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及其启示

2015-09-07 21:49郭慧边霞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

郭慧+++边霞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涉及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目标、内容与途径、实施原则、指导策略等,其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至少体现在:要确立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以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音乐教育的落脚点,教师热爱音乐是开展儿童音乐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运用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儿童开展音乐教育。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儿童;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19-05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原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其不算长的一生中,他将其中的35年都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不仅为工农业生产部门和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而且在19年间培养了76名青年音乐家”。〔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其中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前苏联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他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明给我带来极大的愉悦感。他的著作让我坚定自己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观点,教给我很多东西,鼓舞我去进行教育方面的探求,振奋我的教育激情”。〔2〕由卡巴列夫斯基制订并在当时苏联教育界广泛推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体现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卡巴列夫斯基说,“新大纲的‘内在激情已明确地表达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首先是为了培养人这句话里了,因而我用这句话作为新教学大纲的题词”。〔3〕可见,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对当时苏联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涉及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目标、内容与途径、实施原则、指导策略等方面,本文一一加以陈述。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审美、道德和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审美教育的源泉之一,音乐可以让儿童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借助这双眼睛,儿童可以发现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他还认为,“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4〕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5〕

在初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儿童来到橡树林里,聆听柴可夫斯基的《秋歌(十月)》。乐曲帮助儿童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他们发现了之前从未注意过的自然界中无与伦比的美:橡树的树叶在微微颤动,秋天的小鸟唱着婉转的歌曲,南飞的大雁在晴朗的天空中列队前行,清晨的空气中散发着独特的馨香。音乐使之前在儿童眼里很平常的东西显出美来,让他们以一种审美的方式看待世界,达到了以往以任何方式都不能达到的审美水平。在欢快的旋律中,儿童回忆起一幅幅鲜活的图画,迫不及待地用语言表达对乐曲的印象,“妈妈带我去地里,后来,我困了,妈妈把我抱上了麦秸垛。过了一会儿麦秸垛飘了起来……”“我跟着爸爸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漫天星星在眨眼……”“我跟爸爸去峡谷,山坡上是一堵大绿墙——树林,树林,尽是树林……”在冬季,当所有道路被积雪覆盖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就和儿童在温暖的室内欣赏音乐作品,听了柴可夫斯基的《老妖婆》后,儿童创编了关于老妖婆的童话故事,塑造了善恶分明的童话人物形象。儿童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与邪恶的老妖婆搏斗,体验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自豪感。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音乐教育中的儿童正是按照这一途径来发展智力和道德的。

其次,音乐是儿童自我教育的手段。在音乐的氛围中,对大自然的每一次新发现都使儿童发出惊叹。“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6〕科斯佳因事故失去了一只手臂,他在与人交往中非常自卑,快乐好像与他的童年无关,可自从他爱上了音乐,情况就不一样了。春天的一阵雷雨过后,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儿童静静地欣赏天空映出的彩虹,这时传来一阵音乐声,乐曲时而如潺潺的溪流,时而又转为令人惊骇的隆隆声,原来,是科斯佳在吹笛子。他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神情陶醉,忘记了同伴在听他演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音乐帮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使他体验到了作为一个人的自尊和自豪。此时,音乐成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最后,音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教师了解儿童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可以开启人的心灵。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乐曲,共同感受音乐之时,他们会变得亲近起来,儿童会信赖地将心中的激动或不安告诉教师。“音乐是教育者与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础”,〔7〕也是教师了解儿童隐秘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记载,当科里亚吹奏《铁匠》时,苏霍姆林斯基感受到,他“表现了巨人铁匠两把铁锤的锤击声,赞美了他们的力量。他赞叹洒落到田野和园林的银色火花所构成的美景,又为不能纵览世界而遗憾”。〔8〕而当苏霍姆林斯基吹奏有关神奇铁匠的旋律时,科里亚也能从他的吹奏中感受到他对铁匠力量的赞叹。音乐使苏霍姆林斯基与科里亚之间不仅能够相互理解,还能感觉出彼此吹奏的乐曲所表达的情绪,音乐瞬间拉近了他们的关系,成为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当师生精神上一致时,儿童就会对教师敞开心扉。科里亚就是在这个时候将自己关心和感到高兴的一切都告诉苏霍姆林斯基的,从而让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他隐秘的精神世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那只有音乐才能唤起的共同感受出现的时刻,教师才可以在儿童身上看到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永远看不见的东西”,〔9〕此时,音乐是教师了解儿童的桥梁。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首先是为了培养人。〔10〕儿童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即个性全面发展的人。音乐不仅可以向儿童传递世间的美,也能够展现最重要的人性——人的伟大和尊严,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本体目标是为“培养真正的人”这一最高目标奠定基础。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欣赏音乐时,还应考虑儿童心理层面的目标,即“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能力和获得美学印象的那种需求”,〔11〕这实际上是指音乐修养,具体可以阐释为:儿童能对旋律产生情绪反应,音乐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强烈反对将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归结成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在他看来,必要的技能技巧是应该掌握的,但它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已,不能本末倒置。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是,让儿童获得基本的音乐修养,进而在欣赏音乐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音乐教育至少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大自然中的音乐,一部分是音乐作品。大自然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初级课本,这个初级课本中的音符就是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学会这些音符,就可以欣赏用情感语言写成的书——歌曲和乐曲了。在他看来,音乐作品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后创作出来的,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音乐的源泉——大自然的音乐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儿童获得音乐素养的最佳途径。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个特殊的世界里,蕴含丰富多彩的现象和无限之美的大自然占主导地位。他说,“人原本是、而且永远是自然之子,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12〕孩提时代,儿童的思维是特殊的,只有凭借看得见、摸得着、鲜明直观的形象才能思维。儿童的情感也是特殊的,他们在运用形象思维时,无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而“音乐是情感的语言”,〔13〕是敏感音乐家——儿童的心灵才能读懂的语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在大自然中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四、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开展儿童音乐教育应秉承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及早进行原则。“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14〕童年时期,儿童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美的敏感程度是相同的。要尽早促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进而欣赏并创造这种美。“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15〕尽早感受、欣赏和创造音乐,可以使儿童达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达不到的审美水平。

其次,不饱和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大脑是自然界中最娇嫩、精细和敏感的东西,大脑的这种自然属性要求音乐教育应避免使儿童一次性感受过多的音乐形象。接二连三地让儿童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会使儿童惶惶不安,继而思维和情绪反应迟钝。音乐成为儿童的消遣,不能在其心灵中留下痕迹。在“快乐学校”里,他用交替欣赏的方式激起儿童反复欣赏乐曲的兴趣。他认为,只要乐曲能成为儿童终生精神享受的源泉,即使儿童在一个月中只听一支乐曲也不要紧。

最后,综合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并未将音乐与其他艺术活动分隔开来,而是将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实施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他带领儿童来到旷野聆听云雀的歌唱,给他们讲述关于云雀的童话故事,以帮助他们理解大自然的音乐。之后,他与儿童一起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云雀之歌》,儿童一边听乐曲,一边拿起笔和画本,将乐曲勾起的鲜明的云雀形象留在纸上。

五、儿童音乐教育的指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之所以如此成功,与他的指导策略密不可分。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筛选合适的音乐作品。他说,“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印象则尤为有害”。〔16〕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低级的音乐则会腐蚀儿童的道德,让儿童的心灵变得粗糙。因此,他主张,供儿童欣赏的音乐作品必须经过仔细筛选,必须首先能够引起儿童良好的情绪反应,并使他们从旋律中领略到人的情感的丰富性和细微变化。

其次,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无论对于欣赏音乐作品还是欣赏大自然的音乐都是很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风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的嗡嗡声,等等,交替进行”。〔17〕也就是说,应该为音乐作品欣赏选择相契合的音乐环境。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领儿童欣赏大自然的音乐,和他们一起聆听小溪发出的潺潺水声,聆听傍晚草地上昆虫发出的声响,聆听晴空万里中云雀的美妙歌声。每当这时,儿童天性中诗意的智慧就会迸发出来,“这是春季草地的音乐”“草地在唱歌”“斑鸠咕咕叫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都安静下来倾听了”。

再次,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当儿童集中注意力欣赏一首乐曲时,他们倾向于将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转换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每一幅图画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儿童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将童话故事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语言永远也不可能透彻地解释清楚音乐的深度,但是不使用语言就不可能接近情感认识的这个最细腻的领域”,〔18〕教师也就无法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为儿童创造相互讨论交流的机会,他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他们创作童话故事,了解他们通过故事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师生共同经历创作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儿童欣赏乐曲,还可带领他们动手制作乐器,让他们体验制作的乐趣。他曾亲手制作过一支笛子,当他用这支笛子吹奏起《快乐牧童》这首乌克兰民间乐曲时,儿童的欢乐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他们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笛子后,很快就用它吹奏出了一些简单的民歌和民间舞曲,并且尝试着创作乐曲。这种经历加深了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使他们终身都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

六、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确立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语言。儿童通过倾听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鸟鸣声、树叶沙沙声等认识自然世界,通过倾听音乐认识人的情感世界,通过音乐表达和认识自己。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欣赏和创造音乐的天赋使得他们能将语言表达不了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儿童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儿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19〕音乐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对培养真正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所具有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仍未被充分重视。我们要重新确认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让音乐教育更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以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落脚点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育人工程,儿童音乐教育不仅要促使儿童逐步学会感知、体验、创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儿童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只把音乐当做儿童的一项特长加以重视,音乐教育多重在技能技巧而较忽视音乐欣赏,音乐教育过程缺少对儿童品德、社会性、个性、情感等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的,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他认为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真正的音乐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陶冶儿童的情感、美化儿童的心灵、完善儿童的人格、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儿童在音乐教育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把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作为最终落脚点。

3.教师热爱音乐是开展儿童音乐教育的前提

音乐归根到底是情感的艺术,只有热爱音乐的教师才能吸引儿童喜欢音乐,使音乐成为儿童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热爱孩子,还终生保持着热爱音乐的感情。童年时代,他就非常热爱音乐,并擅长用木骨做成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旋律。对他来说,一天中最陶醉的时刻就是,趁牛群在树阴下纳凉打盹的时候,躲到一棵小橡树下,掏出自制的笛子,吹奏即兴创作的曲子,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音乐给他带来的美好体验让他终身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也让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孜孜不倦地对音乐教育进行探索。在“快乐学校”里,他就经常带领儿童在葡萄藤下、在旷野中、在蓝天下领略大自然的美和音乐作品的美。一个不爱音乐、不能从音乐中找到乐趣的人,是无法真正吸引儿童热爱音乐,也很难搞好音乐教育的。

4.教师要运用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儿童开展音乐教育

儿童是通过多感官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要利用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展儿童音乐教育。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是指以音乐形式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音乐在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中要占据主要地位,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童话、绘画、舞蹈等,主要起到帮助儿童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努力将音乐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让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从而实施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艺术教育。例如,在欣赏乐曲《云雀之歌》的时候,他将童话和绘画艺术教育形式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之中。在欣赏乐曲之前,他给儿童讲述有关云雀的童话故事,让儿童为欣赏乐曲做好准备;在欣赏乐曲后,他鼓励儿童用绘画的形式将乐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此加深儿童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这种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不仅发展了儿童的音乐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81.

〔2〕〔3〕刚如.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家还是培养人:著名苏联音乐家谈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与自己音乐实践的关系〔J〕.外国教育动态,1982,(6).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唐其慈,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