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成刚
在商业银行法中,提出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从本质上来说,银行就是一个经营信用、管理风险的行业,必须通过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并通过资金融通和运营来获取相关收益, 因此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发展成长的根本基础。
在关于银行风险防控的讨论中,有两个基础概念需要厘清,即风险与损失。
风险指的是对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通常采用可能的损失来计量,但风险不等同于损失本身。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实际结果,风险是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发生前的发展状态。风险和损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两种状态。
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遵循的是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风险管理就是对损失的可能性和盈利的可能性进行平衡管理。风险管理侧重在分析不同风险状况或条件下,银行可能遭遇的损失规模,以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灾难性损失是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的可能威胁到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通常采用商业保险、过度投机行为控制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及规避。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和能力提升,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健全的风控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水平,为银行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策略:分散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风险对冲策略,通过投资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风险转移策略,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风险规避策略,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风险补偿策略,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
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核心是风险治理架构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从监管角度来看,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公司治理架构。对董事会、高管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提出明确要求。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责任,加强第二道防线的建设,强调第三道防线对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监督评价。
风险管理独立性。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采用的风险管理流程框架如下:风险识别与分析,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风险识别包括识别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识别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分析各种风险的风险因素和相互关系。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风险计量与评估。风险计量/量化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风险计量通常建立在卓越的风险模型基础上,依托数据监测和处理进行量化计算。商业银行按照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
风险监测与报告。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人的体温约37℃,发出波长10uM左右的红外线,红外线通过菲泥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由热释电元件构成的红外感应源上,感应源释放电荷输出电压信号。热释电效应是因热变化而产生的电极化现象,有些晶体受热时,在晶体两端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菲涅耳透镜根据菲涅耳原理制成,将热释的红外信号折射/反射聚焦到PIR上,检测区内分为若干明暗区,进入检测区的移动物体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PIR上产生变化的热释红外信号,电信号发生变化,灵敏度提高。
风险控制与缓释。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在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活动中,首先应明确公积金的资金性质,公积金不属于投资运营类性质的资金,其本质是个人暂存类资金。而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和协调公积金的使用。从这样的属性来看,公积金在资金属性上虽然不具有效益性要求,但具有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从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初衷来看,公积金针对的是互助性住房保障功能,在公积金的应用属性上具有公平性、均衡性、可持续性要求;在公积金的管理中,按照“管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住房公积金行业实行决策、监督、管理三分离的现行体制,在管理属性上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合理控制费用等要求。
结合公积金设立的定位及其资金属性、应用属性、管理属性,借鉴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八大风险防范类别,对公积金管理和应用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有借鉴意义的风险类别,如:
信用风险。开发商、贷款人、银行、集中度应用等都可能存在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利率变化、房地产市场估值、抵押物估值、投资估值变化等可都能导致对公积金形成的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公积金管理中业务流程较长,外部协作环节很多,人员及外部协同人员、系统缺陷、内部流程等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
流动性风险。住房贷款周期很长,期限错配、还款违约、缴存不足等可能导致的公积金持续应用中的流动性风险。
声誉风险。公积金应用中的合理性、公平性、均衡性、可持续性、周转率等因素可能导致的声誉风险。
除了上述风险类别之外,由于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定位、住房政策及公积金应用环境的变化、公积金管理体制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会涉及到一系列由于政策变化带来的特殊风险。
借鉴金融风险的实践经验,首要的就是对风险的认识和风险管理的意识,特别是注重风险文化的建设,注重全员风险意识的教育。
风险管理注重抓超前、抓防范,基于风险的认知与辨识,找准关键风险点、潜在风险源,找出其相关影响和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需要结合自身定位和管理特点,对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研判、分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必须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科学辨析各种风险。
而加强风险认识需要认真梳理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合规等大类目标。厘清各种管理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并与管理过程实现有机整合。
在风险建设的推进中,要理清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它的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源于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大部分的风险应对,内控系统有其必要、高效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满足内控要求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状态。内控是一项管理职能,是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多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结合自身定位,围绕既定目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既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根本基础,是理顺风险管理的责任关系,理顺风险治理结构,从治理结构出发,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就是做好三道防线的建设,构建起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持续、有效地提升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中,非常注重风险的计量和量化,只有明确的量化结果,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在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上,基础是针对风险因素及风险的识别,按照不同类型的风险,梳理风险因素和数据监测点,并按照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采取定性、定量及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当的风险计量方法加以监测和追踪。
在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风险管理流程应贯穿于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的每一环节,实现风险监测与业务体系、管理体系的全面融合。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的全监控,结合公积金的管理特点和定位,制定监测及报告制度。
在风险识别基础上,在定性、定量监测中,要注重量化分析,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要研究适当的策略和缓释工具,制定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应用中,计量的基础建立在良好的数据治理结构上,需要理顺数据关系,打通关联应用,注重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应用,保证数据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以此为基础做好风险模型应用。