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魏书生创造性、新颖的课外活动方式对现时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启示。他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注重从生活情境中构建,同时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他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应贴切社会生活实际,而且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步而进。
关键词:魏书生;课外活动;开展;启示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课外活动是基于情境中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和切身体验,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他的班主任工作理论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升华,他创造性、新颖的课外活动方式对现时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启示。
一、魏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策略
凯洛夫认为,所谓课外活动,就是学校必修的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和在必修的教学大纲之外所举办的形形色色的具有教学养成性质的作业和教育举措。课外活动是学生学校课堂学习之外的非学术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一种学习体验。魏书生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注重从生活情境中构建,同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系。
1.从日常生活情境中构建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无背景情境下获得的知识实践性少,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不具备实践作用从而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课外活动是基于相关情境中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它充分结合了相关社会文化和物理背景,将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有效结合。魏书生开展课外活动并没有刻板的固定内容和形式,灵活性强。根据生活情境和学生们的兴趣、需要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使得他开展的课外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2.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学记》中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既有有计划地课堂学习,也应该有课外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学习由“他育”变为一种内在需要。魏书生说:“游戏尽管不编入课程表,但并不是适当的机会不做游戏。从做游戏我想到语文教学、其他科教学及平时的学习,完全可以渗透进一些类似的游戏。”这里的玩是一种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适当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利方法。
二、魏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意义性
魏书生说:“在玩中增强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还可以向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迁移。”课外活动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在课外活动中磨练学生顽强意志。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磨练而生的。魏书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但他并不是用口头说教的呆板形式传递一种概念,而是在课外活动中无形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魏书生说:“坚持长跑,最重要的不是增强了体质,而是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魏书生注重课外活动开展的意义性,集体跑步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磨练意志的好的活动方式。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可以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将认知转化为技能。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魏书生开展的课外活动,无不反应了新课改的理念。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途径。魏书生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并不是将计划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其照做,而是将可行的方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3.在课外活动中建构知识。知识是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鲜活实践而逐渐增长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魏书生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学习知识有效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同样可以习得知识。课外活动的参与性、情境性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学习起来更有效果。知识的习得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课外活动能够提供真实的情景,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同样是师生、生生之间获得协作交流的机会,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认同。
三、魏书生课外活动开展对现时教育的启示
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实效性、意义性。魏书生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特色化的课外活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当今课程活动仍有着重要启示。
1.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让学生从事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从生动、形象的社会和大自然情境中体悟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开展的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学生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行为的有效动力。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
2.课外活动社会生活化。 人类学家莱夫说:“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完整的一部分。”社会生活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源泉,杜威有名的“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即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教育最终落脚点是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课外活动应该是校园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3.教师具有课外活动发掘、组织意识。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来源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发掘和组织意识。魏书生有效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启示我们,从广泛的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素材,使之成为有效的活动要素,是丰富课外活动的重要保证。教育者應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发现,有效组织课外活动。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多留心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发现创造性火花,鼓励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2007.3(3).
[2]孙培清,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6.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潇君.课外活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东北师大学报.2014.2(268).
[6]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许家美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