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摘 要:从文化传播论角度上看,西方的民主文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日本精神自近代以来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呈现着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各方文化兼有的巨大文化杂糅现象。在文化圈理论看来,处于文化边缘的的地带文化特质较少,但是却忽略了在文化互侵的作用下,新生成的文化特质正是原有文化特質的进化成果。从边缘进化生成的新的特质既具备原有特质的优点,又有所创新。中国正处于新的文化特质的生成阶段。
关键词:文化边缘;儒家文化;西方文明
翻开历史的卷轴,中国的历史长河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两条分界线:先秦文化时期、儒学主导期、马列主导期;第一次百家争鸣、近代“西学东渐”(也称第二次百家争鸣)。然而时隔65年的今天,人们只记住了那场以儒墨道法为主的百家争鸣,而对于165多年前的以“西学东渐”为主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却鲜有人知,那场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解放运动深刻地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虽然在那场思想争斗中,马克思列宁主义赢得了胜利,但是在今天马列文化没有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导的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兼融各方文化并以政府倡导的马列文化下的文化形态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形态。
一、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论是人类学的主要流派,也称“播化学派”,兴起于19世纪末20 年代初,主要由德国、奥地利和英国学者创立。传播学派反对进化学派的理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人类文化的类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发生。之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发明的,而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 。在文化区学派中,威斯勒提出,在一个部落中由自成的文化形式聚集在一起的文化区域中按文化特质的多少划分为“文化带”,标准的文化特质最多的地方便是中央带,即文化中心。中央的四周文化特质较少的地方就是文化边缘,若是边缘的文化,就是由传播引起的;若是中心的文化,则是由自己独立发明的 。西方文化圈,在近代以来开始大规模传播进入中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并反过来向中国侵入;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下用了仅仅33年的时间就赢得了胜利。
二、儒教文化的形成
文化传播学派观点看来,中心文化的形成是由自己独立发明的。中国独特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养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当西方人可以不畏艰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而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人却少的可怜。中国的地理环境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这种优越感和自我陶醉正是中华文明保守的体现,同时在农耕方面,历尽艰辛、前赴后继修筑起来的长城也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维护起来的防御心态。
中华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无疑是农耕自然经济,而其所依赖的政治结构是宗法制。早在四、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就兴起了农耕文明,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随着历史变迁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在古代中国,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和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格局,如鲁文化、吴越文化、晋文化等。
中国封建文化的形成无疑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孔孟提倡的儒学、老聃创立的道学并继而发展成的道教以及西汉佛教的传入。自此,儒释道开始了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并持续了近千年,直到两宋时期,理学的出现为三家争斗画上了圆满句号。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注重气节和德操的个人修养,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有人说“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
三、西方民主文明的形成与传播
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历程。西方学术界一搬把西方社会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代表;中世纪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时间是从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到文艺复兴;现代文化,从文艺复兴之后一直到现代 。西方文明从地理、经济与政治的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地中海文化区,是西方文化的起源;西欧文化区;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文化区,由于这些文化是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与本地文明交流、融合后形成的并且具有西方文化的相似性,在这里我们把这些文化统称为欧洲文明。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即地中海文化系统。这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暖湿的地中海气候、复杂多样的海岛地形、优良的海洋环境共同孕育了自成一体的爱琴海文明。由于缺乏广阔平坦的陆地,爱琴海文明主要以商业、航海贸易为主,这就形成了他们开放、竞争、创新、探索的民族性格和小国寡民的聚落风格。因此,民主制、城邦制文化也就十分发达。现代的西方人通常把希腊罗马文化成为古典文化,而把自己所处的文化成为基督教文化,这说明基督教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古典文化影响。
四、文明的撞击
(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日不落帝国打开,随后中华文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进入。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洋务派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从革命派的“中华民国”到激进派的“全盘西化”,以学习西方为主的第二次百家争鸣正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展开。在政治领域,英国式的政体、美国式的政体、日本式的政体都曾在中国短暂存留;在教育领域,伴随而来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自然科学的兴起;在军事领域,新式枪炮、舰船,养兵练兵之法被使用;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在一批留学欧美的仁人志士领导下兴建起来,他们为寻求强国御辱而奋斗终身。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据学者考查,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这个人的是在1898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而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传播的却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高举马克思列主义旗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1920年3月,他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抛开当时政治环境、无产阶级等因素,但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文化前提是中国儒教文化中勤劳节俭、重视德操、注重社会责任的性格与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着很强的亲和力。随着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调动了广大农民、工人,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人民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五、中国的抉择
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今天文化融合如此紧密的世界,中国该何去何从?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杂糅,令现在的中国人感到迷茫。西方文明带来物质上的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带走了中国人的信仰。虽然政府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并没有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起到很大地改善。现在充斥于人们眼球日流、韩流、欧美流,实际上就是本民族文化衰弱的表现。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争斗而统一持续了近五百年之久,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一统欧洲也将近用了五百年,试想可知,中华文明要想在当今社会下走出自身的独特或许还需几百年的时间。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兼收各家文化的文化边缘进化将不只是政府的努力,更需要的是人民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 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概论[M].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