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打简论

2015-09-08 21:39高辑
少林与太极 2015年1期

高辑

一、短打技法要点

1短促突击,贴身近战

“短打如吻口,出手不让走。”闻风而动,见机急进,瞬间扑近,紧贴敌身、紧跟敌手,给敌以闪电般、霹雳般、连珠般打击。

2小形寸劲,灵敏善变

短打主要使用急步、寸拳、暗腿、肘膝,动形较小,劲法精巧,收发便利,反应敏锐,抢机占先,突击迅疾,变化灵活,破绽减少。

3快捷连绵,招法密集

交手如同追风逐电,出手要快,跟手要快,变手要快。不让敌打上,不让敌防住,不让敌躲开,不让敌还手。

一出手来二连三,快上加快急加急,跟踪追击,发劲连续,重复伤害,打击彻底,完全击溃。

二、短打劲法特色

招显于外,劲行于内,短打有自己独特的劲力收发特色。

1明短劲

既然叫短打,就必然使用短劲。什么叫短劲?简单地讲,就是劲距短。

明短劲是指表现非常明显的短劲,如:肘膝法,先天不长,必发短劲;崩拳,不发短劲就产生不了崩击的快急杀伤效用,发长劲就变成箭拳或炮拳了。如此等等。

短劲到底有什么好的用处?

简而析之,一从攻击上讲,短劲因为劲距短,所以速度快,发得快,收得快,变得快,突然性强,得手率高;二从防守上讲,短劲因为劲距短,所以反应灵,动形小,省力多,破绽少,安全度大,准确性高;三从体格上讲,身体不高者,体质不壮者,其节短力弱,相对来说学练短打是最好的选择,并且要想战胜身强体壮、虎背熊腰、身高臂长的敌方,只能利用短打的高速、灵敏、多变、巧妙,若与对方拼力量,比硬功,势必自讨苦吃,自取灭亡。

2暗短劲

暗劲是武学的不传之秘,也是劲法的难关。

暗短劲是相对于明短劲来说的,指表现不明显的短劲。暗短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长节短劲;二是长距短劲。

(1)长节短劲

一节已经伸出或已经发过一劲,若想再用此节打击敌方,必要发出短劲,劲节必然更长,单从外形上看好像是长节长劲,而其实发的是短劲。

劲节放长,一般不易再行连变,要想继续打击,必要收招换势,很多拳种都是如此。而短打还能在已成长节的基础上追发短劲,即常说的“寸劲”。

寸劲仅仅利用局部筋肌的高速松紧,是短劲的极致。但一般人在极短的近距下,不要说连续的寸劲,就是单一的寸劲也发不出。所以要久练才能上手。寸劲练好了,隐蔽好、速度高、穿透烈,是短打的致胜一绝。

另外,长腿低用、长腿的单一连环、单节的先短后长等,也属于长节短劲的范畴。

(3)长距短劲

一般长距(与敌)需要长劲,长驱直入,长途奔袭,否则必然贻误战机,但易发成孤注一掷的单劲,非技法精熟者不易连变。而短打的长距短劲,是在发长劲的同时,依靠快速的身法、步法扑近敌方,这样必然缩短了劲距,长劲就变成了短劲,而且比单一的长劲更增强了冲撞性、穿透性、灵活性。

知道了明短劲和暗短劲,就知道了短劲并非短打的短处,而是短打的长处;短打并不拒绝长劲,而是需要长劲,并且包含长劲,其应用和变化更加细腻、精妙了。

3气法

劲法收发中除了筋肉的松紧和外形的长短外,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在短打中叫做“气法”。

一提气法,人们往往联想到气功,其实不是气功,也不讲内气、外气、运气、发气等,就是我们的呼与吸,没有一点神秘。

简单地讲,气法就是“收吸发呼,防吸攻呼”,呼吸时主要用鼻呼吸,符合生理,便于耐久。用鼻呼气时主要发“哼”音。但也可用嘴呼吸,用嘴呼吸气息较快,嘴呼时还可发出“呀”“嗨”等音,刺激精神,增力壮势,有时还能惊扰敌人,利我打击。

无论怎样使用气法都要做到自然,动作和呼吸要浑然一体,速度和外动一个频率,两者一旦脱节,内外不合,必然乏力乱势,引起身体的不适和抵抗力、打击力的降低。实战时出招要快,所以呼吸也要快,不可迟缓。

三、小论短打与长拳

一提短打,有些学武者往往有这样的印象:短手短劲、不易接手、不易使用、力量弱小、不如长拳、用短吃亏、难应大敌等,这类人根本就拒之不学。而有些试学者,未能领悟短打的立意和真传,一旦用于实战又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偏差:或束手束脚,不能尽快发劲,坐失良机;或时断时续,不能连环发劲,杀伤不足;或一味招架,不知反击发劲,被动挨打;或乱打乱踢,不知怎样发劲,章法混乱;甚或大开大合,发劲变味等。所以有必要搞清楚短打的取名偏重与技术实质。

短打主要有三种分类的叫法。

第一种是单指某一类拳法,此种叫法就因为某拳具有短打特色,就把某拳叫做某某短打,不论准确与否,但取名非常明确,如:古时比较著名的“绵张短打”、“任家短打”、“六通短打”等,明代武将程宗猷的《耕余剩技·问答篇》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此类记载:“……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吕红八下虽刚,不及绵张短打”;现代流传的武当派的“松溪短打”,少林派的“罗汉短打”“连手短打”,峨嵋派的“绿林短打”等。

第二种是专指某一带拳术,因为我国江南一带拳法的独特风格,和北派相比,“南重拳,尚短手;北重腿,尚长手”,南拳短打较多或近似短打,就有人把其通通视为短打类别,常称为“南拳北腿,南短北长”。

第三种是泛指一大类拳种,在现代武术分类中,一度把武术分为长拳与短打两大类别,如:把以舒展粗犷、大开大合、放长击远为主要特点的“通背拳”“华拳”“查拳”“劈挂拳”等划归长拳类;把以小巧细腻、贴身近战、短促突击为主要特点的“八极拳”、“燕青拳”等划归短打类。

这三种分法或把短打与长拳硬性地分开,或把短打与长拳粗略地对比,说长拳就是长手长腿、大开大合、舒展大方,说短打就是短手短劲、短促紧凑、细腻小巧,严格起来都不科学,轻则引起学者对短打的曲解,重则发生拳名误人的后果。

那么长拳短打能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肯定地说不能!那么为什么?试问:短打单靠短手何以打人?长拳没有短手何以自保?长拳中的肘击算不算短打?长拳发寸劲算不算短劲?长节短劲是长拳还是短打?蹬脚是长还是短?矮个子长拳打得短应该叫长拳还是短打?高个子短打打得长应该叫短打还是长拳?等等。谁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解答。

近代著名技击家徐哲东因此在其名著《国技论略》中专门提出:“长拳短打,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经纬恒兼,不可唯独,只可为主。”

北少林罗汉短打巨子福居禅师更是在经过实战的检验后鲜明地指出:“余自未冠之时,即习罗汉短打,故常骄衿自夸,自认大敌可应也。及至对裁于拜山者,拆招用势,却茫然莫对,虽未落败,几次措手,能不愧乎。余百思之,再寻同道多较之,放手变新,终得其解,心中有短,何以见长,随机应化,不分短长,余误短打也,非短打误余也。从此豁然贯通,得心应手,每战如愿,莫不必胜。后学者当以为警,不可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