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美
一、文言文本的多方位拓展
新课标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文言文中所寄托的民族精神,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但要领悟诗人在诗文中的要旨,准确把握词句运用,还要在理解诗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中学会继承与发展。不但要培养文言文的相关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滕王阁序并诗》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诗文中关于滕王阁建筑与周围景物的描写性文字来预设问题: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不断进步,政府把滕王阁开发成旅游景点,请同学们依照文中对滕王阁建筑与周围景色的描写给滕王阁写一篇导游词。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不仅能够提升,还能在认知课文、理解文意、整合信息、完成从文言到现代文文字的转化,然后优选几个不错的导游词进行展示,下面的一个导游词就是一位学生写的: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当您打开那镂花的阁门,俯瞰那连绵的彩色屋脊,那宽广的平原连接着远处的山峰,那蜿蜒的流水美得让你惊叹!雨过天晴的时候,阳光驱散了乌云,带走了彩虹,落霞和野鸭一同飞翔,那清澈的秋水与天边的霞光缀作一团,在这样的美景中,您是不是也会感到那份宁静,那份愉悦呢……
能够把滕王阁描写的这么吸引人,还用担心学生没有掌握“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这样的语句吗?学生们在反复吟诵过程中,吸纳古文的精华,经过咀嚼润色,组织成现代词汇,这种吸收和创新能力不得不令我们叹服。其实,给学生多么美的舞台,学生就会跳出多么优美的舞蹈。
二、巧引练笔,创新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只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准确全面地解读文言文的技能,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文言文的空间,通过练笔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对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全面的、透彻的分析。
例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时候,此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推行“仁政”,怎样实行“王道” 才可以一统天下的问题,尤其是第三部分对于怎样才能增加本国的人口数量。就是要将推行仁政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论述得淋漓尽致,如“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等,通过孟子的论述学生们也会真正认识到作者的创作目的,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在佩服作者的论证水平的同时,能不能思考一下,作者体现出来的观点是针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而言的,那么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有什么价值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阐述一下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时间不长,就有一位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学生写出了自己关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提到全社会都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观。
这样,学生要想写出切合题意的练笔作品就必须深入透彻地分析文章,不仅如此,这种练笔并非简单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再创作。学生先分析理解再二度创作,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情感,创新感悟文言文的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根本要求,而文言文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可喜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的研读每一篇课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悟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
例如,在讲解《劝学》一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中的重点文字,深刻体会《劝学》这两个字的含义,即是勉励学习。认真分析这篇文章所论述的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学不可以已”这条贯穿文章始终的核心思想。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组织学生在班内展示,有的学生说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的学生说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人文气质,还有的学生说只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才能够取得想要的成绩,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用本文来激发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的情感态度是不二之选。当然,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过多的评价,然而我却很明晰地发现孩子们已经能够正确地体会教材所选文言文对其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学生会考虑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形成的积极乐观、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的正确的情感态度。总之,无论学生的表述方式是怎样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的,都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
再有,如《师说》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离骚》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廉颇蔺相如列传》告诉学生要知错就改、大局为重;《报任安书》告诉学生顽强奋进、持之以恒……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使学生与古人面对面,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喜爱文言文。
总而言之,文言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千百年来的文化经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释放新的活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深深地爱上文言文!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