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轼是宋代文学中最耀眼的星,其文诗词均达到当时的高峰。尤其是作词方面的实践丰富了词作的题材,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金科玉律,为后代的词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历来为人所称道。分析此词的形式及内容,便不难发现其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之原因。
关键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形式;内容
四川历来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之地,此地也多出奇才怪才。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其《天子游猎赋》汪洋自肆,洋洋洒洒。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是唐诗史上的一朵奇葩,李白之诗纵横捭阖如黄河之水奔流而下,一泻万里。
也许是由于四川偏居西南,远离中央集权的统治,当地思想比较活跃。文人多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其思想本身没有固化僵化,他们往往不喜欢墨守陈规。四川又多高山峻岭,这些文人与自然相处都有明显的个性。同样,苏轼也生长在这人杰地灵之所,其过人的天赋再加上母亲的悉心教导终成一代宗师。他是集诗词书画于一身的经天纬地的全才。
然而奇才往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苏轼的人生也非顺风顺水,虽然嘉祐二年因阴差阳错成了第二名,但其母却在此期间与世长辞,他只能回乡守制。后来又接连经历了逝父之悲和丧妻之痛。其后仕途也诸多不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正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居住在定惠院所作。其全词如下:
卜算子 (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先,形式上比较整齐划一,上片与下片句式是五言,五言,七言,五言。以五言、七言为主,句式富有变化。此词的标点符号在众多的逗号和句号间有一个问号,会得到读者的分外留意和关注。这样的一个小小的不同便会给审美疲劳的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感受。在语音上,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是因为偶数句“静”、“影”、“省”、“冷”几个韵脚字发挥了作用,它们都是词韵中上声[二十三梗部]的字。此首词中押的是仄声韵,发音时间更长,音调更舒缓,更具感情色彩。
卜算子词牌是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此词是极合词律的,音乐韵律感极强,凭借抑扬顿挫的音调也着实谱出了简淡清晰而富有深意的小词。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与其“大江东去,浪淘尽”自是另一番趣味。
其次,内容上它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营造出孤单寂寞的环境与氛围。“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刘勰《文心雕龙》也曾提到“意象”这一概念,即为表意之象,借助一定的形象来传达一些意义。此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影,寒枝,沙洲这些都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形象,都是美的象征,都是寂寞的代言人。它们不是圆月,茂桐,众鸿影,词人正是借这不完美的意象表达其孤独与寂寞无的难以排解。也许是词人心中是悲伤的,所以目之所及也都是残缺的。正如心晴时,雨也是晴;心雨时,晴亦是雨。
词人运用动词“挂”、“断”、“回头”、“拣”、“栖”将意象连缀起来,凄清的寒夜便有动的色彩。一个“惊”字既是飞鸿的动作,更似词人自己的心理描写。“回头”是“惊”的深化,表现词人的惶恐不安。这些细节正是全词的重心所在,精彩所在。
再次是双关的使用。上片写景,即居住环境,但又是自己仕途的写照。下片抒情,飞鸿的选择,其实也是词人的选择。鸿雁传书是以往诗词中常用到的意象,它被用来传达相思之情。词人却在这里以孤鸿自比,赋予其深意。词人在仕途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孤苦如同孤鸿,无人能懂。虽然“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还惊魂未定,但此词并未表现出消极悲观的厌世情绪,仍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傲之感。他愿如孤鸿般栖于沙洲而不落于枝头。鸿雁在江洲苇丛中栖息, 本是习性所致, 词人却赋予它独特的意志,意在抒写被贬后孤芳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傲岸与高洁。以鸿喻人,浑然天成,笔势冷峭,蓄意深沉。
不禁想到苏轼其他写到鸿雁的诗词。在“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中,鸿雁是家书的代表,是词人思乡怀人的真情流露。在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中,飞鸿是对人生偶然性而且终归于寂无的深思考。在其晚年诗“春来何处不归鸿 ,非复羸牛踏旧踪。”中,归鸿更像他回顾一生而作的诗意总结。可见“鸿”是苏轼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这一意象的涵义变化万千。这飞鸿、孤鸿、归鸿,似乎是其人生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生命体验的象征。苏轼的一生是矛盾而又复杂的,他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的诗词所传达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十分深刻沉重。
苏轼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是时代的反叛者,也是时代的革新者。在写诗上,他“以文为诗”;在作词上,他“以诗为词”。虽然他的这种创作方法在当时饱受非议,但在后代甚至今天看来,他的文学贡献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李静等选编,《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09年.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王利器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
[3]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1994年.
作者简介:裴芳(1993—),女,籍贯: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本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