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
上等兵李孝阳站在老家院子里,瞪大了眼睛端详着面前的三间砖瓦房。他记得前年入伍时,那里还是三间漏雨的旧土坯房。
事实上,自从一岁半时父母出了车祸,他就和爷爷奶奶住在这三间土坯房中。房屋年久失修,在晴朗的日子,总有几束阳光透过屋顶裂缝打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
李孝阳甚至有点担心,“老屋会不会哪天就塌了”。直到今年3月,爷爷打电话告诉他:“你李叔帮忙把房子翻盖好了!”
他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爷爷口中的“李叔”并不是自己的亲戚,而是河南省民权县人武部政委李瑛。这位身材挺拔的士兵说,“我李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为什么?他把原因总结成一句简短的话:“他在10年里帮助了27名像我一样的孤儿。”
这些孩子中,有21人光荣入伍,其中13人立功受奖,7人当了班长,大部分成为部队训练骨干。在他们那里,李瑛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李叔”。
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
汽车颠簸在乡间的土路上,后备厢里放着大米、牛奶和花生油。李瑛要去民权县北关镇郭庄村一趟,看看孤儿张玉思家的新房盖得怎么样了。
张玉思的情况和李孝阳相仿,从小和奶奶张洪兰相依为命。李瑛从2009年起开始帮助他们,前年还鼓励张玉思参军去了部队。
路边的麦苗绿油油的,到了该浇返青水的季节。前几天,几名孤儿家都收到了“李政委”送来的300元,那是他们浇地的电费和水费。
到人武部不满一年的司机姜君峰这次显得轻车熟路。但去年冬天第一次去张玉思家时,还是李瑛给他指的路。
那次去是帮张洪兰扒掉已经不能住人的老房子。自从孙子入伍后,70多岁的张洪兰一直住在邻居的旧房子里。
“那天,我们几个自带手套、水和工具,很快把活儿干完了。”姜君峰记得,平时节俭的张洪兰特意给他们买了5条新毛巾和两条300多元的香烟。
这两条烟让李瑛着了急。“我们来就是想给你省人工费,这烟要是拆了,我们白来了!”好说歹说,他让张洪兰把烟退了回去。
车刚开到胡同口,张洪兰就迎了上来。李瑛看到,已经打好的地基上耸立着12根钢柱,小院的角落里堆着一些建筑材料,“看样子进展不错”。
此前,他为张洪兰争取到了一笔村里的危房改造款,还自垫了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这解决了孤儿张玉思家里最大的问题。
而类似的孤儿家庭危房改造、旧屋翻新,李瑛已经推动完成了6户。至于平时资助孤儿生活上学、帮助老人收割庄稼、逢年过节送米送油,用姜君峰的话来说,“多得数不过来”。
“李政委是个善良的人。”姜君峰曾看见他从一位摆摊老人那里一口气买下几把笤帚,只为让老人早点卖完回家。“他看见那些孤儿受苦就心里难受。”
但善良并不是李瑛帮助孤儿的全部理由。“这些苦孩子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虽说我不是孤儿,但家境比孤儿好不到哪里。一件衣服兄弟姊妹6个轮流穿,过年才能吃上顿白面馍。那时候多想有个人帮一把。”
李瑛用“特殊的情结”来形容自己和孤儿因为相似的苦难而结下的“缘分”。这缘分一结就是11年。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11年的经历,李瑛的答案是“做了一些雪中送炭的事”。
你在身边我特别有安全感
今年25岁的汪洋是李瑛帮扶的第一个孤儿。这个浑身肌肉的小伙子去年刚刚结婚,跟人合伙在县城开了家饭店,日子和生意都很红火。
而11年前,汪洋还是一名孤僻的武校初中生。自从5岁那年父母离异后,他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每逢周末别的家长来看孩子,汪洋只能一个人坐在学校操场上发呆。
当时,李瑛正在商丘军分区当参谋。在2004年的一次聚会上,他听说好友陈志强收养了两个孩子,但家里刚添了三胞胎,“日子快撑不下去了”。
听完后,李瑛立刻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以后我和你一起帮这两个孩子吧。”
汪洋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他的生活里多了一个“李叔”。在他的印象里,李叔身高180厘米,块头很大,嗓音沙哑,是一个穿军装的“硬汉”。
李瑛自己也说:“我是军人,军人哪有软的?”但提起27个孤儿的情况时,他用了两块方巾才擦干不断涌出的泪水。“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幸,他们的痛苦我都清楚。”
“没有家”是隐藏在14岁少年汪洋心中的痛苦。他渴望广播家长探望名单的大喇叭里有一天能响起自己的名字。
而当这个愿望成真时,汪洋的第一个反应是疑惑,“谁会来看我?”他急匆匆地跑下教学楼,看到李瑛提着蛋糕和新衣服站在学校门口。
“那天是我的生日,连我自己都忘了。”汪洋的声音有些哽咽,“没想到是李叔给我过了第一个生日。”
2006年,李瑛要从商丘军分区调到县人武部工作。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孤儿,他放弃回到家乡柘城,而是来到70公里外的民权县,担任人武部副部长兼军事科长。
“他告诉我不要自卑,不要虚荣,做一个有用的人。”汪洋说,是李叔陪着自己走出了躁动的青春期。没有纹身、耳钉和伤疤,毕业时的自己“很干净地去当了兵”,这是他那几年最自豪的事。
在民权,李瑛接触到了更多像汪洋一样的孩子。每次去乡镇检查工作,他都要问一问周边村庄有没有孤儿。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资助这些孩子生活、学习的同时,李瑛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孤僻、自卑、任性。这样的情况在林七乡焦庄村的少年胡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胡强9个月时父母遭遇车祸身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一时,爷爷重病手术,“割去了一叶肺”。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变得自暴自弃,不仅经常逃学,还沉迷于网络游戏。
每逢周末,李瑛会陪胡强打篮球、谈心,帮他戒除网瘾,还把他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耍。但让胡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家长会。
那是初一下学期,家长会前,胡强始终空着统计表格中的“父母”一栏,“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写”。开会那天,他一直低着头,准备用沉默应对一切。“但叫到我时,忽然听到有个人喊,‘胡强的家长到了!我一回头,李叔就在后面站着呢。”
胡强当时就掉了泪。家长会结束后,他抱着李瑛哭了一场,说:“李叔,你在身边我特别有安全感。”
这句话,让李瑛一直记到了现在。
虽然嘴上喊他李叔,但心里早把他当成了爸爸
2013年9月,胡强入伍到武警青海总队果洛支队,由于表现突出,现在已经当上了班长。
而入伍前,中专毕业的胡强正在为前途担忧。做了两天学徒,他觉得“没心情干”,就找李瑛倾诉。李瑛问他:“愿不愿意当兵?”
事实上,每当这些没有考大学的孩子到了服兵役的年纪,李瑛都会建议他们考虑参军。“咱是当兵出身才有了今天,为啥不让他们当兵呢?”
李瑛不仅鼓励这些孤儿们参军,还把自己的儿子、外甥和侄儿都送进了军营。他希望孩子们都能成才,而“部队是培养人才最好的地方”。
11年里,先后有21名孤儿在李瑛的引导下参军入伍。他们中有的转为士官,有的考取军校,有的退伍后自主创业。22岁的张太平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体格精壮的下士已经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岛上驻守了4年。
在此之前,张太平和李瑛已相识多年。“在我十几岁时,李叔就开始帮我和爷爷奶奶,送米送面、买学习用品、交学费,还给我买过好几件新衣服。”
参军之后,这样的关心仍在延续。每逢庄稼收割,张太平都会接到爷爷的电话:“你李叔已经帮忙把粮食收好了,你就安心训练吧!”到了除夕,李瑛还会把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请到县人武部吃一顿年夜饭。
但在训练方面,李瑛又显得非常严格。张太平记得,刚到小岛上时,“海风刮得脸生疼”,让他打起了退堂鼓。他打电话给李瑛,想让“李叔”帮忙联系看能不能调走。
“没想到,李叔不但不帮忙,还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张太平觉得委屈,但他不知道,李瑛连夜写了一封长信鼓励他刻苦训练,还悄悄给连队指导员打了电话,请他多做疏通引导工作。
从此以后,张太平的进步飞快。“这孩子很争气,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提起后来的表现,李瑛不禁对他赞赏有加。
张太平班里的新兵也说:“班长,你的训练成绩这么优秀,让爸妈也过来看看吧,他们肯定会很高兴!”
听到“爸妈”二字,张太平的眸子又黯淡下来。入伍4年多,从没有家人探望过他。“爷爷好几次说过来看看,但他年纪大了,路途遥远,我没有同意。”
但他没有想到,在一个早春的日子,李瑛突然出现在了小岛上。“当时我正在宿舍整内务,跑下楼一看是我李叔,我一下子抱着他哭了,那时候的感情没法用语言表达。”
看着又黑又瘦的张太平,李瑛也掉泪了。张太平记得,那天他把自己的勋章和证书看了几遍,还找指导员了解情况,“眼神非常期待”。“到食堂吃饭时,他又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菜,结果那一顿饭越吃我的眼圈越红。”
张太平有一个习惯,平时手机发下来,第一个跟爷爷打电话,第二个就是李瑛。“虽然嘴上喊他李叔,但心里早把他当成了爸爸。”
但李瑛却觉得,自己为孩子们做的这些不算什么,“离一个父亲的职责还差得很远”。面对大家的赞誉,这位27个孤儿的“李叔”只是说:“我做这些事心里踏实,晚上能安然入睡,一觉睡到天亮。”
杨鹰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