出现,即部分是市场的交换经济,部分是协同共享经济,两者相辅相成。虚拟价值已经打破了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生产规律,在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推动下,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价值比例将迅速提升,使得实体产业链中虚拟价值的含量提高,推动实体产业向高度化方向发展。此时,生产组织在于迅速积累“人气”,组织“有限”性向“无限”性发展。虚拟价值改变消费、生产行为推动产业升级路径如图1所示。
传统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时会出现一个均衡价格,即在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下,产品的价格具有收敛的趋势。虚拟价值的出现,打破了企业按照市场均衡价格定价的销售方式。融入虚拟价值要素的产品实现了其独特性和差异性,销售过程中可以利用消费者对虚拟价值元素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价,即使产品定价较高,消费者依然可以获得较多的消费者剩余。因此,生产者越来越脱离成本来定价,生产者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知度、潜在消费者数量、自身的竞争力大小、企业知名度等因素综合定价,这种典型的“策略定价”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地位的动力和提升产品虚拟价值的源泉。企业出于对市场定价控制的需要,主动塑造消费文化、品牌文化等,努力提高产品的虚拟价值,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最终提升了实体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产品实现由满足众多消费者的“规模”经济到满足“个体”需要的多样化产品转型升级,甚至新的产业诞生。虚拟价值通过改变产品市场定价影响产业升级路径如图2所示。
虚拟价值的出现使得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趋于转向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技术的外溢,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简单模仿让产品迅速同质化,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的产品更容易被简单复制,使得市场内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最终形成了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者只能从产品中获得劳动价值。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的出现,使得生产者将虚拟价值要素融入产品,伴随着消费需求多样性使得产品具有差异性。产品之间的替代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市场将由完全竞争市场进一步转变为有限竞争市场。
在价值创新和市场结构改变可以创造高于劳动价值的价值双重激励下,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将融入更多的虚拟价值要素,企业作为实体产业内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虚拟价值的激励下,企业重新分配生产要素,催生了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新产业。例如,随着人们对服装消费融入了时尚、个性、潮流等等心理要素,提高了服装的最终价值。在提升传统服装产业的价值创造力外,还催生了服装文化、服装设计、时装表演等行业的发展。生产者利用虚拟价值要素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改变了完全竞争市场,推动生产要素流向价值创造能力更强的环节,使得实体产业内平均资本效率和平均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最终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虚拟价值通过不完全竞争市场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径如图3所示。
宏观经济通常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虚拟价值通过影响全社会的投资储蓄、生产消费、国际贸易、转移支付等宏观经济因素,更加激活了金融市场,改变了就业结构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结构,模糊了传统工业部门的界限,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物质产品生产快速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出现相对产品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开始减少。随着人们对物质产品消费需求呈边际收益递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呈现无限递增的趋势,发达国家表现为民众对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品占比较大且持续增加。
一方面,随着虚拟价值不断融入到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物质产品“包装”成含有较高虚拟价值的复合产品,这意味着传统物质生产的各个产业中价值链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虚拟价值催生了以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新产业和部门,这些新产业和部门接收了大量劳动力并吸引物质生产部门过剩劳动力的流入。例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吸引了其他行业,包括传统金融行业劳动力的加入,改变了市场的劳动力结构。虚拟价值含量越高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加快了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流动。服务业是虚拟价值含量较高的产业,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体中的占比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虚拟价值引导下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变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这个宏观因素,刺激原有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对新的产业,特别是虚拟价值含量高的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使得实体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向更高层次性迈进,提高了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实体经济向高度化发展。
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市场的投资和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水平。满足生活必需品生产的物质生产部门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对市场利率较为敏感,通常要求国家维持低利率水平。虚拟价值含量较高的行业和产业,例如金融产业和IT产业,利润率非常高,极大地减弱了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或者说对一个较高利率不敏感。虚拟价值高的行业,潜在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和人心的关注,随着资本的流入和人为的炒作的影响也容易出现泡沫,例如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机。
虚拟价值催生的利率高于物质生产部门利率而导致资本过快流入,引发产业迅速膨胀。如果国家为了抑制泡沫较高的产业,利用市场利率调节将很难达到目的,因为过高的同一市场利率对物质生产部门威胁较大,对虚拟价值含量高的产业影响有限。此时,虚拟价值改变了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效果。为维持实体经济的低利率,很难阻碍资本流入虚拟价值含量高的产业,使得虚拟价值含量高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于是,虚拟价值含量低的产业也会想方设法提升产业内的虚拟价值。例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创造价值,产品的价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凝结,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环保等新理念和观念的追求,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实现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产品价格,便将健康、绿色、环保等新理念融入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提出了绿色农产品、环保农产品等等虚拟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相结合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这些新概念农产品的出现,吸引了资本的流入,也推动了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由此可见,虚拟价值改变了市场利率作用机制,利率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产业的扩张,虚拟价值使得各个产业间的投资比例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实体产业的投资结构,最终使得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虚拟价值对宏观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经济周期等方面。从国际贸易看,虚拟价值创造力强的国家通过文化输出、技术转移、观念培植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影响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从国际投资看,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动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特征,国外资本的流入和对虚拟价值的追逐,影响和改变了原有产业内的竞争关系:一是蕴藏虚拟价值的新概念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二是新概念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应结构、销售结构的改变,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变;三是发达国家在虚拟价值要素创造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通过投资可以将这些虚拟价值要素融入到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引起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好莱坞影视作品、苹果手机、波音飞机等消费价值、品牌价值较高的产品,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赚取廉价的加工费,而发达国家通过转移中低端制造,强化研发、品牌、金融市场等而越来越“虚拟化”。此外,虚拟价值的出现加快了经济周期更替,缩短了传统的经济周期。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虚拟价值推高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不同产业内虚拟价值含量不尽相同,其对产业发展周期更新速度影响也不同,容易造成“多周期重叠”,虚拟价值通过缩短实体产业的经济周期助推实体产业升级。
产业是介于微观企业与宏观国民经济之间的经济现象,表现为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体系的高度化。虚拟价值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影响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产业体系高度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价值提升和产业链延伸。
资本、品牌、文化等不可见的虚拟价值正越来越发挥资源调配功能。虚拟价值通过对人们生产、交换、消费的心理引导作用,直接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间及产业内的流向,最终引导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产业中去,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生产转型升级,使生产要素被更高效地使用。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以及强大的资本交易系统为实体经济中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以及方便快捷的支付平台。虚拟资本在不同产业间能够将社会资金由效益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益较高的产业,在产业链内则由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转移到高附加值环节,最终对社会生产要素进行再分配,在宏观层面上则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虚拟价值推动实体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优先流向更有发展前景和发展活力的实体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体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虚拟价值提升实体产业内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可以用图4表示。
虚拟价值在快速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的同时,有助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规范经营,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市场规则等方面,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品牌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以及股权激励等等管理思想,虚拟价值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虚拟价值在现代企业制度表现作用除了明显的股权激励等方面,就是建立了企业的品牌价值、文化价值、人本价值,让每位企业员工感受到被认可、被关怀以及被培养,很好地实现了马斯洛层次中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虚拟价值对企业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特别是股权激励的应用有助于缓解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的矛盾,随着股权激励在基层员工中的推广运用,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虚拟价值推动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机理如图5所示。
图7 虚拟价值对实体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产业链延伸涉及到产业内和产业间两个方面的生产关联变化,产业链延伸对于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以及价值链延伸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链中,虚拟价值的形成与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形成机制相近,甚至二者存在部分重叠。
一方面虚拟价值形成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环节,该环节集中了产业内大量的资金资本和智力资本,产品和服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合了独特的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品牌、历史等等虚拟价值要素,形成了产品和服务的最初虚拟价值,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虚拟价值便会对资金、人才、市场需求、文化、历史等要素形成需求,最终形成对应的风险投资产业、专业的市场分析咨询产业、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产业。
另一方面虚拟价值形成于产业链下游的营销渠道及市场拓展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营销、手机营销、微博营销等营销模式迅速出现,企业能够在借助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创造新的需求,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有效的营销渠道引导市场需求变化,意味着企业能够在抢占市场份额时占有优势地位,此时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够制定比使用价值更高的价格,超出使用价值的那部分价格便具有虚拟价值的属性,企业为了获得这部分虚拟价值将积极建立影响力广、效率高的营销渠道,培养开发新的市场,最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在产品和服务销售的过程中,虚拟价值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企业口碑、新颖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拥有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良好口碑、引领消费文化的企业具备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潜质,龙头企业的出现将会增加整个行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加快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
此外,随着品牌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新潮流、新观念等虚拟价值要素在产品和服务中出现,会衍生出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其他配套产品和服务出现,这些出现的新产品和服务同时与其他产业相关联,这就形成以新配套产品和服务为桥梁将原有两个产业联系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例如动漫产业的发展,直接衍生了众多融合了卡通要素的服装、玩具的出现,同时还出现了动漫主题娱乐场所或者主题公园,形成新颖的服装产业、玩具产业、娱乐产业。像这样伴随文化要素、时尚要素、娱乐要素的新产业的出现,虚拟价值的催化作用十分明显。虚拟价值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作用机理如图6所示。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虚拟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虚拟价值通过微观、宏观和产业层面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是虚拟价值通过改变经济环境影响实体产业。实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素环境的支撑,在外部环境中虚拟价值影响着社会资金的供给、劳动力结构、品牌价值、消费理念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实体产业中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二是虚拟价值为实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因此消费的多样性、独特性使得社会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产品和服务简单的使用价值已满足不了消费需求,此时的产品更能彰显一定的个性、地位、潮流等元素,因此社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更新中,为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活动提供动力。三是虚拟价值的价值规律制约着实体产业的发展水平。虚拟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其作用机制不能够脱离劳动价值,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也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定价,因此虚拟价值在拓宽劳动价值边界的同时制约了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是无限扩张,而是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在实体经济较景气时期,虚拟价值往往推高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负面的是,当人为炒作和非理性投资造成金融市场及各类投资品市场虚拟价值过高时,经济出现泡沫。
虚拟价值依赖于实体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实体产业为虚拟价值提供物质基础和发挥的空间。虚拟价值的新形态必须要能够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实现,不能凭空产生,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虚拟价值作用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虚拟价值的出现拓宽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边界,最终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虚拟价值规律催动下,通过提升实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也间接检验了虚拟价值的作用效果。
虚拟价值推动实体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是:虚拟价值是通过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生产效率、扩充产业链、提高产业内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等方式推动实体产业升级,虚拟价值对实体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图7简单表述。
1.Keller,Kevin Lane.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
2.[法]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
4.[美]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
5.曹和平,孟令余.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1)
6.陈永新,吴小平.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内涵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4)
7.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8.顾海兵,王鑫琦,张蕾.关于价值的界定与分析再思考[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
9.郭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浅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
10.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人民出版社,2010
11.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12
12.叶祥松,晏宗新.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关系研究”(09E-21)
F0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