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何健 记者 田怀江报道) 8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工程,使得地处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庙坡乡海家坪村27户农户生活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的农户告别了摇曳千年的油灯,用上了清洁明亮的电灯,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到了山乡百姓家中。在今年6月底,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全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之际,作为当年海家坪农网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记者者十分挂念那里的村民通电后如今的生活。带着憧憬,7月19日清晨6点,记者跟随国网达州供电公司庙坡供电所的巡线电工再次踏上了去海家坪的路上。
光明送到大山中
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前行一个多小时,在半山腰处,一块上千立方米的垮塌岩石挡住去路,大伙只得弃车,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快速通过滑坡体。
在记者感慨道路的崎岖难行时,庙坡供电所所长谭国清说,2007年农网改造时,还没有这样宽的山路,为让万源市海拔1300多米、平均坡度40度以上的海家坪27户村民用上电,改造期间,电力员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施工所需的导线、电杆、金具全部靠人肩挑背扛,每天光运送材料就得来回奔波于30多千米陡峭的山路之间,常常是两头摸黑。施工更是异常艰苦,很多地方电杆是靠绞磨、人拉,肩抬到上山去的。在短短的时间内,一条架设9基线杆、4.1千米长的10千伏线路直通山村,彻底改变了山村无电的历史,从而宣告达州供电公司直供区内无电户的结束。通电当天,海家坪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们杀猪宰羊,隆重庆祝这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时刻,感叹像城里人一样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
新茶飘香进万家
经过一个多小时候的艰难爬行,记者一行个个气喘吁吁,汗水早已湿透了身上的衣服。来到村里最大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老板杨一燕带领记者参观了宽敞明亮的生产现场,各式保证茶叶机器正常生产的空开、保险箱、动力线有序地排列。由于刚刚生产完茶叶,要再等两天才能生产,没有亲眼看到制茶过程。
交谈中得知,杨一燕是为一位学企业管理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东莞打工。2009年农网升级改造后,山乡有了动力电源。头脑灵活的他得知消息后,立即辞去工作,返回家乡创办了日产400斤富硒茶的茶叶加工企业。在供电所的大力帮助下,安装了三相电源,保证了制茶机器的正常用电。杨一燕说,如果不是家乡有了电,我现场还在外面打工,实现不了自己创办企业的梦想。
随着销量的不断上升,出自己家里人外,他还雇请了很多人加工茶叶。在他的帮助下,茶农开始夏季、秋季的茶叶种植,改变了过去只种一季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力的有效保障,不仅让杨一燕致富了,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周边的茶农获得了翻翻的收入。
现场,杨一燕的富硒茶在陕西、成都、达州打开了市场,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畜牧养殖致富快
中午时分,个个电力人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来到万源市明亮肉牛养殖场。还未走近牛圈,就传来“哞哞”的叫声,走近干净的牛舍,只见八十头黄白相间的肉牛正在低头吃草,一条条膘肥体壮的肉牛,实在叫人忍不住要摸摸它们。
在轰鸣的饲料粉碎机前,记者见到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正在加工饲料的养殖场老板陈实广。他告诉我们,他曾经是个体运输专业户,常年开着大货车奔跑于广东、云南、内蒙。2013年听说家乡供电条件进一步改善后,便产生了放弃长期在外从事不安全工作,回家自己创业的念头,开办了自己的养殖场。陈实广说,我现在每天加工玉米500多斤,草料1000多斤,花费9度电,总计电费在6.3元钱,如果是请人加工费用至少在300元左右。电给我带来了经济效益,没有电我是万万不敢搞养殖的,我是越来越离不开电了!
牛场经营逐步走上正轨,投资效益快速显现,陈实广内心充满了信心,正在谋划第二期扩建,增加养殖头数,增加收入。周围村民看到他养牛得到实惠,有四五户农民也效仿他办起了养殖场。电力能源为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注入了发家致富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